風簷文薈
國家美學的建構-周朝「三禮」與中國美學
陳望衡教授撰稿主講
■ 風簷雅敘影音紀錄
https://youtu.be/3ZLfyXLv1Fw
中國美學當其誕生之日始,被孕育於國家意識形態中。這種情況的出現,決定性的原因出自周朝初期實際的掌政者周公。
周公名旦,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封國在曲阜,但留朝執政。周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貢獻,是制禮作樂。禮樂制度是周朝基本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集中保存在三部典籍之中,這就是《儀禮》《周禮》《禮記》。
三書在漢代均取得“經”的地位,列為官學。為後世儒家尊為經典,成為儒學的重要來源。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主體寄寓在“三禮”之中,因此,中國美學天然地具有國家性。
一、禮:以政治為本體兼有審美
禮是國家的規章制度,政治性的行為規範。其影響不只是政治的,還有日常生活,但主體是政治,而且是關係國家根本利益的政治。禮的本體是政治,但兼有審美。
禮的核心是等級制,國家最高權力在周天子,以下的諸侯國分為五個等級即公、侯、伯、子、男。它們的都城、宮室、儀仗、衣著上均有著重要區別。
禮不只是思想觀念,它還是具體的活動,這具體的活動,稱之為儀。儀具有形式性,因此,禮也具有審美性。作為禮的形式的儀,它要求體現出禮的等級性。
王在各種不同的禮儀場合的著裝在禮制中是有具體規定的。大裘是天子祭天的服飾。大裘上衣上畫有日、月、星、山龍、華蟲(有色的羽蟲)等花紋,下裳繡宗彝zongyi(虎、長尾猿猴)、藻(藻類植物)、火、粉米(白色米形繡文)、黼fu(黑白相間的花紋)、黻fu(青黑相間的花紋)等花紋。
冕為禮冠,頂上有長方形的包上麻布的薄板,謂之延;前低後高,前後有由彩色珠玉串成的組纓,謂之旒,其等級以旒的多少而定。王冠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袞冕、鷩冕、毳冕、希冕均是不同的禮服,顏色不同,上衣下裳或畫或繡的圖案不同。這些裝飾具有政治上的規定性,也具有一定的審美性。
“三禮”對禮的論述有一個根本點,就是強調禮立足於人情。禮不是用來治人的,而是用來養人的。
《禮記·禮運》云:
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播樂以安之。
(人的情感,是聖明之王的田地。向百姓推行禮法,就是耕地,向百姓宣傳義理,就是播種;向百姓講授規則,就是除草;向百姓傳播快樂,讓百姓安心。 )
這段話,突出情感地位,重視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並且目的是向百姓傳播快樂,這都具有審美的意義。
禮雖然儀式繁瑣,規矩很多,但行禮之人是投入真感情的。對於情的表現形式,禮做了一定的規定,這叫著節情。
《儀禮 · 喪服》除了對孝子服喪期間的生活有具體規定外,還對孝子的情感表現——哭做了具體的規定:服喪的頭一年,早晚各哭一次,13個月之後就沒有規定了。節情強調符合禮制,既反對不達情,又反對濫情。
《禮記 · 檀公上》說了一個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伯魚,他是孔子的兒子。伯魚的母親死了,滿了一年,還在哭,孔子認為太過分了。按喪禮,母親死了,如果父親還在,兒子只要服喪一年。伯魚聽孔子批評以後,就不哭了。這叫著節情。
節情有多種方式。《禮記 · 檀公上》還記一個節情的故事:
孔子的兩位學生子夏、子張兩位服喪後都來看望孔子。孔子讓他們彈琴。子夏彈琴,琴聲不和諧。孔子問是何原因,子夏答道:我的悲哀還沒有忘掉,所以彈得不好。子張服喪後彈琴,琴聲和諧。對此,子張的解釋是:先王規定的禮,除喪就可以彈琴。所以,我彈琴時,心中沒有悲哀,所以能做到琴聲和皆。
這裡透出的美學道理同樣是深刻的,它說明情感與藝術美有一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繫。
周朝的禮重視謙虛。謙主要是自謙,就是說行禮之人要放低身段,要說一些貶低自己的話。這一套自謙兼自卑語都是規定好了的,是真正的套話。但是,周禮又強調謙虛的情感應該是真實的。
中華傳統文化中,謙佔有一席之地。《周易》六十四卦中就有謙卦。謙,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被視為美德。它與審美的關係有些複雜,真謙虛可以評價為美,假謙虛見出虛偽,不美而醜了。
禮不嫌其繁,比如與飲酒器——爵相關的禮就非常多。按現代美學,繁瑣,一般是不美的。但在古代,它的審美性質不能這樣簡單地判定。基於禮制的神聖性,統治者不能不讓禮的活動繁瑣,它的目的是製造禮的的神聖性,以顯示禮的隆重的地位。
周朝的禮儀具有政治性、倫理性,但是因為它尚形式,尚情感,而且尚合適的形式,合適的情感。這種理與情、情與形的統一就有了美。
二、樂:以美感為本體服務政治
樂,在周朝指以音樂為核心的表演藝術,這套藝術本來也是禮的一部分,是有諸多的規定的,為禮的核心——等級制所製約。因此,它具有強烈的政治性。但因為它是藝術,藝術天然地具有美學性,它激發並陶冶人情感,也帶給人愉悅。
「三禮」對於樂有許多介紹。
(一)樂的演奏體系
在先秦樂包括詩歌、音樂、舞蹈三個部分,樂的表演均為三個部分的有機綜合與展示。
周朝時,較重要的禮儀場合均有樂的表演。《儀禮 · 鄉飲酒禮》中記載,飲酒宴會上的樂表演有好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有樂工四人表演,其中鼓瑟者二人。他們演唱的是《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第二層次,吹笙者登場,他們吹奏《南陔》《白華》《華黍》。
第三層次,歌唱與吹奏交替進行,唱《魚麗》,笙吹《由庚》;歌唱《南有嘉魚》,笙吹《崇嶽》; 歌唱《南山有台》,笙吹《由儀》。
最後層次,歌樂合一,演唱的是《周南》中的《關睢》《葛覃》《卷耳》,《召南》中的《鵲巢》《采繁》《采蘋》。最後樂工向樂正報告:「正歌已齊備」所謂「正歌」就是符合禮儀之正的歌。
這種表演中融合文學(詩)、音樂、舞蹈三個部分。雖然三者共同構成了樂,但是音樂既是主體也是全體。說是主體,音樂是三元素中的主要成分;說是全體,是三元素共同構製了有內容有形象可觀可聽可品的音樂作品。
這樣的形式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交響樂,其陣營的龐大、氣勢的宏偉、意義之重大可以說古今無倆。鄉飲酒禮在諸多的禮樂是小型的。如果是國家的重要典禮場合,那樂表演的規模就更偉大了。
周朝禮儀活動中的樂表演只能說是巨美學。處在這樣為演奏會,為五光十色的音樂所包圍,就好比處於汪洋大海之中,身心全被排山倒海的樂浪所征服,怎能不徹底地為禮所折服呢?
「三禮」還介紹了樂語即詩在樂中的地位和作用;諸種樂調,有六律、六吕、五聲、八音的具體運用。
(二)樂的道德品味與政治品味
《周禮 · 春官宗伯第三》載: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祇zhi(恭敬)、庸、孝、友。
(《周禮 · 春官宗伯第三》載: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周禮 ‧ 春官宗伯第三》)
大司樂是周朝掌管朝廷音樂活動的官員。國子是在高級的國家學校中學習的貴族公子。大司樂用樂德教育這些貴族公子。
樂德是音樂的靈魂,它保證了音樂的政治性。樂必須有利於國家政權的穩定,社會的安定,人民的和諧相處。
這裡說了幾種舞蹈,它們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雲門、大卷,黃帝樂舞;
大咸,堯之樂舞;
大磬,舜之樂舞;
大夏,禹之樂舞;
大濩,湯之樂舞;
大武,武王樂舞。
這些聖王樂舞是教育貴族子弟的重要教材。它們的具體運用均顯示出重要的政治意義,因而有具體的規定。
樂的本體是審美。它的產生源自於人抒情和美感的需要。
樂具有兩種讀法(le、yue)。樂(le)讀音正說明它具有審美性。
樂無疑是人最偉大的作品。從本體論來說,樂是人的美感創造。但是,樂的功能不只是美感。因為它是最偉大也最美好的作品,人們就用它來獻給神,獻給王,王不僅用來自己享樂,還用它來達到政治的目的,如鼓舞士氣,和同人情、宣傳思想等,等等,於是,樂就有政治功能。
三、禮樂關係:政治與美感的統一
在中國歷史上,《禮記 · 樂記》對樂美學有著深入而又全面的論述。
(一)禮與樂具有統一性。
1.禮與樂性質上相通
樂的本質為情,但兼有理。《禮記 · 樂記》第一篇《樂本篇》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樂記 · 樂本篇》)
(音,生於人心,情動於心,故表現為聲,聲經過「文」化,就稱為音。)
這段文字認定音樂的內容是情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界定,據此可以將作為藝術的音樂與非藝術的其他聲音如語言區分開來了。「情感」是音樂的內容。但光有內容還不是音樂,情必須外化為聲。一般的聲如哭聲、笑聲均可看成是情的外化,但不是音樂。音樂的「聲」需要成「文」。「成文」就是秩序化、修飾化、審美化,這其中有理的作用,理中有禮。
禮的本質為理,但兼有情。禮的本質為理,但它也講究情,而且反對虛情假意,而且它也講究儀式其中也有樂的加入,因此,它的性質兼有情。
2、禮與樂功能上相通
樂主美利善,功在人,利在國。
《禮記 · 樂記》以大量篇幅是談音樂的社會功能,主要有:「通倫理」「善民心」「移風易俗」。 「率神而從天」「聲音之道與政(政治)通矣」。
禮主善兼美,功在國,利於人。禮主要功能是治國安邦,但禮的形式感、情感性,對於人的修身養性有好處。
(二)樂與禮的互補性
樂與禮在性質上相通,在功能上相助。但它們的主要功能有不同,雖然不同,但這種不同不構成對立,而構成互補。
《樂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
(樂的作用是和同,禮的作用是別異。同就能相親,異就能相敬。……這樣禮與義建立起來了,貴與賤分出等級來了。)
《樂記》認為,禮樂為治國的兩手,樂主要管和同人情,講和諧,講團結;禮主要管區別貴賤,講等級,講秩序,講分別。兩手各有其用,互相配合,就能達到政權穩定、人民安樂的目的。禮樂之學,既是政治之學,也是審美之學,它們的最高統一是治國樂民。
《禮記 · 禮運》說,治國不用禮,就好比耕地不用農具──耜。治國不以樂,就好比有豐富的收穫,卻不能做成食物,讓人享用。
《禮記 ‧ 禮運》說,國家治好了,就會出現四種肥:人肥,家肥,國肥、天下肥。
人之肥-四肢正常,肌膚豐滿:
家之肥-家庭和睦,家業興旺;
國之肥-君正臣廉,法制井然;
天下肥-天子有德,諸侯有禮,人人講信,社會和諧。文章說這就叫著「大順」。
大順就是中國夢。
《樂記》將「樂」與「禮」及其關係推至「天人合一」的高度: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它是天地的和諧;禮,它是天地的秩序;有和諧,則萬物都能生成發展;有秩序,則萬物都有所區別。)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最偉大的樂是與天地同一和諧;最偉大的禮是與天地同一節律。
《樂記》把「禮」這種人類社會的秩序看成是天地自然的秩序,把「樂」這種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情感和諧看成是天地自然的和諧。它這樣說,為的是加強禮樂的權威性、神聖性。
周朝創立的禮樂文化經過儒家的不斷完善,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的主體。
四、禮樂美學的當代借鏡作用
周朝的禮樂文化在當今的中國仍有借鏡的作用。我提出以法治國、以德治國和以美治國的「三治」一體理論溯其源是周朝的禮樂文化。
我認為,對社會的治理,有三種方式:法律的、道德的、審美的。三種方式各有特點,各有作用,然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共作發揮作用,以下將三種方式作一個簡要的概括:
正因為三種方式各有其優點,也各有其缺點,在實施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的同時,也要實施以美治國。社會和諧是透過多重調控來實現的。在法治不到的地方有德治在調控,而在德治不到的地方有美治在調控。
以法治國,以德正人,以美和心,我們這個社會就變得越來越美好。這些觀點主要見之於我的兩本專書《心理的衝突與和諧-倫理與美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當代美學原理》(人民出版社,2001)
周朝離我們現在很遠,但雙似乎不遠。周公制定的禮樂文化仍在大發光彩,這光輝不僅助亮中國前進之路,也助亮人類前進之路!
(風簷雅敘,20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