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簷雅敍 ZOOM 會
藝術家的成長與成熟,可謂「路漫漫其脩遠兮」。需要以創意實踐,用生命來書寫。余春明教授分享幾十年來鍥而不捨的藝術探索歷程。拭目以待這場囊括兩百幅作品的線上回顧展。
秋影雁飛
— 成長中的「熟」 與「生」
余春明教授主講
職業畫家、南昌大學博物館創館館長、教授
美西 | 11/01/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11/02/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余春明教授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1983年到1996年任教於南昌大學建築系,期間自費走遍大江南北,考察中國民居,十幾年完成速寫三千餘幅,出版民居繪畫畫集數本。1996年作為美國UCLA訪問學者訪美,成為美國職業畫家,作品收藏於史丹福大學、庫布蒂諾市政府、瑞奇蒙市政府(Richmond),以及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等各處。美國 Triton Museum of Art 館長普雷斯頓梅特卡夫說:「余春明是一位融合了兩個世界的畫家,除了對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領悟,他亦深受西方傳統,尤其是巴洛克時期歐洲藝術家影響,他的繪畫在風格上融合了東方肖像畫法,山水畫構圖和散點透視法,他通過明暗對照法,對亮光及陰影的控制和對細節的關注,表現了光與影的情感力量。」
風簷雅敍 ZOOM 會
「藝術作品是精神的孵化。精神的孵化需要漫長、艱苦、甚至掙扎。形是精神孵化的物質實現。我不主張敘述性繪畫,不模擬自然的真實,拒絕闡述。藝術需要心的靈變。」
——祝平
祝平的藝術世界
劉昌漢老師主講
畫家、作家、藝術策展人劉吉訶德
美西 | 11/08/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11/09/2024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藝術家祝平1943 年生於中國哈爾濱市,滿族。1958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66 年畢業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1972年任教東北師範大學藝術系、油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92年做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南伊里諾大學卡本代爾藝術系及聖路易斯韋伯斯特大學講學,授課。1998年起,定居美國洛杉磯。
祝女士的藝術作品榮為各美術館與機構收藏。包括中國美術館、遼寧博物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伊里諾圖書館等等。
藝術作品獲獎,包括吉林省美展一等獎、吉林省插畫藝術展一等獎、全國少年兒童讀物優秀獎、中國七屆美展「銅牌」獎、吉林省政府「長白山文藝獎」最佳優秀作品獎。並於1994 編入 “ 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 並獲榮譽證書。
曾經參加紐約第十五屆博覽會、 「東方會西方」 芝加哥大型藝術作品拍賣會、尼克森博物館 「中美文化交流展 」、中國全國美展、中國第一屆油畫展、110 屆加拿大國家展、代表中國赴日參加「中國現代美術作品展」、參加新加坡「 中國現代油畫展 」、洛杉磯慶祝中國建國五十五週年展、中國遼寧美術館雙人展、中國無錫博物館展。並於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個人展。
祝平簡介
1943年
生於中國哈爾濱市,滿族。
1958年
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
1966年
畢業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
1972年
任教東北師範大學藝術系、油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92年
做為訪視學者赴美國南伊里諾大學卡本代爾藝術系及聖路易斯韋伯斯特大學講學,授課。
1998年
定居美國洛杉磯。
祝平藝術作品收藏
1979年
油畫「爬山虎」中國美術館收藏。
2011年
油畫「巴黎老街」遼寧博物館收藏。油畫「罌粟花 」「聖誕紅」遼寧美術館收藏。
2015年
油畫「 等待」「 玩耍的孩子」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收藏。
2018年
油畫「好久不見了」「後院」「屋頂」「遊樂場」「城市的擁抱」「清洗」「貝」「蟹」「 貝和芒果」「 靜物」「 鶴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收藏。繪製伊里諾州長肖像,伊里諾圖書館收藏。
祝平藝術作品獲獎
1978年
油畫「小馬駒」獲吉林省美展一等獎。
1979年
年油畫「爬山虎」獲吉林省美展一等獎。
1987年
油畫「秋天的印象」獲吉林省美展一等獎。
1988年
油畫「莽原」獲吉林省美展一等獎。
1988年
「中國古代動物㝢言」一書插圖獲吉林省插畫藝術展一等獎。
1991年
「海濱的營火」封面設計及插圖獲 全國少年兒童讀物優秀獎。編入中國「小學生文庫」。
1989年
水彩「搗米歌」獲中國七屆美展「銅牌」獎。
1990年
水彩「搗米歌」獲吉林省政府「長白山文藝獎」最佳優秀作品獎。
1994年
編入「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並獲榮譽證書。
祝平藝術履歷
參加紐約第十五屆博覽會。「東方會西方」芝加哥大型藝術作品拍賣會。尼克森博物館「中美文化交流展」。
參加中國四屆、五屆、七屆全國美展。中國第一屆油畫展。 110 屆加拿大國家展。代表國家參加「中國現代美術作品展」赴日本東京、福岡。參加新加坡一屆二屆「 中國現代油畫展 」。參加洛杉磯慶祝中國建國五十五週年展。中國遼寧美術館雙人展。參加中國無錫博物館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個人展。
邀請南院故宮當期特展策展人蔡慶良博士「風簷雅敘」
「風簷雅敘」邀請南院故宮「乾清宮尋寶—破解天字號玉器密碼」當期特展策展人蔡慶良博士。欣賞這場講座之後,參觀南院故宮,將更有深刻體會。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更提出玉有十一德。幾千年來,「玉」飽涵豐厚的文化象徵。
台北故宮於2018年時,曾推出過「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5年後又於故宮南院舉辦「乾清宮尋寶—破解天字號玉器密碼」特展,兩場展覽的策展人皆是故宮器物處副研究員兼科長蔡慶良,有著考古背景的他,對於青銅器及玉器史十分著迷。蔡慶良透露這場展覽起始於當時他正在研究的一件〈明晚期至清早期 玉匜底有「乾隆年製」篆書款〉,發現玉匜體經過拋光打磨,而手把部分則未有痕跡,剛好引起蔡慶良身為乾隆「鑽石粉」的好奇,進而做了許多研究,最終聚焦於乾清宮藏玉。本展覽共為期兩年,展件數量高達228件,展品從新石器時代橫跨至清代,並分為「天字號寶藏—乾清宮藏玉器」、「山窮水復-乾隆在乾清宮玉器中留下的線索」、「抽絲剝繭—善假外物以利探尋」及「柳暗花明—破解天字號玉器密碼」四個部分,探討乾清宮玉器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https://cansarts.com/antiques/news/%E4%B9%BE%E6%B8%85%E5%AE%AEtreasure-in-the-palace/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石器舉世聞名,包含原藏於乾清宮的諸多玉石器。乾清宮以其重要地位,藏於其中的玉石器也非同尋常,國之重器齊聚,藝術珍寶紛陳,實為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然因年代隔閡,現代人一時難窺全豹,因此,本次演講精選乾清宮玉石器進行說明,期待觀眾能成功破解歷代玉器內藏密碼,不但認識玉器的象徵意義,也能領略精彩的藝術巧思,成為稱職的古玉偵探。
風簷雅敍 ZOOM 會
乾清宮尋寶
—破解天字號玉器密碼
蔡慶良博士主講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博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兼科長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學士
美西 | 11/15/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11/16/2024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蔡慶良博士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博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兼科長
研究領域:商周考古、先秦以及秦漢玉器、商周青銅器。
發掘經歷:
1999年8月-2000年1月
參與陝西周原齊家遺址發掘。
2003年10月-12月
參與陝西周原李家鑄銅遺址發掘。
研究經歷:
2003年9月-2007年8月
參與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及山西羊舌晉侯墓出土玉器整
理研究。
2004年3月-2006年3月
參與陝西寶雞魚國墓地出土玉器、青銅器整理研究。
2006年2月-2009年12月
參與陝西韓城芮國墓地出土玉器、青銅器整理研究。
2013年-2023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新購藏齊家文化玉器整理研究。
2017年6月-2018年6月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玉器研究。
擔任策展人:
2012年
《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 。
2016年
《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 。
2018年 《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 。
主要研究成果:
2020年
《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1年
〈規範與設計-晉侯墓地出土玉器的風格特徵〉,《古代文明》(第15
卷),科學出版社,2021年7月。
2022年
〈藝術考古研究—以晉侯墓地M63晉穆侯夫人墓出土組玉佩为例〉,《學而述而里仁—李伯謙先生從事教學考古60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會文集》,大象出版社,頁512-568。
2023年
〈藝術考古研究—解析晉侯墓地出土玉人龍佩的創作因素〉,《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九)》,浙江古籍出版社。
與其他學者合著
2007年
《芮國金玉選粹-陝西韓城春秋寶藏》,三秦出版社。
2010年
《魚國玉器》,文物出版社。
2012年
《梁帶村里的墓葬—一份公共考古學報告》,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
2016年
《嬴秦溯源-秦文化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
《秦業流風-秦文化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
梁又銘先生的多元成就和跨領域的知識令人敬仰。他不僅在藝術創作上卓然超群,更涉獵航空、解剖學等領域,這種全面的學養讓他的藝術作品具有非凡的深度與廣度。風簷策劃的「梁又銘先生的藝術世界」系列講座,正是為了全面呈現這位藝術家的多面風采,幫助大家深入了解他的成就和貢獻。
第一講:愛國獎券的故事
梁又銘先生的藝術觸角遍及社會各層面,他創作的不僅僅是巨幅油畫和水墨作品,也包括充滿幽默感和社會教育意義的漫畫作品。他以藝術服務於愛國精神,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設計的愛國獎券,這些作品不僅融入了歷史精神,還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影響了廣大的社會群眾,體現了他深切的家國情懷。
第二講:抗戰時期的歷史見證
接下來的風簷雅敘聚焦於梁又銘先生的24幅抗戰時期油畫作品,這些畫作宛如一部史詩,記錄了日軍侵華的殘酷與中國空軍的奮鬥與犧牲,並展現了他對航空知識的專業掌握。這些作品不僅是一位藝術家對於國家命運的深刻體悟,更是對英雄精神的禮讚。
第三講:航空教材的創舉
鮮為人知的是,梁又銘先生還參與了二戰時期的航空教材創作。他為中小學生設計了一套淺顯易懂的教材,普及航空和防空知識,期望培養出未來的航空人才。這段沉寂多年的歷史,近年在梁政均先生與張素貞女士的努力下重現世人眼前,成為充滿啟發的典範。
第四講:典範在夙昔
梁又銘先生在藝術教育、創作思想以及技法創新方面同樣成就斐然。他以融合中西的藝術手法,開創了水墨創作的新局,可謂現代水墨的先驅者。在台灣期間,他的作品充滿人文情懷,以油畫水彩粉彩描繪台灣風情,十大建設,還有山地同胞,令人感受到他內心的細膩與溫暖。梁又銘先生愛護學生,培育學生,在藝術教育領域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系列講座將帶領我們走近這位藝術家的多元藝術世界,感受他對藝術、教育與國家的深情厚誼。期待與大家在風簷雅敘中共同學習與分享。
風簷雅敍 ZOOM 會
梁又銘先生的藝術世界
— 抗戰史畫
梁政均老師主講
梁又銘先生哲嗣 愛蓮軒傳人 畫家書法家篆刻家
美國中華藝術學會顧問
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美西 | 11/22/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11/23/2024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梁又銘先生(1906 - 1984)祖籍廣東順德,出生於上海。自幼與雙胞胎弟弟梁中銘跟隨兄長梁鼎銘學習水彩、油畫與素描,奠定堅實的繪畫基礎。爾後加入兄長梁鼎銘於上海創立的「天化藝術研究會」,該會聚集當時優秀藝術家,彼此交流砥礪。梁鼎銘、梁又銘與梁中銘三兄弟展現卓越的藝術才華,被譽為「梁氏三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面臨日本侵略的巨大威脅,梁又銘先生投筆從戎,擔任國際新聞攝影社社長,並創作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畫作,包括「空軍戰史油畫」二十四幅、「抗戰速寫冊頁」以及「正氣歌圖繪」等等。不僅記錄日本侵華史實,更表現中國人民堅忍不屈的精神與犧牲奉獻的情操。這些畫作在抗戰時期巡迴展覽,鼓舞士氣,激勵民心。梁又銘先生因此被譽為「史畫畫家」。
梁又銘先生的藝術成就涵蓋多個領域,不僅創作了富有民族精神的抗戰畫作,還在水墨畫、漫畫及愛國獎券設計等等方面有所突破,開創了融合中西藝術元素的新局面。他的作品深入社會各階層,對大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梁又銘先生哲嗣梁政均老師,字正勻,號天尺、十二,又號愛蓮軒少主。承襲父親的藝術精神,多年來致力於書畫藝術的教育與推廣,為文化交流和藝術傳承努力不懈,貢獻深遠。
風簷雅敍 ZOOM 會
「天方夜譚」
—俄羅斯視角下的中東異域
俄國最偉大的配器大師林姆斯基-高薩科夫
如何通過管弦樂的編排與色彩運用
讓經典的《天方夜譚》成為交響樂史上的重磅巨作
何姿儀老師主講
單簧管演奏家
台灣文創協會理事長
義大利梅蒂奇家族贊助音樂家
法國安古蘭音樂節總監
馬賽現代藝術節繪畫策展人
何老師音樂賞析沙龍創辦人
德布西音樂藝術中心創辦人
法國國立布隆尼音樂院單簧管與室內樂
最高級演奏家文憑
法國國立瑪爾梅松音樂院單簧管與室內樂
最高級演奏家文憑
美西 | 11/29/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11/30/2024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天方夜譚》俄羅斯視角下的中東異域
這次講座將介紹俄國最偉大的配器大師—林姆斯基-高薩科夫,他如何通過管弦樂的編排與色彩運用,讓經典的《天方夜譚》成為交響樂史上的重磅巨作。
1. 管弦樂色彩的極致運用
林姆斯基以他對樂器音色的敏銳掌握而聞名,在《天方夜譚》中,他運用了小提琴獨奏代表故事的敘述者- 雪依哈薩德(王后),而銅管樂器則象徵坐擁無比權力的蘇丹。在傳統交響樂中,這對天差地別從不放在一起對話的樂器組合(銅管VS小提琴),第一次在這首曲子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獨特聲響。
2. 創新與實驗精神
作為配器大師,林姆斯基大膽地探索管弦樂曲的極限,並打破傳統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俄羅斯音響效果,特別是在《天方夜譚》的海上風暴場景中,他解構了打擊樂和銅管的原始聲響,讓我們彷彿在海上被滔天巨浪撞擊的無所適從。
3.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林姆斯基-高薩科夫不僅自己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他的配器理論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作曲家,包括史特拉文斯基和普羅高菲夫等。他的《配器法原理》至今仍是作曲家們的重要學習參考書。林的配器技術如何影響了20世紀的作曲風格,並對後世的音樂創作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也是這次講座探討的重點。
4. 民族音樂與國際舞台的融合
林姆斯基深受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影響,並在作品中使用了傳統民謠旋律與調式,並用驚人的管弦樂技法,將這些元素提升至一流境界。他如何為俄羅斯音樂注入新生命,並將新俄羅斯音樂推向世界舞台,值得我們推敲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