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勳 H. Philip Hsieh
科學 — 台大化工畢業,1969年赴美進修,獲博士學位。從事研究發展,著有英文參考書。"Inorganic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and Reaction" 。
詩作 — 自2004年以來,旅行,寫詩,創作。詩作多次刊載於《秋水詩刊》、《世界日報》、《笠詩刊》、《文訊》、《葡萄園詩刊》、《創世紀》及 《野薑花詩刊》。著有詩集《無常的美學》、《當書法邂逅現代詩》。
書法 — 謝勳老師寫詩題材不拘,生活大小事物皆可入詩。生動活潑,充滿生動意象。他用書法將中文詩作創意書寫,並且翻譯成英文詩。將詩、書、畫,融為一體。成就創意雋永的個人風格。
訪談著作 — 自2004年以來,曾經負責講義雜誌的「國家地理新鮮聞」專欄,並受邀為《秋水詩刊》,及美國《新大陸詩刊》同仁。在《秋水詩刊》撰寫「海外詩壇」專欄六年。訪問美國當代重要詩人及介紹美國詩壇多樣風貌。著有《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訪問14位美國當代詩人,包括諾貝爾化學獎詩人 Roald Hoffman,以及數位美國詩壇高度榮譽的桂冠詩人。
◇ 著作 ◇
《當書法邂逅現代詩》“When Calligraphy Encounters Modern Poetry”
(蕙風堂出版,Published by Topline Study Treasures Co.)
《無常的美學 - 謝勳詩集》(馥林文化)
《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詩人的訪談及朗讀》(釀出版)
“Poets about Poetry -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s ”
(EGW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Amazon.com)
“Inorganic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and Reaction”
(Elsevier Publishing Co., available at Amazon.com)
◇ Facebook ◇
Facebook「謝勳 (Phil Hsieh)」
https://www.facebook.com/hphchemtec
Facebook「詩書交融」
https://www.facebook.com/%E8%A9%A9%E6%9B%B8%E4%BA%A4%E8%9E%8D-155781301934775/
🔹️風簷雅敘🔹️「深處的迴響」我收藏的現代英文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4hFWxSvpU
🔹️風簷雅敘🔹️ 當書法邂逅現代詩
https://youtu.be/0MdDgaVEK84
🔹️風簷雅敘🔹️ 速寫當代美國詩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T6A8Npw6Y
無常的美學
二零零四年太太和我參加了朱琦博士帶領的絲路文化之旅。旅程第一天,他在巴士上突然宣佈,希望團員把每天所看到,聽到和想到的,叫人感動的人事物,用詩詞的方式記錄下來,隔天和大家分享。我在這樣偶然的因緣下,寫下了有生以來第一首「現代詩」,也啟動了我後半生一種失控的興趣。
從那以後,我一直對詩詞和藝術背後的美學感到好奇。有一天在舊金山市區裡一家書店發現了一本令我掩卷沈思不已的書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作者美國人 Leonard Koren 學的是建築,一生卻只設計過一座小茶屋。他醉心於文化和美學的探討。選用在這一本書上的許多照片深深吸引了我,它們體現了書中闡述的日本美學的核心:萬物都是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如此的美學觀頗合乎我一向的直覺。
這本書掀起了西方對日本美學的興趣,也激勵了許多作家和藝術家著書響應,紛紛解讀或應用這種美學於不同領域。Wabi Sabi 這個陌生的詞彙來自日文的「侘寂」二字。在網路上搜尋開始了我對這一美學概念想探個究竟的想望。在一個英文俳句的國際會議上,我請益過一位知名的,會講英文的日本俳人,到底 wabi sabi 的定義是什麼。她給予一個極簡單的答案,那就是不對稱。我深知,那樣的說法必然只是侘寂的部分解釋。雖然難以定義,但侘寂卻體現在許多日本文化的細節中,與西方的美學迴然不同。最近幾年來,有關侘寂的闡述和討論,慢慢地在日本境外的文獻上,在網路上熱絡起來。「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黑川雅之)和「日本美學 1.物哀 2.幽玄 3.侘寂」(大西克禮)兩本巨著的中譯本就是個例子。
概括地說,「侘」指的是樸素簡約的優雅,而「寂」指的是在時間流裡萬物無常是常態。侘寂似乎揉合了道家的崇尚大自然和禪宗的生死體悟。我心中的無常美學是講求簡樸的歲月靜好,謙恭地接受並欣賞周遭環境裡萬物皆俱的殘缺或不規則,以及短暫無常的過程的一種美學觀,一種與環境的交融感。生命的歷練是感悟侘寂美學必要的觸媒。沒有從大自然的成住壞空往內裡看,沒有歷經生老病死的觸動,大概就感受不出這種美學的幽微。
這樣的美學觀點或許和我退休後才開始寫詩有關,跳過了慘綠少年的階段。當我寫詩剛剛上路,試著以有限的詩語言,拼湊幾幀意象,整理出我當時對美的看法的總結,唱和 Koren 的論述。我把這種美學觀視為一種廣義的,時間和空間裡無常的美學,而寫下了這一首詩〈無常的美學〉(葡萄園詩刊第183期,2009年8月出版),算是一種以詩論詩:
蒼古的深山中
過客的青苔
悄悄投宿在
一塊與時間平起平坐
長滿皺紋的岩石邊
綠波的荒原上
枯乾的裂痕
隨意地爬滿
一隻孤獨斜倚的木柵
款款滲出絲絲的空無
深深的庭院裡
秋楓燃燒成朵朵的晚霞
披著一生的輝煌
縱身躍下
化作明年的春泥
歲月,陽光風和雨
不經心地
完成了
遍地皆是
無常自在的美
輕安自在一直是我退休後追求的生活境界,也因此反映在我的美學觀裡面。中國書畫裡的閑章往往表達作者的心志。我有一方閑章刻的就是「輕安自在」,出現在不少幅書法作品裡。
當我整理發表過的現代詩,集結成冊的時候,發覺無常的美學觀貫穿了很多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作品。也因為這樣,我就把我的第一本詩集叫作《無常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