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均 Jack J. Liang
美國中華藝術學會顧問、加州美術會會員、台灣中華畫院顧問、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梁政均老師,字正勻,號十二,天尺,又號愛蓮軒少主。祖籍廣東,生於上海,長於台灣,目前定居美國加州。梁老師生長於藝術世家,幼承家學,耳濡目染。父親梁又銘教授,伯父梁鼎銘先生與叔叔梁中銘先生,是藝術界著名的梁氏三傑。梁老師承蒙庭訓,學習素描,水彩,粉彩,國畫,書法等等各種基礎媒材。在筆墨,線條,色彩,造型各方面,建立了紮實基礎。其後師從邵幼軒老師學習花鳥,並跟隨湯成沅先生學習金石篆刻。並隨蕭一葦老師習國學藝術理論。此外,梁政均老師曾經從事室內設計,更掌握了空間透視關係,與所學各種美術技法融會貫通,勤學敏思,作品豐富。舉凡時下社會現狀,風俗民情,自然風光,花卉動物等,所見所聞皆可入畫。梁政均老師又擅長書法,篆刻,時常書畫印相互結合。梁政均老師注重社會使命,三十餘年來致力於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教育與推廣,經常受邀至主流社會 、學校 、博物館講解中國畫之欣賞與奧妙。為文化交流與傳承,努力不懈。
張素貞 Suzan Chang
前寶爾博物館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會長
◇ 自述 ◇
老爺,梁政均,未出娘胎就開始感受繪畫,還不會拿筷子先玩畫筆,所以他天生就該是個畫家。我,張素貞,生在務商家庭,從小與數字為伍,對加減乘除一清二楚,談到繪畫藝術,只能 "莫宰羊"。可是幸運的,老天沒有泯滅我對藝術的喜愛,給了我一顆審美的心,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繪畫、文學、音樂、舞蹈儘管不懂還是非常歡喜,並嫁給一位以藝術為志的丈夫。
除了興趣,我亦喜愛執筆書寫怡情小品,一疏胸中逸氣。年少時為生活奮鬥,略有所成,公暇之餘,不忘回饋社會。退休後更有充裕時間,投身於社會服務工作,曾任寶爾博物館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會長、哈仙達區中文學校副校長、南加州舞蹈協會副會長,最欣慰的是曾在一個弱勢團體義務擔任智障孩童的舞蹈老師超過十年,深得學生及家長肯定與喜愛。
有關梁政均老師張素貞老師的「風簷雅敍」影音紀錄將陸續編輯。完成之後將發佈於「風簷」YouTube,並於此補載連結 links。
記 遊吳哥窟 Angkor Wat 有感
圖:梁政均 文:張素貞
十二世紀柬埔寨吳哥王朝國王 蘇利耶跋摩二世 為供奉逝去的國王及濕婆教的保護神 - 毗濕奴(濕婆教是印度教的四大教派之一 。)並打算將此地留作死後陵寢, 於現今柬埔寨暹粒省北邊 ,結合了當時高棉歷代廟宇建築的『廟山』其中『迴廊』的元素,花了三十餘年建築一大片神廟群稱爲吳哥窟 (高棉語: praasaat ʾAngkɔɔ Vŏət「寺城之聖殿」),其城南稱小吳哥(高棉語: ʾAngkɔɔ Vŏət,意爲「寺城」,正式名(聖毗濕奴路迦)是吳哥古都保持最完整的小型聖殿,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廟, 以宏偉的建築與浮雕聞名於世。
十四世紀末, 吳哥王朝被暹羅(當今之泰國)打敗, 吳哥王朝的政治及行政中心轉移至金邊, 吳哥窟被遺棄,吳哥窟因了無人煙而被古木森林掩藏。
十九世紀, 歐洲旅行探險家發現此古廟遺跡, 幾篇撰文寫遊記及照片, 激發歐洲人對吳哥窟的興趣, 逐漸地拜訪探險家越來越多, 此處的歷史及建築受到歐洲重視,也開始了吳哥窟的重建工作。
夫婿政均與素貞遊吳哥窟, 聽其歷史興榮衰敗原由, 有感「輪迴」在很多宗教教義上的重要, 以圖文留念。
記遊 吳哥窟
傾三十餘年國力
虔誠雕塑印度石窟寺廟
座落在高棉帝國的核心
是毗濕奴派的神殿
一石 一城 一聖地
潛心的婆羅門信徒 蘇利耶跋摩二世
用它來掌管國務 也留做轉世時之陵寢
隨著帝國的衰退
時事的遷移
它被世人淡忘遺棄
獨自沉睡在荒郊野嶺數百年
一直到域外人士無意地闖進
喚醒前世的記憶
夢中突醒
再度散發昔日的光輝
而當初 締造它的因緣人
肉身早已飛散
但
魂魄是否尚在此頂禮膜拜
也許已上梵天修持護法
遊吳哥窟 水墨宣紙設色 86 x 103 cm 2020
官州島訪古
文:張素貞
近四十年來中國的突飛猛進是有目共睹的, 而進步之首在於開發建設, 廣州珠海官州島在政府有計畫的開發下, 將發展成西南沿岸的國際生物島, 專門研究、開發、製造與人類健康有關的醫藥科學以達救世濟人之目的。
中國政府有一項規定「開發社區,考古先行」, 也就是說, 在開發一個新社區時, 考古隊要先行探測考察, 了解該地是否曾經是歷史重地, 是否留下民族遺跡, 將該地歷史遺跡做整理保留, 才能動手拆建。基於這個原則, 我有幸參觀了在官州島發掘的古墓群, 據了解, 這些大約在東、西漢之間的古墓群方方開掘, 尚未發表, 還屬祕密檔案。
一個炎熱的初夏, 南越王博物館邀我參加一次”訪古之旅”, 訪的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墓群。這群約五、六十座古墓分散於廣東西南離島的官州島上, 為漢代幾個不同家族之墓園, 多採家族群居墓葬的方式, 知道這些是家族墓地,是因為家族與家族墓穴間有一定距離, 而且同一區內棺木朝同一個方向下葬, 不同區則否。嶺南地方雖離中原千里之遙, 文化習俗上自有差異, 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 派屠睢、趙佗為帥, 轉征嶺南地區百越之地, 设立了南海郡、桂陽郡、象郡, 並從中原遷徙50萬居民至南越, 加強漢族與當地百越民族之融合。 因此在這當年所稱南蠻之地,看到兩千年以前的漢墓並不稀奇。
考古學家拿著洛陽鏟先在一個偌大的荒丘找一個角落, 垂直向下戳擊地面, 挖出一個直徑約4吋深可達20米的深洞, 然後藉半圓形的凹槽剷頭將地底的泥土帶上來, 如果帶上來的土質與地面一致, 就知該地沒有被改變過, 不會有歷史遺跡。相反的如果帶上來的土質與地層土質不同, 便知這塊地曾經被深掘, 地下很可能埋有數代前的遺址。當探測到地下土質不同, 考古學家更小心翼翼,從這個洞前後左右, 每隔一米便挖一個洞, 帶一些地底的泥土上來, 如此就可以探測這個遺址的規模大小。說來好笑,洛陽鏟早在明朝時已廣為盜墓者使用, 而到二十世記, 方被考古學家應用於探測遺址。
漢朝的墓室有兩種造法, 一為青灰磚塊結構搭成的磚室墓, 「秦磚漢瓦」燒窯技術經秦朝到漢朝已經非常成熟, 磚室墓的甬道進口處多為拱門, 墓頂呈半圓, 豪華一點的會有如蒙古包一般的圓形穹廬頂, 甚至雙穹廬頂。結構以磚塊為建築物主體, 比較堅固, 反而容易被盜墓者探測到, 現今挖掘的磚室墓十室十空, 珍貴珠寶蕩然無存。另一種從土堆中挖掘出的土坑墓, 墓內以木材為支架。西南地區濕熱, 當年風水寶地又喜背山面水, 濕氣更重, 土坑墓經過雨水的侵蝕, 內部支架倒塌, 整個墓穴塌陷, 墓內便成石土, 古蹟反而容易保存。兩者墓室都有墓道 - 前室(客廳 )– 俑道– 後室 , 還有更多建有側室專放夫人或妾室的”十字” 、 “ 中字” 、”T型”, 甚至 “H型”的夫妻墓。棺木從墓道斜下入地底, 經過放置生前器皿的前室, 來到後室。經常前室的高度會比後室低些, 死者可以俯視家產, 顯示生前與眾不同的地位。
漢代「視死如視生」的厚葬觀念, 不管漢族或百越人皆然, 兩族陪葬習俗差異不大,唯可辨認的為百越人的墓底會鋪小石子, 漢人則否。挖掘現場看不到棺墓, 因為所有的屍骨棺柩都已經腐化, 不留遺跡。後室地上遺有銅錢, 「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陰間亦然。前室中佈滿的器皿除了壺、簋、薰爐…..等等陶製生活必須品外還有按尺寸縮小的陶屋、井、穀倉, 件件留有青釉痕跡, 只是在地底埋藏兩千年, 釉色淡然。越是大戶人家陪葬的冥器越多, 這是後代子孫希望死者在天之靈仍享有如生前般的榮華富貴。可惜越是豪華墓穴, 越容易被窺覦, 這恐怕是當日造墓者無法估量到的。考古是一項精緻的工作, 就像女子繡花, 一針一線不可慌亂, 清理這些器皿可不能用蠻力, 要用竹片 (彈性較大), 輕輕的、慢慢的刮去附著的泥層, 稍微用力, 千古遺物可能風化破裂。我就著墓邊, 看著一個半人深度的墓底, 工作人員蹲著, 用5吋長的竹片, 刮去沙粒, 逢到陶器就繞道而行, 一邊清理陪葬物, 還要維持原有形態, 這時外邊艷陽肆虐, 我們站在坑頂尚有空氣交流, 已經衣服濕透汗滴入土, 墓內不知怎生的熱咧!考古, 這項延續民族命脈的工作, 是何其神聖偉大, 又何其艱鉅! 考古學家個個黝黑精瘦, 粗衣簡食, 像農夫一樣, 比農夫辛勤, 我想是怎樣的熱誠, 讓這些專家學者肯拋下城居的舒適, 屈就在此與古人作樂? 兩千年前的離島,為何有這麼多漢墓群? 既然有這麼多古墓能夠留存, 想必這些不是一般平民, 這些人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他們的身分又是什麼? 後來, 這些居民是留守了? 外移了? 還是消失了? 千百個疑問只能留給這些專家去尋求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