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育賢老師
◇ 簡介 ◇
朱育賢/如一絲社社長
台灣高雄市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碩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人類學博士生。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講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音樂組副組長。古琴啟蒙於著名琵琶家、廣陵派張子謙先生弟子湯良興教授,後赴北京受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虞山吳文光先生指導,在台期間拜學於梅庵派釋鏡界助理教授門下。
2018年與浙派姚門、廣陵派在臺傳人創立「如一絲社」,並任社長。朱育賢曾多次舉辦古琴獨奏會,先後受邀於臺北市立國樂團、日本華樂團、台灣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管弦樂團、對位室內樂團及NTSO附設青年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並首演了多部作品。其演奏足跡遍及義大利、瑞士、奧地利、法國、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地,是台灣中生代最活躍的古琴演奏家之一。
林慧美女士
◇ 簡介 ◇
▪️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英國華威大學「創意與媒體產業」碩士
▪️ 木果文創發行人兼總編輯
長期從事媒體及文字工作,癡心難棄於凡是以文字和圖像所創造之美,尋尋覓覓,終以為作者圓夢、共創彼此心中極致作品為職志。近20年悠遊於出版領域;曾任出版集團總編輯,現為木果文創負責人暨總編輯。
自10年前從英國華威大學研修「創意與媒體產業」碩士學程以來,立基於所熟悉、且早已是文創核心的出版產業,如何透過創意設計與跨領域合作,走在一條還算有趣的創作道路上,是每日得以期盼的事。
---- 為什麼想要推廣古琴 ?
在東西方音樂中,似乎沒有一種樂器能如古琴這般,影響文人(讀書人)達二千年之久。琴人們藉以抒懷、移情、自娛,甚至死諫君王,就琴史琴曲面,值得現代讀書人以趣味出發來細究。而就琴文化立基於傳統文化來說,傳統文化於今漸趨式微,如能藉由復興琴文化,不失為支持傳統文化免於快速淹沒於喧囂聲中的方法之一。
另就功能而言,許多朋友皆得於古琴的學習而家庭關係更為圓融,也有人單純只藉聆賞琴音而煩躁止息或更加了解自己,因此,古琴莫不是值得現代人親近並以為明性靜心的樂種之一。
因緣際會因學習古琴而了解到,琴文化須以離於附庸風雅為基礎,方能使初識者從本質上欣賞它的美,視其為獨立的、有機會改變自我生活的樂種;長期從事出版的因緣使我更相信,無論是專業琴人或單純聆賞者,一旦能進入好文本(書寫)的世界,潛移默化便能見於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古代文人所追求莫過於如此。
■ 最新出版《琴殉》的作者楊典,正是把古人日常所思所想如實生活於筆下,告訴我們一個讀書人對於琴的思辨和理解罷了;而他以靈動之筆書寫浩翰,講歷史、探琴境,究東西音樂文化之不同,文體豐富兼有詩性之美,著實令人手握卷冊,欲罷不能。作為出版人,能盡一己心力使好書被看見,實是夢寐以求的好事。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5246?sloc=main
莊謙信老師
◇ 簡介 ◇
達觀樂天 走過千山萬水
喜愛寫詩的莊老師
從出生以來,巧遇近現代各個重要關鍵時點。
在大時代洪流中,經歷人生不同階段家國經歷。
◇ 興趣 ◇
莊老師自小好奇心強,喜好研讀政經國事,詩書文藝。因緣際會,開始書寫中英詩詞。人物景物,兒孫親友,應景場合,旅遊記敍,讀書心得,無所不包。雅俗共賞,自娛娛人,獨樂眾樂,人人皆可為文。
◇ 期許 ◇
初中一年級英文課程時間,曾受教於啓蒙恩師齊邦媛。晚近因其「巨流河」鉅作啓發,嘗試書寫動亂時代的生活點滴,歷史洪流中,勉力維持獨立尊嚴的親身經歷。
◇ 生平 ◇
1945年1月生於瀋陽。那年8月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隨後在8月14 日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向結束。
1948 四歲那年,輾轉經由上海遷徙台灣。成長於台北、台中。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身為長子,由於父親的病情,一肩扛起家計與長兄的責任,放棄留學,照顧家庭。曾經任職於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李國鼎辦公室,竹東工研院企劃部。趙耀東經濟部自動化服務團,中國生産力中心訓練處。見證了台灣工業起飛,經濟奇蹟歷史。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那年七月,偕妻與二子移居加州聖荷西,轉入教育界二十餘年。先後任教於米勒初中,矽谷等中文學校。2014年退休,定居與南加爾灣。讀書旅遊,含飴弄孫。
◇ 家世 ◇
祖父莊日安竹東北埔客家人,日據時代苗粟詩社,彰化崇文社詩人。外祖父吳鏡秋台南人,前清秀才,設靜修軒傳授漢學。父留學日本廣島,勇闖北大荒東北滿洲國。
◇ 千山萬水莊師情 ◇ 系列演講時間 ◇
(美西 03-12-2021 主講)滿洲上海|勇闖歸鄉
1945-1948 大時代洪流中的家國經歷
(美西 10-15-2021 主講)台北台中|茁壯滴汗
1948-1989見證台灣經濟奇蹟
(美西 10-22-2021 主講) 灣區爾灣|落地生根
1989-2021 融入美國華人歷史
高本莉老師
◇ 簡介 ◇
鍾情人文歷史 熱愛傳統服飾
高本莉老師,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前北投文物館館長。曾於實踐大學兼任講師教授『中國服裝史』。研究傳統服飾近四十年。
緣起於研究所時代跟隨指導教授研究中國服飾文化史,高本莉老師從古籍研究,一字一句開始,貫串各個時代體制,不斷探索。曾經多次參與國際會議,見證各種珍貴第一手服飾資料。
高老師對服飾歷史情有獨鍾。近日更博覽約五十本服飾相關書籍論文,為這次詩經時代服飾文化演說,製作精彩圖文說明。極其精彩難得的兩次主講。
💢學術會議與發表
■《宋代皇后褘衣的色彩和圖文》第四屆亞洲服飾學術會議,1985 年,台北
■《台灣早期漢俗婦女的髮式與髮飾》第一屆中國古代服飾國際學術會議 1991年,湖北荊州
💢 著作
■《台灣早期服飾圖錄》台北,南天書局,1995
■『臺灣刺繡的風格與特色』 《臺灣傳統刺繡之美》專刊,2006 國立歷史博物館
■『看見臺灣早期常民文物之美系列1-12』,《歷史文物》月刊,國立歷史博物館,2015年2月~2016年12月[259-281期]
💢參與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2004 - 2006『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9出版 2013數位化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2011 - 201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
💢 研究興趣
■中國服飾文化
■織繡工藝
■台灣民俗文物
■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