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嫄 Yuan Liu
神經生物學者、作家、博物館講解員、文化搭橋人
1982年與1985年在北京大學生物系獲學士與碩士學位,1989年在瑞士巴塞爾大學(Basel University)獲 Neuroscience 博士學位。1995-2015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任國際辦公室主任。2015年至今在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旗下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擔任雙語講解員。多年來讀書、行路、考察、思索、攝影、撰文,足跡遍及六大洲五十餘國。前半生,致力於科學研究和科學管理,為推動南北半球多個學科國際合作鋪路;後半生,將繼續為促進東西各方多元文化的藝術溝通搭橋。
引子
對美的追尋是人類天性。自上古洞穴的稚樸壁畫至當代藝廊的驚駭雕塑,無一不是創作者心靈中美的意象在手下的體現。無論是宗教作品,還是世俗藝術,皆如此。筆者常年在藝術博物館做志願者講解員,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整日流連在藝廊裡,欣賞古往今來藝術家和工匠們的精美傑作。以下小文記述了與館內一件我最心儀藏品的心靈交流。
阿波羅面孔的佛陀
— 從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的一件藏品看犍陀羅佛教藝術
此文曾發表於《絲路藝術 Serindia》雜誌2017年春季卷-希臘·犍陀羅專輯,此處略有修改。作者所攝犍陀羅佛頭像照片(文內圖1)被編輯選做此輯封面。
阿波羅是西方經典神話的神祗,佛陀則是東方古老宗教的鼻祖。二者一西一東,一神一聖,原本是不會相遇,不會交集的。然而,一千七八百年前,在如今被浪漫地稱為“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一個叫做犍陀羅的地方,他們不僅相遇了,交集了,而且還融為了一體。
你可能會問,這樣稀罕的古代傑作,我們有緣相見嗎?答案是肯定的。拜百年來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之賜,如今我們可以在博物館裡與這樣的藝術瑰寶親近。
我與一尊這樣的佛像結緣,就是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這座博物館建於百年之前,是史密森博物學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的第一座藝術博物館。藏品四萬有餘,其中不乏來自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佛教藝術精品。
記得目光初次與這尊佛像相遇的瞬間,便被他獨特的美驚呆了,愣了許久,才情不自禁地吐出一聲輕輕的讚美歎息。
他光滑的額頭高高隆起,讓人很容易猜想顱內一定包容著博大的智慧。狹長的眉骨和厚重的眼瞼構成幾道優美弧線,一雙杏眼半開半合,仿佛沉浸在深思冥想之中。精巧的鼻翼好像正隨著呼吸在輕輕歙動,兩片薄唇微抿,嘴角漾出似有若無的笑意,線條柔和的臉龐既雍容又清雅(圖1)。
[圖1] 佛頭像 公元3世紀 貴霜王朝 古代犍陀羅地區
片岩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藏品號:S1989.19(劉嫄攝影)
看著這張獨特的佛陀面孔,覺得既陌生,又熟識。我在東方長大,自幼逛過的佛教寺院不在少數;成年後遊學歐美,見過的古代西方雕像也堪稱良多。說他陌生,是因為他和以往在東方觀瞻過的丹鳳眼、圓臉龐、螺旋髮的佛像大相徑庭(圖2)。說他熟識,則是因為他與後來在西方欣賞過的深眼窩、高鼻樑、波卷髮的神像如出一轍。這尊頭像,如果沒有頭頂上的肉髻(Ushnisha)和額間眉心的白毫(Urna),可說與羅馬時代仿製的古希臘雕像(圖3)別無二致。
[圖2] 佛頭像 公元7世紀 唐朝 河南
龍門石窟(推測)石灰岩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藏品號:S1997.26(劉嫄攝影)
[圖3] 阿波羅頭像 公元120-140年
羅馬 義大利
羅馬人對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雕像的仿製品
大理石
大英博物館藏
藏品號:1865,0103.10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過,圖1與圖2的兩尊雕像雖然容貌相近,精神氣質卻大不相同。阿波羅是陽剛的,佛陀是陰柔的;阿波羅是張揚的,佛陀是收斂的;阿波羅是衝動的,佛陀是淡定的;阿波羅的目光是直視的,是咄咄逼人的,佛陀的目光是低垂的,是平易近人的。
我想,對這些大相徑庭之處的最好詮釋寓於:阿波羅雖是神,卻更像人,他是充滿欲望的,他是入世的;佛陀不是神,也不是人,他是擺脫欲望的,他是出世的。
細細比較這兩尊雕像,對這位未曾留下姓名的犍陀羅藝術家更添幾分敬意。表觀上,他刻意模仿阿波羅的面容,做到了形近。深層裡,他力圖表現佛陀的氣質,做到了神似。想必他是參透了東西方兩種哲學、兩種宗教、兩種文化的區別,才能做出如此出色的藝術把握吧。
你可能又會問,佛陀不是一位印度古國的王子嗎?為什麼會被安上阿波羅的面孔?答案要到佛教歷史中去找。佛陀涅槃,解脫了輪迴,進入無我無形之境,因而佛教早期是不提倡偶像崇拜的。在佛陀涅槃後的幾個世紀裡,佛教藝術僅用菩提、法輪、台座、足印等暗示其存在,沒有人形的佛像傳下來。
學者們認為,人形佛像的萌生與大乘佛教普渡眾生的需求以及貴霜時代犍陀羅藝術的發展是並駕齊驅的。犍陀羅位於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之間,如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與阿富汗東部交界之地。從古至今這裡一直是連接南亞與中亞、西亞及地中海政治、軍事、貿易紐帶上的重要節點。最早這裡是印度古國,也被波斯人和馬其頓人征服過,印度阿育王在這裡傳播佛教,大夏的希臘國王也在這裡感化佛教,後來中亞遊牧者和伊朗安息人又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印。眾多民族向這裡遷涉,在這裡生根繁衍。隨之而來的是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在這裡的碰撞,希臘、印度、波斯和中亞的宗教藝術元素在這裡的交融,因而才得以催生出讓我們今天歎為觀止的有著阿波羅面孔的佛陀像。
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簡介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
史密森博物學院(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展示及研究系統,旗下的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由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與賽克勒美術館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組成,分別由藝術收藏家查理·佛利爾與亞瑟·賽克勒捐贈。建館宗旨是展示最佳亞洲藝術,促進世界文化欣賞。佛館的建築典雅,賽館的建築新潮,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廣場上比鄰而立,經由地下通道連為一體。兩館共有四萬五千餘件藏品,歷史縱貫七千年,地域涵蓋自埃及、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至東亞的廣大地區,不少珍品在世界博物館之林亦為翹楚。館內有精良學者研究隊伍,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特展、講座、音樂會、電影等文化教育活動。大部館藏已數位化,以與全球藝術愛好者分享。(http://www.asia.si.edu)
賽克勒美術館(Arthur M. Sackler Gallery)新穎的樓梯
中心雕塑為中國藝術家徐冰的創意設計《猴子撈月》由21種文字 “猴子” 一詞連接而成
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典雅的庭院
捐建人佛利爾的靈感來自於他曾經居住過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