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 | 鄭風 | 叔于田
鄭莊公是鄭國第三代君主。《左傳》記載鄭莊公因為母親武姜寵愛段,將京封賜給他。毛詩序解釋《叔于田》的主角就是京城大叔段。段叔在京,繕甲治兵。朱熹《詩集傳》承繼毛詩釋義。「 叔。莊公弟。共叔段也。」又加上「或疑此亦民間男女相悅之辭也。」南宋以來,許多釋經學者將《叔于田》解釋為魅力無窮的獵人。
老子曰:「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關於田獵規範,[周禮|王制] 以仁為本,祭祀練兵護農,建立清晰禮制。而飲酒亦然,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燕飲文化行於鄉飲酒義。
本詩重章疊句三部曲,在誇張問答的詩作手法中,展現田獵乘馬,縱情飲酒,無人可及的恣意風采。又在迴旋疊合的魅力印象中,隱隱喚起讀者的深刻懷想。何謂美? 何謂仁? 何謂好? 何為勇? 精簡詩句,引發深思。
叔于田
巷無居人 豈無居人
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
巷無飲酒 豈無飲酒
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適野
巷無服馬 豈無服馬
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 田 ◇
田,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的田外面的那個方框就是囗,表示範圍,中間縱橫交錯的阡陌是獵場與獵場的界限,所以田的本義是一塊圍起來的供人們打獵的場地 ,同時也可以表示打獵這個動作,這就是田獵。
https://www.xuehua.us/a/5eb5a49786ec4d63e69a5117
◇ 禮記 | 王制 ◇
《老子》說:「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田獵,在古代,有重要的護農功能與祭祀儀式需要。然而,正如老子所言,馳騁田獵,那種追殺血腥,可以令人心發狂。
那麼,以仁為本,制禮作樂,如何規範這項必要又容易流於發狂的活動。我們在《禮記 | 王制》 可以體會其中全面考量的中庸之道,並且也包涵了生態智慧。
以上是《禮記》在《王制》關於田獵清楚的規制。
以下翻譯供參考。
* * * * * * *
天子、諸侯在沒有戰爭和凶喪的情況下,每年田獵三次,其目的在於,第一是為了準備祭祀的供品,第二是為了招待賓客,第三是為了豐富天子、諸侯的膳食品種。在沒有戰爭和凶喪的情況下也不田獵,就叫做不敬。由獵時不守規矩,隨意捕殺,就叫做作踐天帝所生之物。田獵的規矩是:天子打獵不應四面合圍,諸侯打獵不應把成群的野獸全部殺光。射殺野獸之後,天子要放下指揮的大旗,諸侯要放下指揮的小旗。大夫射殺野獸後,就應命令協助驅趕野獸的副車停止驅趕。大夫的副車停止驅趕之後,百姓開始田獵。正月以後,虞人才可以進入川澤壘梁捕魚。秋冬之交,才可以開始田獵。八月以後,才可以設網捕鳥。到了十月,才可以進入山林砍伐。昆蟲尚未蟄居地下之前,不可以縱火焚草肥田。不捕捉小獸,不取鳥卵,不殺懷胎的母獸,不殺剛出生的小獸,不搗毀鳥巢。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guwen/bookv_3141.html
孟子認為王者行仁德之政,遂能與衆樂樂,其田獵行為,百姓美之!反之,百姓不樂!
天子殺然後諸侯殺,諸侯殺然後大夫殺,故《詩傳》云「天子發然後諸侯發,諸侯發然後大夫士發」是也。
如果對禮記以及田獵有進一步興趣,下《禮記正義》有詳細敘述。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41781
◇ 摘要 ◇ 田獵
以仁為本以禮為制 不可縱情縱意
■「田」,打獵。田獵之事,起初的目的十分單純,其作用不外乎利農和習武。
當政者以田獵的方式,捕獲獵物,保護農事,訓練和提高軍隊的征戰能力。捕獲的獵物也有享用次序為天,用於祭祀。為人,饗宴賓客。最後為己。
■以仁民愛物出發的禮記有清楚禮制規則。田獵在以下範疇都有深度考量。(1) 範圍 (2) 時間 (3) 動物生態考量 (4) 田獵之獵物使用次序(5) 自天子開始,諸侯隨後,乃至庶民的次序。
■田獵的縱情
夏朝的太康「娛以自縱」、「盤游無度」。有一次去洛水邊遊獵,「十旬弗反」。一旬為十日,十旬即是百日。後來,被后羿截住歸路,趕下王位。
■[詩經 | 齊風 | 還]的詩序中還講述齊國諸侯「好田獵,從禽獸而無厭」,縱情沉迷,以致國人仿效,「遂成風俗」。
■「春秋之世,狩獵多矣」。戰國時楚宣王遊獵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聲勢蓋野,威赫沖雲,千軍奔突,喧呼遍地。楚宣王射殺獵物後,無比開懷,大喜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田獵之美好,簡直其樂無極,楚宣王眷戀此舉,不由得深為心醉,感慨系之。
遊獵的誘惑力如此強大,足以顛倒王心。
解釋[田],田獵。有操兵護農,獵物祭祀等等重要意義。
毛詩序解釋《叔于田》。是莊公的弟弟段,他在京,繕甲治兵。
朱熹在《詩集傳》中,雖然也承繼了毛詩以來的注解以共叔段解詩,但是,也加上了一句話。 " 或疑此亦民間男女相悅之辭也。"
"或疑",或者懷疑,有人懷疑,是不是也在講述男女相悅的詞句。很多後世解釋詩經的學者們,循著這個思路解釋這首詩。將《叔于田》的[叔],轉而以[伯仲叔季]中的[叔]泛指不記名的男子。或者,就是,俗語中,親切的 [小哥] [三哥] 甚至於更有點點年紀男性魅力的 [大叔]。
這個解法,描述一位男士魅力無窮,橫掃巷里。他田獵,他冬獵,他乘馬。他的風采,他的豪飲,他的駕姿,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俊美,仁善,友好,勇武。
用今天的俗語來說,恐怕[高富帥] 都不足以形容呢 !
■ 歷史說的角度
整部詩經都有重要的結構,甚至於每一部國風都有重要的起承轉合,不是空穴來風。每一首詩都有非常深刻的涵義,涉及深厚的歷史文化。
我們將鄭風前四首詩與歷史對照,可以簡要排列如下。
鄭 ~ ①緇衣
桓
公
|
|
鄭 ~①緇衣
武
公
|----------------
| |
鄭 共
莊 叔
公 段
~ ~ ~
② ③ ④
將 叔 大
仲 于 叔
子 田 于
~ 田
以上是鄭國開國三公的傳續簡圖。圈圈裡的數字對應了詩經鄭風的篇章序碼。這個表可以繼續寫下去,把 [鄭風] 詩作列於其間 。如此對照左傳春秋,史記,周禮,禮記等等歷史典籍,在字裡行間,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深意。體會《詩經》中的歷史文化,作為[經] 的意義躍然紙上,字字珠璣。
鄭姓簷友可能熟悉這個 [鄭氏三公像]。
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是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分別被鄭氏後裔稱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鄭氏三公。 鄭氏三公像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城東南檀山、鄭上路與310國道交會處的三角地帶。
■ 歷史簡要串聯
鄭風前四首一起讀,一起前後串聯,更有體會。
我們一起讀過 《緇衣》《將仲子》。如果我們以鄭國第三位國君鄭莊公作為原點。來看詩經鄭風前四首。
鄭風第一首《緇衣》。描寫了爺爺和父親受到真誠愛戴。
https://youtu.be/maVbw4zNEio
開國爺爺鄭桓公德高望重,史記清楚記載桓公任司徒。犬戎不但殺了幽王,也殺了桓公。豐功偉業,卒於國難。
父親鄭武公繼位,英明果斷。面對混亂局面,"定平王於東都"。也就是輔助周平王,底定周室東遷大局。歷史走入東周時代。史記記載鄭武公也是周朝卿士。毛詩朱熹也記述"亦為司徒"。
鄭國與周室關係如此緊密,不但是地緣,更是歷史淵源。無怪乎15國風,在王風之後,立刻接續鄭風,並且共有21篇,是15國風160篇之中,篇幅最多的。
說了爺爺和父親,德高望重,眾人愛戴的故事。進入鄭風第二首,我們一起讀過的《將仲子》。
https://youtu.be/-F7W0ba2eCw
鄭莊公在父親鄭武公過世之後,順理成章繼任。但是,卻面對寵愛弟弟[段] 的母親,不得已將 [京] 封給了弟弟。所以,大家稱他為 [京城大叔]。京城大叔是《將仲子》的幕後配角。也就是這首 《叔于田》的主角。
《將仲子》描寫了鄭莊公面對親情與政治處境的艱難,方方面面的思維。用杞樹桑樹檀樹來象徵骨肉親情,國家現實,與歷史思維。
《詩經》的精彩,不僅記述了鄭莊公的思想矛盾,又有兩篇記述京城大叔,也就是後來史家所稱 [共叔段]。
本詩重章疊句。每一段五句。皆以最簡單的中文句型開始。
[叔于田] [叔于狩] [叔適野]。叔段田獵,叔段冬獵,叔段到了甚至到了郊外之外,更遠的野外。九個字,就好比三個電影畫面,帶領讀者進入三種情境。接著,鏡頭一轉,回到鄉里百姓。
[巷無居人 ] [巷無飲酒] [巷無服馬]。三個無,好比整個世界都安靜了。整個鄉里好像沒有人。好像沒有人飲酒。當然,也好像沒有人騎馬或者駕馬。那麼,此時的 [無],是不是彼時的 [有] 呢? 究竟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我們拍一部電影。鏡頭這樣猛烈對仗,也是夠懸疑了!
三種[無]對仗了前面充滿動感的情境。強烈的反差喚起讀者強烈的好奇。緊接這樣的布局,呈現了三個清楚的問題。
[豈無居人 ] [豈無飲酒] [豈無服馬]。
三個 [豈] 一語道破讀者還來不及說出來的疑問。
帶領觀者的專注與好奇到詩句的三次不如--- [不如叔也] [不如叔也] [不如叔也]。
不如叔也!!! 為什麼呢?如何不如叔呢?
[洵美且仁] [洵美且好] [洵美且武] 。
洵,除了很多翻譯的[相信]。水字部首的 [洵] 有淚泫的意思。感動到淚泫的相信。
[美] 說了三次。他究竟有多美呢? 詩人用 [仁] [好] [武] 描寫 [美] 的內涵。
[仁] 這個人心地仁厚。[好] 這個人樣樣好。[武] 這個人勇武出眾。
讀到這樣精彩鋪陳的詩句,您有什麼感想呢?
大家如果 Google 《叔于田》,欣賞大多數網站文章,會看見許多讚美獵人的文章。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的歷史故事,在這樣奔放的字裡行間,也許也有另一番滋味在心。
(附: 鄭伯克段于鄢故事)
http://www.dfg.cn/big5/chtwh/dsqt/dsqt-24.html
除了歷史故事。關於時代背景,我們週一探討了周禮關於[田獵]的詮釋。
田獵不是一般活動,田獵意義,範疇,時間,主體順序,都有以仁為本的禮制。
關於飲酒,燕飲,周禮也有詳細的相關禮制。大家在出土文物,可以看見不同的酒杯,甚至各種不同的字來代表各種關於飲酒的器物。可見古代對於飲酒禮制的講究。
在周代,尤其是在上層統治階級,飲酒已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可以被用作區分尊卑貴賤,明確長幼之序。 通過飲酒和用酒來反映建立在禮儀制度與宗教觀念基礎上的周代各階級人際關係;通過飲酒和用酒實現神與人、人與人(包括君臣、兄弟、朋友、鄉里等等)之 間的和睦團結、協調融合,起到消除矛盾紛爭的重要作用。
https://www.sohu.com/a/148381193_523132
鄭風第一篇《緇衣》開國的(爺爺與父親,周朝王室之後的鄭桓公與鄭武公,任周朝大司徒,在中央與地方,皆是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勤政愛民,得到百姓愛戴。詩中所謂 [改為],[改造],[改作],何止於修衣範疇,更可以說是上行下效的克己復禮。
這樣美好的君民和諧理想,源自於周室先朝的周公制禮作樂。
有歷史學家將史書記年綜合。14歲繼位的鄭莊公因為母親的壓力,將京封給11歲的弟弟段。
《將仲子》描寫了鄭莊公在親情,現實與歷史傳承的三重思維,深沉不已的方方面面,內心世界的掙扎苦悶不言而喻。
杞樹象徵親情,桑樹象徵現實,而世代相傳的政治理想化身成為那株歷史悠久可以長存千千年的檀樹。
《將仲子》沈痛不已的三個[豈] --- 豈敢愛之?
面對母親的縱情,(放縱自己偏私胞弟的感情),面對弟弟的縱意(恣意田獵豪飲),關於 [愛],這個古今中外所有人類的主題,他應該如何詮釋?
豈敢愛之?!豈敢愛之?!!豈敢愛之?!!!
您曾經有經驗過[愛] 的矛盾? 曾經經驗過長上偏心的疑惑? [仁]是什麼? [好]是什麼? [勇] 是什麼? 您曾經感動到泫然深信不已?
◇ 縱 ◇
縱情。縱意。皆是縱。
相對於 [縱],也就是當代社會學,心理學,時常講述的 boundary。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面對理性感性,人性中的欲縱弱點,建立以仁為本的中道。在這樣的中道,可以行之四方,可以久遠,甚至,終於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縱情 -- 偏愛 ◇
《叔于田》男主角共叔段的母親是武姜。也是《將仲子》男主角鄭莊公的母親。
🔹️《左傳》記載武姜不喜歡莊公。喜愛共叔段。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左傳》記載武姜在共叔段繕甲具卒,準備襲擊鄭莊公時候,也將裡應外合。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啓之。
史記左傳,史書記載的是歷史。但是,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情。
■《叔于田》中重複三次的詩句---
不如叔也! 不如叔也!! 不如叔也!!!
雖然,幕後女主角莊公的母親,叔段的母親,從未出現幕前。這是否就是她的心聲了!
詩裡 [ 洵美且仁 ] [ 洵美且好 ] [洵美且武 ],在獵武郊野,躍馬豪飲的風采中,層層誇張的魅力描寫。是否也引發了讀者深度思索 ---
美是什麼? 仁是什麼? 好是什麼? 武是什麼?
是否也解釋了泫然心境。甚至於縱情境界的跟隨。
◇ 所謂 [美] ◇
■ 《叔于田》
重複三次[美] -- 美且仁,美且好,美且勇。
■《緇衣》
🔹️[緇衣之宜兮] [緇衣之好兮] [緇衣之蓆兮] 何其寬兮綽兮!
🔹️風吹草偃,未言[美],而[仁][好][勇] 光美其中。鄭桓公死於國難,鄭武公助定東周。勇者所為也。
■《將仲子》
以當代詞彙來說,三次提到boundary 概念[無踰我里] [無踰我牆] [無踰我園] 。在矛盾處境中,尋找[仁][好][勇] 的解答。
🔹️[勿折我樹杞]--如何實踐[仁]? 如何愛自己的胞弟?自己的父母? 自己的國人?
🔹️[勿折我樹桑]--如何行為才是現實層面的 [好]?
🔹️[勿折我樹檀] --- 如何[勇] 於面對自己的處境? 實踐精神理想?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經寫過一本書《家》。用幾乎等同的篇幅,以一家四個成員,四種角度,來寫[家]。
鄭風21首開篇,三代不同的角色,四首簡短的詩。繼《緇衣》《將仲子》《叔于田》之後,鄭風第四首《大叔于田》。
《叔于田》與《大叔于田》重詩可以說是詩經中的特例。
《大叔于田》對於叔段田獵,有更誇張的描寫。甚至於 [火烈] [暴虎] 的激烈場面。詩中重複使用 [忌]字達八次之多! 將前四首詩的唱誦達到一種迴旋境界。
雖然許多學者對於[忌] 各有說法,然而,從四首貫串研讀,也不免從 [縱] 之挑戰 [仁] [好] [勇] 之 [美] 的深度詮釋,進而 進入犯 [忌] 之境界體會。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激昂情境中戛然而止。
此時,不禁在左傳 鄭伯克段,兄弟蕭牆的故事中思索所謂[禮樂崩]的意義。
詩之詮釋,古今各有其法。
在本週《叔于田》之後,大家可以自行繼續品賞《大叔于田》這首詩。前後串聯,自可有一番體會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