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訶德
藝術家、作家、藝術策展人
劉昌漢老師多次在美國、加拿大、歐洲、中國和台灣畫展,作品榮獲重要美術館典藏。曾經為台灣文化部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展。藝術創作獲頒2011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挑戰美國獎」(NEA Challenge America Grand Awards) 。
曾以筆名劉吉訶德長期在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及《德周刊》撰寫藝術專欄,以本名劉昌漢在臺灣《藝術家》雜誌執筆。著作包括《百年華人美術圖象》、《藝術如此多嬌》、《北美水墨畫觀覽》、《遊美加—發現美術館》、《北美風景繪畫》等等。不斷在各種藝術主題 "兼收並覧,廣議博考",並且深入淺出,著書講述。
代表作品:〈玉山雲〉、〈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通景〉、〈巍峨〉、〈浩瀚無垠〉、〈雪山河源〉、〈雪山〉系列、〈水之舞〉系列等等。
◇ 旅美藝術大師劉昌漢先生的創作心路
國際影展得獎導演梁晨拍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TRlsbVde0
◇ 風簷雅敘 ◇ 2021 劉昌漢老師 [劉吉訶德] 山水畫系列講座
1/4 🔹️ 山水畫的歷史與精神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BZhFWYFN0
2/4 🔹️ 山水畫的形式和技法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7Y44Rzue0&t=32s
3/4 🔹️ 欣賞山水畫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92WE0bN1E
4/4 🔹️ 海外的文化鄉愁 個人的山水創作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WLKkVSbRU&t=3851s
◇ 風簷雅敘 ◇ 2022 劉昌漢老師 [劉吉訶德] 講座
🔹️ 當代藝術與中國經驗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DzKM1VaUY
🔹️ 政治烈焰下的絕命情詩 🔹️
https://youtu.be/gYp50fJFwNc
🔹️ 名著故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41qPbIpcw
(圖一)愛琴海米羅島出土的維納斯雕像 Venus de Milo
閒話說美
問世間美是何物,直教人一心相許。話說愛美是人類天性,但是到底什麼是美?大哉問!吹皺了一池春水。美的認知離不開主觀,定義和標準很難「說淸楚,講明白」。
「美學」英文稱作 aesthetics,概念源出幻想力豐富的希臘人,用為敍述感官的感動。後來理性的德國學者鑽牛角尖,將之作為探討美的本質和意義的專門學科,把感官體驗化身成理性討論,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莊子 [1] ,從社會經驗到本能感覺,從哲學到心理學⋯⋯,窮經皓首,問題就變得複雜無解了。
許多人認為「美」是「漂亮」的同義詞,其實二者有很大不同。漢字說文解字羊大為美,道出農耕和遊牧先民喜愛豬肥馬壯羊大的心理,比單純的「漂亮」更多一份幸福滿足,因此美屬心理的感受,而漂亮多是視覺的評判。美的感知可以是孤獨咀嚼的獨樂樂,也可以是和旁人分享的眾樂樂,可以是悲劇的眼淚,也可以是喜劇的歡笑,幾乎所有探觸人心的感動都能化成為美。
希臘美神阿佛羅狄忒(Aphrodite)的羅馬名字維納斯(Venus)被世人熟知,不但相貌姣好,還極性感,令世間男子想入非非。愛琴海米羅島出土的維納斯雕像(圖一)衣裳半褪,失了雙臂,卻是洋老外審美的經典範本。歐洲文藝復興初期胖哥畫家波提且利(Botticelli)所作〈維納斯的誕生〉(圖二)象徵了脫離宗教桎梏的黑暗中世紀後,美重新回到人間。
[1] 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圖二) 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美學對美的解釋包括:美是形式的和諧(古典主義);美是上帝的屬性(新柏拉圖派);美是完善(理性主義);美是愉快(經驗主義);美是知識(啓蒙主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德國古典美學);美是生活、美是藝術、美是自然等等。《美學概論》說:「人類在自然界裡出現以後,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具體事物具有的真、假、美、醜、善、惡等組成部分,逐步被人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了。價值,美、醜、善、惡等抽象事物的形成和產生,同個別具體事物、同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同人腦的思維分解和抽象活動有密切關係。」嚴肅的學理探討太沉重,一般人愈讀愈迷糊。美學敘述的艱澀用語往往把一件原本應該賞心悅目的「美」事變成絞盡腦汁的「苦」事,何苦來哉。
生活中人們對於美食、美酒、美景、美物、美人、美事的喜好常常更是「一美各表」。譬如美食,有人愛辣,有人愛酸,還有人視臭豆腐是絕頂「美」味。味覺之外,嗅覺也是如此。古書記載有專愛聞老奶奶裹腳布者,認是至香美味,真個有沒有搞錯?至於聽覺,有人喜歡古典樂,有人愛平劇,有人迷搖滾,是天籟綸音還是穿腦魔樂?往往是無解題。
美的概念是流動的,外擴也不確定,不同的時間、場合、心理都會使美的認知產生變化。中國鬼小說《聊齋》有一篇「恆娘」故事,敘述狐仙教一位從正宮娘娘淪為偏宮娘娘的棄婦如何敗部復活,贏回丈夫歡心。首先牠教婦人蓬頭垢面、不梳不洗,負心人見她髒醜萬分,避之為吉,完全懶得答理,如是數年,到一天恆娘忽然梳洗得乾乾淨淨,妝扮得花枝招展,明星花露水灑上滿身,老公看見立刻驚為天仙,死心塌地重新拜倒在她迷你裙下。這是視覺一新耳目產生的新鮮美。姑不論如此渣男有何值得費力爭取?但太太參加魔鬼訓練營,接受狐仙心理大師教導,果然丈夫招架乏力,不是對手。
美術史學家認為社會的審美觀反映時代興衰。例如在唐朝開放擴張的背景下,人們喜歡胖女肥馬,從北宋摹本唐人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圖三)可見當時的審美品味,與積弱清朝鍾情病弱的林黛玉大不相同。十五世紀末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隨後產生的巴洛克藝術充滿奢華矯飾之風,此派大師魯本斯(Rubens)所畫〈三美神〉(圖四)皆以豐滿的老婆為模特兒,旁人看了覺得像贅肉大媽,卻是有愛最美,魯先生可謂愛妻楷模。
(圖三)唐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北宋摹本)
(圖四)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
世界上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美,也不存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美。美的對立字是醜。十九世紀文學揭櫫的自然主義主張藝術從現實中承擔下某種重量,認為醜是自然一部份,把現實裡醜的成份剔除的「美」即成虛假謊言。毒花可以汲取蜜汁,歹竹出好筍,醜陋事象的內裡同樣可以尋找出美的因子。往深處觀察,任何真誠的情感吐露都是美。所以他們寫作不避忌描述醜惡,不乏去揭露醜陋的人性。自然主義先驅作家巴爾札克(Balzac)以當時社會的情欲、不道德和罪惡寫出著名的《人間喜劇》;還有左拉(Zola)的《酒店》、《娜娜》也肆無忌憚暴露社會的病態。
西方藝文的古典和浪漫主義追求唯心精神的神性,自然主義則注視唯物現實的人性,醜即是真,真即是美。鬥爭、奸詐、貪婪、虛榮、強暴、兇殺、老人衰頹的肢體、哭泣號啕的臉......,戰慄的醜往往比唯美更撼動人心。真正說來自然雖非完美無瑕,也不是像厭世作家筆下那般醜陋不堪,因此評論家對於自然主義文學的總評是「尋人而得禽獸」,不是完全正面的肯定。
我讀過對美最好的解釋是:「美是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產生的愉悅反應。」因為人生無常,生活裡才有美的存在。花如果永不凋落還會覺得美嗎?藝術創作是尋美的歷程,不論是吶喊或沈默,喜樂與悲傷,希望的微笑與心碎的淚,美無處不在。
蘇格拉底說「美是難的」。藝術創作多得是美得冒泡,卻又虛假得醜惡可厭的畫,也有很多其貌不揚,但「內在美」充盈的作品。十九世紀初法國畫家傑利柯(Gericault)用船難時置乘客死生不顧,私自逃生的海軍醜聞畫了〈梅丟沙之筏〉(圖五),是著名的把人性的醜轉化成藝術的美的成功例子。梵谷(Van Gogh)早年名作〈吃馬鈴薯的人〉(圖六)裡髒兮兮的農家人圍桌晚餐,每人都長得怪模怪樣,有人說畫得好醜,有人讚賞他對這些社會底層人物充滿同情,認為畫得美極了。用眼看畫和用心看畫,造成雞同鴨講的兩極觀感。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筆下的女子有眼無珠,還長著長長的歪鼻子(圖七),因為帶有詩的氣質,美不美就交由觀眾自由心證了。英國畫家魯西安 ‧ 佛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的畫(圖八)寫實得幾近殘酷,卻有人認為醜得好美,被美術館寶之愛之。
(圖五)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梅丟沙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
(圖六)梵谷(Vincent van Gogh)〈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圖七)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
Portrait of the Artist's-Wife — Jeanne Hebuterne
(圖八)英國畫家魯西安 ‧ 佛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
〈睡著的救濟金管理員〉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
多年前我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畫展,在目錄中自述自己的創作說:「我不是靈巧的藝術創作者,對於每一階段『美』的完成只會用笨拙的手一筆筆去畫,在理性和非理性的旋流中翻找尋覓。有時候整夜坐著聆聽,希望借從不滿足追求滿足的創作尋出一點什麼,直到靜夜院子樹葉沙沙的聲響隨風吹進生命裡,成為心中的美為止。」
前陣子畫了幅〈凍原〉(圖九),寂靜、肅穆、巍峨、崇高,隨便怎麼解說,墨黑和雪白都能構築出美,流淌的心性和顏料也是。江河不擇細流,美同樣是有容乃大。
(圖九)劉昌漢〈凍原〉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