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探索館「詩情花藝 - 中華插花藝術特展」策展人王愛珠老師說明策展規劃重點
王愛珠老師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教師聯誼會會長 2021-2024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教授,1996年開始中華花藝教學至今,參與多次歷史博物館展覽,以及海內外展覽,2013年成立「詩情花藝」社群網站至今,以詩詞詮釋花藝作品,解析花藝作品的歷史背景和花藝創作概念。
花與水的對話-上善若水之境
自古以來我們就是個愛花的民族,中華民族的「華」即「花」的意思;明朝袁中道曾經說:「花,天地的慧黠之氣」,花讓我們感受季節的轉移、時間的流動;花可以表達內心的情緒、陶冶心靈;花也為我們施行禮儀規範、倫理秩序,花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中華花藝的歷史長河中,明代的插花家袁宏道在其書「瓶史」中有兩個重要的章節與水有關,分別在卷下第四節「澤水」與第八節「洗沐」,對於水質的要求以及對花的澆灌與呵護提出精闢的見解。
擇水:「京師西山碧雲寺水、裂帛湖水、龍王堂水皆可用。一入高梁橋便為濁品。凡瓶水,須經風日者.其他如桑園水、滿井水、沙窩水、王媽媽井水,味雖甘,養花多不茂。苦水尤忌,以味特鹹。未若多貯梅(雨)水為佳。」因此,合乎插花要求的水需要具備四個條件:質地清潔、須經風日、味須甘洌、氣須靈活,如此才可以使得花木芬芳秀美、蔥翠蓊鬱。
洗沐:「夫花有喜、怒、寤、寐、曉、夕,浴花者得其侯,乃為膏雨。⋯⋯浴之法:用泉甘而清者,細微澆注」花如美人,有喜有怒,有醒時有眠時,有晨昏之分;浴花時須把握適當的時間,才能使花得到充分的滋養。澆花時,用甘甜清澈的泉水細柔的澆注,如此花兒自然會神采煥發、葉姣花艷。
另一位插花家張謙德在其書「瓶花譜」中的第五章節「滋養」也提出插花時對於水的講究與要求,「凡花滋雨露以生,故瓶中養花,宜用天水,亦取雨露之意」,「滋養,第一雨水,宜多蓄聽用,不得已,則用清淨江湖水。井水味鹹,養花不茂,弗用。」
張謙德觀察自然的花草仰賴天然的雨水、露水而生,因此主張在瓶中養花用之,並且在平常就要儲存起來,如果沒有就用潔淨的江水湖水替代,井水就不適宜了。
作品賞析
瓶、盤、缸、碗、筒、籃是中華花藝的六個基本花器,花器盛水插花之後,就有了生命,縱然只是插上一枝小草、一朵小花,就足以象徵整個世界,整個乾坤,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也。
眼觀秋色千萬里 手把黃花三兩枝(宋·邵雍)
花器:盤
寫景花是中華花藝四大類型之一,亦即寫實的花藝表現,以象徵大地的「盤」插花,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都蘊藏著無窮盡的自然生機,小景寓意大景,誠「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迴」之謂也。
本件作品是寫景花中的「居高臨下」,木谷向右橫出,以雪松加深寬度與景深,鐵莧向下俯瞰大小、疏密不一的葉片,黃色的菊花和各色小菊低插,幾枝紅色的狼尾輕盈的飄蕩而出,以輕重、濃淡表現遠近不同的空間感,是三遠(高遠、深遠、平遠)中平遠的表現手法,整體意在呈現秋天、表現秋色之景。
惟有綠荷紅菡萏 卷舒開合任天真(唐·李商隱)
花器:盤
仲夏時節,荷花盛開,當微風吹過,清香撲鼻,不安煩躁的心也跟著隨風而去。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將含苞欲放的荷花稱「菡萏」,盛開的荷花稱「芙蕖」,還有李清照夢令「誤入藕花深處」的藕花都是荷花的名稱,每個名稱都那麼的美!
以紅荷插花,蓮蓬陪侍於旁,碧綠的荷葉翻動或舒或卷,紅荷或含苞、或初開、或盛放,花葉交相掩映;小太陽、深山櫻與山蘇隱於其後,整體在前後、大小、輕重、虛實間,富明暗、空間感,整體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水能性淡為吾友 竹解心虛即我師(唐·白居易)
花器:竹筒
遙想一千多年前的南唐李後主(李煜),於百花盛開時節,在宮廷裡舉辦花展,題榜書曰「錦洞天」,皇宮裡從天花板到階梯,樑柱到窗牖,處處花繁錦盛,還在竹子鑿洞插花,這是最早的竹筒插花,當時愛花賞花的風氣十分盛行。
本件作品以三個竹筒插花,夏日的銀杏,由下到上、疏密間只見葉片的蔥翠淺碧,幽幽的蘭在紫孔雀的烘托下,娉婷開放;黃色的小玫瑰混合著綠葉的清新,將夏日的繾巻溫柔一併釋放;風暖日長的夏日,悠長難耐的酷暑,只要有花相隨相伴,就已足矣。
珍重幽蘭開一枝 清香耿耿聽猶疑(宋·蘇轍)
花器:缸
淮南子說:「色之數不過五(紅、黃、藍、白、黑),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又說「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關於這一點,與孔子所說的「素以為絢」,還有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意思是一樣的,白色無疑是最高的美,是大美。
文人插花是中華花藝的主流,文人以花品論高下,本件花藝作品講究花木品德,以竹、蘭、菊插作;不與百花爭豔,隱逸高潔的蘭花,安靜的居於一隅,竹、菊與之相應和,更加突出蘭的樸質與方正,整體清雅淡麗,讓人尋味不盡。
正是紅稀綠暗時 花如圓玉瑩無疵(宋·顧逢)
花器:碗
寫景、理念、心象、造型是中華花藝的四大類型,寫景花表達大自然的美景,是客觀的;心象花是作者心境的書寫,是主觀的;造型花則是依造型原理創作,純粹以美為主;理念花則是表達倫理秩序,追求完整、優美,是最古典的花型,盛行在宋代和明朝初年。
本件插花作品,以紫繡線為心,開滿粉色小花的杜鵑一左、一右,高低相應,上下相隨,微捲的山蘇葉、轉折有致的細藤與天堂鳥葉也是一左、一右,虛實以對、輕重有別,紫色的繡球花南面而王,粉色的桔梗與黃色小菊錯落其間,整體色彩雅妍相間,俏麗秀雅,端正豐富。
自古逢秋多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唐·劉禹錫)
花器:瓶
秋天最美的一道風景,就是台灣欒樹,每年大約九月的時候,在濃綠枝葉間先開出金黃色小星星形狀的花,風一吹起,就紛紛飄落,落了一地的黃,為大地鋪上一層美麗的彩衣。當時序進入深秋,天氣轉涼,黃花逐漸長出紅色的蒴果,一顆一顆高高掛在樹梢,灼灼然的映襯著天空的藍,當紅黃相互交織,當綠蔭疊翠點綴,最美麗多彩的秋天就在眼前。
台灣欒樹微向西南傾斜,紅色蒴果在黃綠色楠柏的襯托下分外明亮豔麗,幾枝狼尾草不經意地向著不同的方向飄落,兩著在輕重、虛實、高低之間取得一種微妙的平衡,木瓜百合在紫桔梗、臘梅、小黃菊的環伺下,花顏含蓄優雅,給人一種無限想像的空間,整體花作意在傳達豐盈、美好的秋日詩懷。
幸福就是 尋常的日子依舊(龍應台)
花器:籃
「籃」是中華花藝的六大花器之一,以竹編製而成,有精緻華麗的,有樸拙無華的,最早用於佛教法會進行中,莊嚴法會儀式。編有提樑的籃在唐朝以後逐漸流行,插花時需要注意留出提樑之下的空間,因此之故,籃花的表現較為端莊、穩重。
本件作品,山桂花由右到左由上到下層層遞進,一簇又一簇的小白花處處妝點、穿梭遊走⋯⋯,縱向橫向的對比手法,令人悅目怡心,而繡球花則在繁花的映襯下更顯生趣盎然、溫馨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