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明
多才多藝的科技文人
北美牡丹詩會會長,山東孫子兵法研究會特邀國際顧問,日本東京國際書畫交流展美國分會長
林中明老師1944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祖籍廣東新會。臺灣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歷任貝爾實驗室等高科技公司,從事芯片研發、設計、測試、靜電防範、FPGA、 EDA軟件、光電腦設計…等。史丹福大學訪問學人(1981-1982),1987年以晶片光導研究,獲國際電子封裝學術研討會「最佳論文」。獲得美國科技專利二十多項。曾應巴西政府(1981),台灣教育部(1983)邀請,主講該國首次超大型積體電路芯片設計專題研究課程。
近三十年從事國學及國際關係研究。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如:
◆〈On Great Nation (論大國 ) 〉,《 北京論壇(2005)論文選集 (English)》,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 151-189頁。
◆〈利涉大川﹕從“黑水溝”到“銀絲路”〉,《海峽兩岸經濟區域發展論壇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福州,2005年5月21日、22日。
◆ 中西文學理論、書法理論 (《字外有字》等 )、藝術研究及策展。 發表中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五十餘篇及任分組主持人。
◆ 研究範圍泛及《文心雕龍》、《孫子兵法》、《昭明文選》、《詩經》、杜甫、陶淵明、白樂天 (特邀論文譯為日文,刊於日本白居易研究 2003)、陸游、道教文化與科技創新、中華文化對電影蒙太奇發明的影響、魏晉南北朝儒道文化及科學思想、八大山人、石濤藝術。
◆ 1999年及2007年協辦籌備台灣首次及第二次《文心雕龍》國際研討會。2004年協辦籌備日本福岡大學舉辦《文心雕龍》國際研討會。召開“繁簡之辨”【漢字論壇】 (台灣師範大學 2006)。
◆ 發表大會主題論文宣讀如:〈《詩經》中的 王道精神〉 (2018 《詩經》國際研討會)、〈《文心》創藝《文選》串華 ---《文心雕龍》的當代應用 與《 昭明文選》的古典涵接〉(2019“昭明文苑增華學林”---《文選》與《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詩經》中的大國風範〉 (2021《詩經》國際研討會)… 等。榮獲1998第四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最佳論文獎。
◆ 2006年擔任長春師範大學,昭明文選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北加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美華藝術學會會長。現任北美牡丹詩會會長,山東孫子兵法研究會特邀國際顧問,日本東京國際書畫交流展美國分會長。
◆ 著有《斌心雕龍》2003、《詩行天下》2009 (三十餘萬字及二百餘幅作者的詩書畫攝影插圖)。主編《四絕雅集》彩色繁體圖文集,所有詩、跋、印章均有英文或中文翻譯,負責百餘項詩、跋、印章的英、漢翻譯。
◆ 策劃之藝展包括: 2011年「四絕雅集」綜合藝展、 2011年「花之美」綜合藝展、2012年「城鄉之美」綜合藝展、2013年「動靜之美」綜合藝展、2014年「傳統與現代之美」綜合藝展、首創“聯藝共振”E.C.H.O. 藝類及特展。詩藝交流包括:2016年洛陽國際牡丹詩畫會、 2018年舊金山美中中秋詩畫會。
◆ 美麗心世界視訊演講:從《文心雕龍》文藝理論到“聯藝共振”藝類實展,2022年2月5日
🔹️風簷雅敘🔹️ 文心雕龍|林中明老師主講
《詩經》中的戰爭與和平
林中明
摘要
《詩經》研究的題目眾多,且前賢的成績已如此豐富,創新難為。尤其是《詩經》本身的研究,除非採取融合既有、遊走邊緣、跨越新區的手段,難有重要的新發現。本文的研究方向,乃是採取先秦諸子以來,中華文化中固有的「文武合一」思維,從《斌心雕龍》的角度,對《詩經》中「戰爭與和平」這個題目,利用電腦字頻檢索,作簡略的探討。並思考地理文化,以及好戰基因的背景對詩和文明的影響。本文重新審思中華優良文化傳統中,「文武合一」,「王道和平」,「天下為公」等思想,對現代中國以及國際關係的重要性。
關鍵詞:《詩經》、《武經》、地理文化、好戰基因、王道理想、不平則鳴
所有戰士中最強壯的兩位──時間和忍耐《戰爭與和平》, Bk. X,ch. 16,托爾斯泰
一、前言
《詩經》和所有偉大的經典一樣,隨着人們學識增長,經驗擴大,而水漲船高,登山見遠。好的研究題目窮之不盡,細密的研究,更是做不完。但是大題目,由於前修和今賢的努力[1],似乎越來越少了。這譬如登高山,越高則氧氣越來越少;又如潛深海,越深則壓力越來越大。《詩經》研究的細目,可以把三百篇的單字單句重複研究,或者對單篇反復探討不同看法;或對情詩[2]、文學和美學的各人感想;也可以探討地理、歷史對文化的影響;或可從文字學,對上千個古字,從字形、變體、讀音、歷史背景…各做分析。喜歡歷史和政治的學者,可以用新材料,去考證可能的作者和時代背景;研究社會民生的專家,更有無數和飲食文化、器皿,衣飾、工具…相關材料可探討分析。
植物學家把《詩經》裡的草木花卉都做了彩色圖片認證;筆者從詩人對「風、雲、雨、雪」的反應和氣象變遷[3],發現四大類詩的作者、編者群的心態和身份背景,明顯地截然不同。當然還有對歐美學者的《詩經》研究加以瞭解,也是新方向。詩經研究其實也類似應用孟子論詩學之道,可「以語逆志,知西論中」,「各學其學,學人之學,歐美與共,天下大同」[4]
然而單一項目的研討,最後一定趨近於「太陽之下無新事」的情況。於是乎,不是反其道,割裂項目以求異,如「後現代主義」;就是融通異類以成新,如歐美采用的「多學科、學科間、超領域」(M-I-T Disciplinary: Multi-Inter-Trans Disciplinary)的方式,有系統地擴大研究的領域。這種研究方式,總希望學科多了,邊緣摸索了,跳出框框了,就能立刻成就新收穫。能以有限的時間和學習能力,同時攻入幾個學科戰場,又能突破一處重要據點,開拓佔領大片新領域,收穫一籮筐,這當然是古今學者的夢想。
但是作文如作戰[5][6],《孫子.作戰第三》早就指出,「用兵之法…倍則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所以,有一倍的實力,再把題目分解為二,然後以壓倒優勢的腦力、材料、科技工具,去攻擊、探討兩個相關聯的學科對象,這完全符合優化理論。但是如果腦力、資料、工具不足以攻進這些大題目,「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雖為《孫子》的謀略智慧,也是做任何學問的策略[7]。
本文以《詩經》裡與「戰爭與和平」相關詩句、字詞,當作一個項目來探討,雖然和過去幾十篇以研究《詩經》裡的「戰爭詩」有所雷同,但目標更廣泛旦關聯更多,並意圖更加深入探討有關的地理影響、文化基因、先秦的戰與和,以及王道理想。希望這不是夏傳才先生在1993年與友人書中所批評的「標新立異與學風」而已[8]。
[1]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
[2] 林中明〈中西古代情詩比略短述──並由《易經‧乾卦》推演『賦比興』的幾何時空意義 〉,第五屆《詩經》國際研討會2001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第393-402頁。
[3] 林中明〈氣象學之祖:《詩經》──從「風雲雨雪」的「賦比興」說起〉,《詩經研究叢刊.第十六集》,第八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一,陝西.洽川,2008年7月24-27日。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93-220頁。
[4] 費孝通先生就說過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5] 林中明〈劉勰、《文心》與兵略、智術〉,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季刊)》,1996年,第一期,第38-56頁。
[6] 林中明〈 斌心雕龍:從《孫武兵經》看文藝創作 〉,1998年第四屆國際孫子兵法研討會論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10-317頁。
[7] 林中明《斌心雕龍》,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12月。600餘頁,80餘張詩書畫攝影插圖。
[8] 夏傳才〈關於《詩經》研究的通信──「溫柔敦厚」的詩教及其他〉,《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4期。
二、戰爭與和平的選題
《詩經》形式的分類,從《周禮》到〈毛詩序〉,不過風、雅、頌三大類,和賦、比、興三體式,歷來尊稱「六義」。這個定義,延用至今,沒有變化。原因之一,風、雅、頌三體屬於關聯音樂體系的定義,不可更動。否則詩類的文字,不過民間傳唱的詩和歌功頌德的頌兩大類。但是賦、比、興的定義,則有其文學手段的普世性,而且符合幾何學裡「點、綫、面到三維立體的特性」,所以亦不能以人為的喜好而改動。有關的論述,見於〈中西古代情詩比略短述──並由《易經‧乾卦》推演『賦比興』的幾何時空意義〉一文。但是《詩經》內容的分類,則歷來已有情歌、諷刺、政經、軍戰、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祭祀、歌頌等明顯類別,可以套用學科的認知和研究方法,如文字學、政治學、社會學、民俗種族學、植物學…等等,分別加以研究探討。其中有些科目,也很容易從已知的角度,合併研究。
譬如「戰爭詩」這一項[9][10][11][12][13][14][15][16],可能因為近世紀,內、外戰迭起,再加上唐代前後,大量的塞外戰爭詩[17]所受到的偏愛,到今天已有幾十篇各類的長短論文[18][19][20]和專書,對此題目反復[21]地熱烈探討[22][23][24][25]。以致後來者,難以在相同的題目上,再做出新成績。但是如果我們擴大視角,從更基本的人民生活、士兵的訓練、內外戰爭的兵爭,就會發現「戰爭詩」的取材,只是「戰爭與和平」這個普世現象裡的一部份題材。以下就這個新題目做釋義,再考量字句,列舉風、二雅、頌四大類中,「戰爭與和平」直接、間接從正反題材出現的頻率──且讓數字來說話!
[9] 田靜,〈從《詩經》中的戰爭詩看秦人的尚武風氣〉;寶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10] 龍連榮〈試論《詩經》所反映的戰爭觀〉;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11期。
[11] 韋玲娜〈談談《詩經》裡的征戍詩〉;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12] 趙沛霖〈關於《詩經》戰爭詩的幾個問題〉;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05期。
[13] 殷光熹〈《詩經》征戰詩中的生命價值觀(上)〉;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14] 王軼《《詩經》戰爭詩研究》》; 安徽師範大學;2006年。
[15] 姜亞林《《詩經》戰爭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7年。
[16] 納秀豔〈《詩經》戰爭詩的美學特質〉,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7] 於海峰《南北朝邊塞詩研究》,山東大學,2007年。
[18] 魏改霞;《詩經》中戰爭詩的文化意蘊;語文學刊;2009年19期。
[19] 晁輝《《詩經》戰爭詩》,2009。
[20] 納秀豔〈戰爭詩的官方視角與民間立場〉,2009年。
[21] 洪春華,周文〈「止戈為武」——從《詩經》戰爭詩歌看先秦之尚武精神〉;咸寧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2] 賀銳;李妍〈《邶風‧擊鼓》:厭戰與人性的二重奏〉;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3] 王博文〈論《詩經》戰爭詩的多視角書寫〉;語文學刊;2010年13期。
[24] 呂朝彬〈《詩經》中周宣王時代的戰爭詩研究〉;名作欣賞;2011年14期。
[25] 納秀豔〈《詩經》戰爭詩的主題類型及其情感特質〉,民族心理-論文網,2013年。
三、戰爭與和平:釋義
西方人看生物世界,認為動物為求生存基本上只有兩個重要的動作和反應──戰鬥或逃走(Fight or Flight)。而中國的兵聖孫子所著典籍---《孫子》論兵,開宗明義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說,天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國家和民族的存亡,也就是人民的生死,簡言之即「戰爭與和平」。
清末曾寫《詩古微》、研究《詩經》三家詩和毛詩異同的魏源,也是研究國際海事和《孫子》等學科的專家。他曾歸納天下智術,結論為:「天地間無往而非兵也,無兵而非道也,無道而非情也。」[26]而自宋學興起以來,我們都知道,《詩經》一書,尤其是國風,幾乎無詩不言情。當然更可以推知,其中的「戰爭與和平」感懷,也是全集中的重要部份。
至於「《詩經》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詩集傳》」的作者---朱熹,他雖然在《詩集傳》中革新了僵化的漢學《詩經》傳註,開始注重《詩經》裡文學和美學的探討,但是曾經官拜「武學博士」的朱熹,當然更知道「戰爭與和平」的重要!他在湖南任安撫史時,曾用弓箭部隊剿平地方暴亂,並同時於夜間在嶽麓書院講學,出入剿匪戰事、政經、教育之間,本身就戲劇性地經歷了「戰爭與和平」。只是可惜他所教育出來的學生,並沒有學習先秦大賢諸如《墨子》〈城守諸篇〉和《荀子》的〈議兵篇〉,以及老師朱熹的「武經」學問,以及平亂、射箭的實戰經驗,以致於後來在蒙古軍隊圍攻長沙時,全體師生三百餘人,據傳幾乎都戰死於城頭和街頭[27],大大浪費了優秀人材的培養,也斷絕了經典學問的傳承。
所以我認為「戰爭與和平」是國家和社會的大事,也是《詩經》中的重要部份。「戰爭」與「和平」的關係,從藝術的眼光來看,有如顏色的黑與白。國畫水墨畫和書法,初看都是計黑為有,白只是背景而已。其實不然,所以到了八大山人的畫,空白和空間的佈置,反而呈現別人做不到的大藝術和大挑戰,猶如《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黑、白皆有不同層次,且相互為用。這個思維,用在中國的書畫藝術上,特別重要。所以筆者曾提出「墨分五色」之外,還要重視「白具五味」[28]。
同理,「戰爭與和平」,不只是文字上的辯證關係,而且是因果關係。「戰爭與和平」,有如《周易》哲學中「一陰一陽之為道」的陰與陽,他們固然有時單獨地靜態存在,但絕大部份時間,卻是互為關聯、互相影響,以動態求取平衡的方式,起伏前行。正如人類創造的任何工具,都同時具有建設與破壞二性質,即使是軟實力的詩文歌畫[29],也可以用於歌頌和平,或用於戰事〈檄移〉[30]。世界上的戰爭,大部份都是在外交手段失敗後,「軟實力」協調不成,為了達到政治目的,便以流血和破壞性的武力作為政策或野心延續的手段。所謂以戰止戰,以戰爭達致和平。當然也有好戰的君主,以戰爭為個人的娛樂手段,他們說:人與人鬬,其樂融融,國與國戰,其樂宏宏。然而先秦與歷代兵家,歸納歷史經驗,都指出好戰必亡。「數勝而亡,眾矣」,這也是先秦兵家中儒家出身,「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的吳起,在《吳子》中,勸戒君王[31]、將軍宜修德慎戰的名言之一。
但是人們的眼睛,素來看黑不看白,驚嘆於戰爭,而漠然於和平。猶如一般人論繪畫和文章,都是說筆墨、着墨、塗墨、戲墨,難得有藝術家懂得留白,計白當黑。所以歷來研究《詩經》的論文,多着墨於顯性的「戰爭詩」而忽略了其與和平的關聯。而在這樣的限制下,一般也都只能說《詩經》大約有三十幾首「戰爭徭役詩」。但是目前看來,除了十來首眾所周知的戰爭詩之外,其他則語焉未詳。 因此本文特別同時選出和戰爭、兵事與四方、萬邦、王事、田獵、和平有關的字句,利用電腦檢索出來,以為較有系統地探討。並用字頻數字,略為分析其於「風、二雅、頌」四類中的相對比例和意義。
[26] 清.魏源《孫子集註序》:「天地間無往而非兵也,無兵而非道也,無道而非情也。……羿得之以射名,秋以弈,越女以劍。」
[27] 1275年宋末,元兵南下,嶽麓書院師生抗元守城,「荷戈登陴,死者什九」。
[28] 林中明〈漢字書藝之特色、優勢及競爭力:過去、現在、未來〉,《2004 臺灣書法論集》,淡江大學2004「臺灣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書法的新風貌及未來發展」論文集,里仁書局,2005年11月。第323-370頁。
[29] 林中明〈斌心雕龍:從《孫武兵經》看文藝創作〉,1998年第四屆國際孫子兵法研討會論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10-317頁。
[30] 林中明〈《檄移》的淵源與變遷〉,《文心雕龍》1999 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3月,第313-339頁。
[31] 《吳子.圖國第一》: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四、《詩經》中「戰爭與和平」:相關字詞
在詩句中界定「戰爭與和平」的性質,由於「比、興」的表現手法所限,本來就不容易確定。但是勉強要加以界定,我們可以選用一些和戰事、兵旅有關,包括武器的字詞,來審視它們的作用,大略可推得作者部份用心。譬如:「兵、武、功、師、旅、惩、伐、征」這一類的字,多半和戰事明顯有關。而詩中提到「干戈、弓、矢、射、矛」等武器,也大多直接和戰鬥或武事訓練有關,但也有少數的字,被借用於非戰鬥的場合,所以我們宜有所取捨。
戰爭中,表現對外作戰的國防軍事活動或表功祭祀,多半可以從詩句中的「四夷、蠻戎」之類的字詞呈現,如「戎、蠻貊、玁狁、夷、荊楚、狄」,去判定它們確實和戰鬥有關與否。不過也有一語雙關用法,我們必須盡量小心地加以剔除。
至於自衛作戰的字詞,例如「禦、寇、翦、定」,當然也常見於為和平而戰鬥的詩。只是成王敗寇,「城頭變化大王旗」,所謂攻守和正邪,雖後世史家也不能客觀判定。但是這些詩屬於「戰爭與和平」這一個大範圍,則是相對容易。從勝者和寫詩者的角度看戰爭的勝利與疆土的和平,他們自然都用「綏、順、小康、疆、四國、四方、萬邦」這些字詞。其中「小康」一詞,既是相對於勞動苦役而言,也是相對戎敵的「寇虐」掠奪而言,不是單一的情況和意義。在這樣對字詞的定義考量之下,我們用電腦檢索《詩經》的305篇,再加上幾首戰事徭役詩,然後把入選的詩,分別排列到它們所屬的「十五國風,大、小雅,三頌」這四大分類裡,初步結果,列表於下。
五、《詩經》中有關「戰爭與和平」的字頻、類頻表及其簡析
(一)《詩經》中「戰爭與和平」字頻、類頻表
(二)字頻、類頻簡析:
1. 在《詩經》305篇中,大略有87首詩,約四分之一強和「戰爭與和平」有關。由於定義和詩的比興性質,這個數字可能還有5 - 10% 上下的出入。但不影響本文基本的探討方向。
2. 在十五國風之中,很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十二國的詩,和大約13%的詩,和「戰爭與和平」有關。其中祈望和平的多,只有《秦風》注重田獵戰鬥,這已經預言了未來一個「生活與戰鬥一致」的國家,一定可成為強國。後來秦國終於統一天下,其實由《秦風》已然見出端倪。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我們從十五國風的20首和戰鬥、徭役和反戰等有關的詩中,可以「觀」看到《秦風》有興有群,重田獵、兵事的詩有4首之多,故可預見其國必強。再如《陳國》的詩,都是愛情浪漫,帶些迷信意味的詩,無一首和國防及兵事有關。難怪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季札觀周樂,「聽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我們讀《詩》,不只是欣賞文學之美,亦當以孔夫子、季札之言為鑒。
3. 《小雅》74首詩中,約有26首詩,~35%和「戰爭與和平」有關。雖然比例近三倍於民間的風詩,但其中祈望和平的詩,數字也高。
4. 《大雅》31首詩中,約有26首詩,~84%和「戰爭與和平」有關。這再度表現出《大雅》的詩,和作者多反映高級官員的心態有關[32],而這些高級官員,對國家、社稷所負的責任和責任感,以及對於邊疆安全,四夷的防範和戰鬥觀,自然也高於中下級的士大夫和小吏,在《小雅》中的表現。
5. 《頌》詩的目的,多為祭祀祖先,歌功頌德。對於國家的邊防安全很是在意。所以在40首詩中,約有15首和祖先的征伐勝利,與安邦定國有關,所佔38%的比例,也不出預期的範圍。
[32] 林中明〈氣象學之祖:《詩經》──從「風雲雨雪」的「賦比興」說起〉,《詩經研究叢刊.第十六集》,第八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一,陝西.洽川,2008年7月24-27日。學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93-220頁。
六、地理文化、好戰基因對「戰爭與和平」的影響
我們探討《詩經》裡「戰爭與和平」的詩,不僅從文字的四大類去分析,也應該從其所以有「戰爭與和平」詩的地理環境,以及生活、生產方式 對[33]喜歡戰鬥和愛好和平的影響去觀察體會。因為富庶的農業社會,自給自足,如果沒有「爭名、爭利、集怨」等原因[34],一般不必去掠奪別國和他族。豐衣足食的農民(見〈小雅〉: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小田),如果沒有貪官污吏的壓榨,殘暴的領袖和軍閥的虐殺,一般可以生活得既快樂,且愛好和平。
而相對於所謂貧瘠地區的游牧民族[35],因為生產力不穩定,遇到天災,生活沒有保障,加以饑餓等因素,就必然利用馬匹等快速運動的能力,掠奪鄰近甚至遠方的國家,特別是那些不會騎馬抵抗和快速逃逸的農業民族。久而久之,這種心態和生態浸入民族的文化基因[36],以後一旦有機會就攻打別國,掠奪其財物、婦女、工匠…。與此類似的海洋民族,如果生活環境惡劣,必須做海盜維生,則利用船隻的遠航能力,四海搶劫。久而久之,就成了海盜國家,例如北歐的維京海盜,和日本的倭寇。因此《詩經》中強調的「溫柔敦厚」教育[37],遇到游牧民族和海盜倭寇,總是吃虧。所以我們要重新重視文武合一的平衡教育,有文化,也要有武備。同時學習《五經》和先秦諸賢,如姜尚遺留下來的《六韜》[38],儒家吳起的《吳子》[39]、辭如珠玉的《孫武兵經》、兼用仁義智勇的《司馬法》[40]等《武經七書》[41],並應用西漢趙充國的屯田軍經政策,幫助生產力低下的邊疆民族,自立生產,這才能不戰而勝,以詩文化減少殘殺無辜,長期維持邊疆和平,復興中華民族在周初和漢唐的文明盛世。
[33] 佟柱臣〈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遊牧經濟起源及其物質文化比較〉,《草原文化研究資料選編第二輯》,內蒙古社科院。
[34] 《吳子兵法》吳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小雅。苕之華〉:「人可以食」!
[35]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佗(駱駝)、驢、騾、、騊駼、驒奚(騾)。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份)地。無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36] 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社,2014年6月28日。「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
[37] 夏傳才〈關於《詩經》研究的通信──「溫柔敦厚」的詩教及其他〉,《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4期。「關於「溫柔敦厚」詩教,弟同意尊見,孔子並非指對侵略者不抵抗而言。此語源出《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是希望通過《詩》教培養具有溫柔敦厚品格和風度的國民。詩歌教育確可通過藝術感染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情操。溫柔敦厚,意為性情溫和樸實寬厚,從語義學來看,並無貶意,如兄所言:「此說固體現一個國家人民之文化教養程度與風度,與入其國而到處可見吵架行騙者異矣。」誠哉斯言。」
[38] 《六韜》:文王曰:「立斂若何,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39] 《吳子兵法》: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昔承桑氏之,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40] 《司馬法》:會之以發禁者九:憑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絕之;外內亂、禽獸行,則滅之。
[41] 李贄《孫子參同序》提出「以‘七書’與‘六經’合而為一,以教天下萬世」。李贄《孫子參同序》「蒙溪張鏊先生序《武經七書》,其略曰:‘文事武備,士君子分內事也。姬鼎奠,而尚父之勳可紀;群雄角,而孫吳之略稱強。天不生仲尼, 則斯文之統以墜;天不生尚父,則戡亂之武曷張?《七書》、《六經》,固仁義一原之理,陰陽貞勝之符也。」
結語
《詩經》的研究,近年在中國《詩經》學會和夏傳才先生多年的領導和共同努力下,成績斐然。《詩經》的研究,從經義、文字、詩韻、社會、史料、傳播…都有極多的探討和成就。新的領域,也因為新學科、材料、工具、方法等不斷更新而繼續擴大。研究的題目既是無窮地多,但同時又難以突破前賢的成就和題材。尤其是《詩經》本身的研究,除非採取融合既有、遊走邊緣、跨越新區的手段,難有重要的新發現。
本文的方向,乃是採取先秦諸子以來,「文武合一」的思想,從「斌心雕龍」的角度,對《詩經》中對國家存亡、人間生死這個大題目,透過「戰爭與和平」的史事、感情和行為,利用電腦字頻檢索,作全新方向的探討。其結果再度證明了人民和官員之詩作,對「戰爭與和平」的態度有着明顯的差異,一如作者從《詩經》的風雲雨雪和祖宗出現的字頻,截然分辨了《小雅》和《大雅》作者身份、心態的別異。
現代學者研究《詩經》,也應該從其中看到,並闡發歷史的教訓,將之應用到重建我們對先賢經典的逆志瞭解、順時應用和深化信心。《詩經》中雖然有大量和戰爭有關,不平則鳴的文字,但是周代詩人和先秦諸子,在戰爭、辯論、文創之外,還有強烈的「王道和平」,「天下為公」,「見群龍無首,吉」[42][43]的先進思想,它們迥異於歐美的以物質為本、個人第一和金權掛帥的西方文化思想。我們應如何發揚「內修文德,外固武備」[44],不好戰,也不避戰。(圖1. 書王陽明謁伏波祠詩)以硬實力不戰而取人之兵,以軟實力藝創而贏人之眼,以文才捷辯勝人之口,以文德王道而得人之心[45]。這是先秦諸子和士人所優於凡夫之做為,也是今日國學經典研究學者和知識份子的挑戰。
托爾斯泰在他的鉅着《戰爭與和平》中,曾有一句名言:「所有戰士中最強壯的兩位,就是時間和忍耐。」今天我們讀《詩經》,感到它打敗了「時間」,更加「強壯」,值得我們繼續「堅忍」認真研究下去。(本文作者為美國加州牡丹詩會會長,本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北師範大學主辦)
[42] 林中明〈舊經典 活智慧 -- 從易經、詩經、孫子、史記、文心看企管教育和科技創新〉,第四屆《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喜瑪拉雅基金會)主題:傳統中國教育與二十一世紀的價值與挑戰,嶽麓書院.湖南大學,2002年5月30、31日。a. 《斌心雕龍》,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12月,第509頁。
[43] 林中明〈舊經典 活智慧 -- 從易經、詩經、孫子、史記、文心看企管教育和科技創新〉,《詩行天下》,中國《詩經》學會編,2010年3月,第317頁。
[44] Lin, Chong Ming,「A Tested Model with cases of Philosopher -- Archers: From Guanzi(725 – 645 BC) to Confucius(551 -- 479 BC),Lu Xiangshan(1139 –1193 AD),and Wang Yangming(1472~1528 AD)」2004 北京論壇(學術),Beijing Forum (Academic) 2004,On 「The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Civilizations」,Collection of Papers and Abstracts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4.8.23-8.25,pp. 9-19.
[45] Lin, Chong Ming,〈On Great Nation(論大國)〉,《Beijing Forum 2005(Academic) Selected Papers》,Peking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6, pp. 151-189。
War and Peace in “Shi Jing”
By Lin, Chong Ming
Abstract
There are so many subjects to do research in “Shi Jing” study. Yet scholars before us have already scored on most of them, it’s becoming very difficult to mak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with meaningful results. Unless one take new approach to merge the past findings, and dare to walk on the cliff edge of known disciplines, or take the risk to jump over the existing fence into new territories. Otherwise, there is really not much new things one can do by now.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s taking new view by combining literary study and military strategy as one that some scholars in pre-Qin period had practiced, and looking into poems about “War and Peace” in “Shi Jing”, by using computer-aided words searching method, and to make new exploration with geography and culture considered, the mentality of those war-loving tribes’ DNA influence examined about their impact on poetry and civilization.
From the study of those subjects with the mentioned new approaches, this paper re-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Wang Dao and Peace”, “World for All” and “Wen and Wu Must Be One” for effective self-defense of any nation , better relationship among all nations, as well for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ion with fuller capacity and more energetic contents and meaningful results.
Key Words:“Shi Jing”, “Wu Jin”, Geography and Culture, DNA of War Lovers, Idealism of ”Wang Dao”, Screaming Against Unfair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