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簷有聲書 | YouTube | 國風 | 鄭風 | 緇衣
風簷有聲書 | YouTube | 國風 | 鄭風 | 緇衣
國風 | 鄭風 | 緇衣
詩經有聲書|國風|鄭風|緇衣 🔹風簷細品詩經🔹 - YouTube
本詩三部曲,以修繕緇衣,敬獻粲餐為喻。
層層疊疊,表現鄭國人民熱誠愛戴之情。
司馬貞《史記索隱》云:「緇衣在詠。 」
「改為」「改造」「改作」何止於衣,
更及於德行教誨,上行下效。風行草偃,意義深長。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爲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黑正服多麼合適 若有破損我來修改
送往公館請您賜教
我要快快帶著精鑿粲餐 敬獻我的愛戴
緇黑正服多麼美好 若有破損我來改造
送往公館請您賜教
我要快快帶著精鑿粲餐 敬獻我的愛戴
緇黑正服多麼寬舒 若有破損我來重作
送往公館請您賜教
我要快快帶著精鑿粲餐 敬獻我的愛戴
不同角度解詩,常有極大跨距的體會。這是詩經的品讀現象與非常特殊的經驗。也可以是一種尋尋覓覓的探索樂趣。《緇衣》當代時常解讀為妻子為官吏修補黑色制服的恩愛故事。如果是這樣,他的重要性為呢? 我們是否可以從歷史角度探索[緇衣]作為鄭風開篇的意義?
■ 緇
■ 《說文解字》帛黑色也。黑者、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考工記》三入爲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從《考工記》的記載,染緇衣,要[七入],也就是要七次,才能到可以稱之為 [緇] 的黑。熟悉色彩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黑與白,這兩種顏色非常不容易處理,純白與純黑都是理想概念,在現實上是超極難度。https://www.zdic.net/hans/%E7%B7%87
■ 周禮 《考工記》記載 --- 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以下附《中國植物染色簡史》連結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740014/
■ 緇黑,與帶紅光的玄黑,都是非常莊重的顏色。周禮中婚禮,是在黃昏時候,著玄衣舉行,對於人倫的夫妻關係之始,極其慎重端莊。玄色六染。緇黑七染。這是卿士聽朝之正服。
■[緇衣]作為鄭風開篇的意義
■ 鄭桓公與鄭武公
鄭桓公,姬姓,名友,是西周時代鄭國的開國君主。《史記》稱他是周宣王(周朝第11任君主)姬靜的弟弟。 鄭桓公於公元前約806年獲周宣王封於鄭。得到百姓的愛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委任他為司徒。鄭桓公在於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時被殺。鄭武公承襲父親爵位,亦於周平王朝廷中出任司徒。鄭桓公與鄭武公兩位都是 --- 既為鄭國之君,又於周朝作司徒,已是其善,又能善其職。德被百姓。這首《緇衣》以百姓愛戴之情來歌頌他們。可謂意義深遠。
■《毛詩正義》記載作《緇衣》詩者,美武公也。武公之與桓公,父子皆為周司徒之卿,而善於其卿之職,鄭國之人咸宜之,謂武公為卿,正得其宜。諸侯有德,乃能入仕王朝。武公既為鄭國之君,又復入作司徒,已是其善,又能善其職,此乃有國者善中之善,故作此詩,美其武公之德,以明有邦國者善善之功焉。
■大司徒
■桓公武公德高望重。在周朝是司徒,在鄭國是國君。那麼,怎麽著衣? 司徒是什麼職位? 如何兼顧? 在禮制非常詳盡的年代,日朝君王,要服皮弁。退朝之後,不能回到采邑,而是退適治事之館,換上緇衣。處理鄭國政事。
■以下引《毛詩正義》
天子與其臣皮弁以日視朝,則卿士旦朝於王服皮弁,不服緇衣,故知是卿士聽朝之正服。謂既朝於王,退適治事之館,釋皮弁而服,以聽其所朝之政也。言緇衣之宜,謂德稱其服,宜衣此衣,敝則更原王為之,令常衣此服。以武公繼世為卿,並皆宜之,故言「有德君子,宜世居卿士之位焉」。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6%AF%9B%E8%A9%A9%E6%AD%A3%E7%BE%A9/%E5%8D%B7%E5%9B%9B
■十二教是周代地官大司徒用來教化萬民的總原則。以下摘錄《周禮》大司徒施十二教內容。
https://ctext.org/rites-of-zhou/di-guan-si-tu/zh
「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
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
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
四曰以樂教和,則民不乖;
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
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
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暴;
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
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
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
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
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祀禮,謂祭祀之禮,教之恭敬,則民不苟且。
陽禮,謂鄉射、飲酒之禮,教之謙讓,則民不爭鬥。
陰禮,謂男女昏姻之禮,教之相親,則民不怨曠。
樂,謂五聲八音之樂,教之和睦,則民不乖戾。
儀,謂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屬,辨其等級,則民不逾越。
俗,謂土地所生習,教之安存,則民不愉惰。
刑,謂刑罰,教之中正,則民不殘暴。
誓,謂戒敕,教之相憂,則民不懈怠。
度,謂宮室衣服之制,教之節制,則民知止足。
世事,謂士農工商之事,教之各能其事,則民不失業。
以賢之大小,制其爵之尊卑,則民皆謹慎其德,相勸為善,
以功之多少,制其祿之數量,則民皆興立功效,自求多福。
司徒之職,所掌多矣。
此十二事,是教民之大者,故舉以言焉。
■《禮記》有《緇衣》。記載孔子的仁政禮治思想。以《緇衣》為篇名,意義深遠。以下引文,更提及詩經中的 [鄭風 | 緇衣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https://ctext.org/liji/zi-yi/zh
■戰國時期郭店楚墓竹簡
此簡於1993年出土於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後經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簡》一書,包括《緇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為先秦儒道兩家典籍與前所未見的古代佚書共十八篇。《緇衣》的內容與今本《禮記·緇衣》大體相合,但分章及章次差別較大,文字亦有差別。
孔子主張仁政。轉化為德治禮治之踐履與堅守。《郭店 | 緇衣》視君臣為師友,而非「君為臣綱」的絕對服從關係,且重德輕爵,將「人」提升到高位,宣揚人道價值。《郭店 | 緇衣》對維繫社會秩序之「刑」與「德」,提出符合現實人情的倫理觀與道德心聲,堅持「尊德抑刑」政治主張,強調「教之以德,齊之以禮」人道精神,反映了以民為本的思想特質;最後對於人君則要求其為民表率,發揮上行下效、風吹草偃的作用。表現出《郭店 | 緇衣》彰顯人道價值之特質。
■閱讀歷史桓公武公歷史,《周禮》大司徒12教,禮記《緇衣》敘述,郭店楚墓竹簡。茲以 [愛戴] 作為釋義 [鄭風 | 緇衣] 主題,而以八字 [教之以德 齊之以禮] 精要上述典籍與資料,闡明中央地方百姓愛戴之由。
■ [緇衣之宜兮] [緇衣之好兮] [緇衣之蓆兮]
[鄭風 | 緇衣] 作為鄭風的開篇,揭示了鄭桓公鄭武公與周王室的歷史淵源,德政禮制的理想,與人民真摯的擁護愛戴。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鄭桓公與鄭武公德高望重,在中央與地方都有相當的績業與建樹。父子二人都曾經在周王朝擔任大司徒。按《周禮·大司徒職》記載:因民常而施十有二教。細細品味每一則,的確很有政治智慧。君子為政,以仁為本。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旦朝於周天子服皮弁,退朝往天子宮所設治事之館。卿士所之之館。釋皮弁而服緇衣,處理鄭國事務。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中央地方,地方中央,來來回回的況味。
■司馬遷《史記》鄭世家第十二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幽王以為司徒。」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history/historybook/042.htm
■司馬貞《史記索隱》:「厲王之子,得封於鄭。 代職司徒,缁衣在詠。」
■《禮記·緇衣》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刑不試而民咸服。」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6%AF%9B%E8%A9%A9%E6%AD%A3%E7%BE%A9/%E5%8D%B7%E5%9B%9B
從史記司馬遷,司馬貞,孔子的文字與語錄,我們可深刻感受人民愛戴詠讚之情。如此,毛詩正義與朱熹集注也是其來有自。
■毛詩正義
《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並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
■ 朱熹
舊說鄭桓公武公。相繼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周人愛之。故作是詩。言子之服緇衣服也甚宜。緇衣為卿士位階的象徵。 緇衣三部曲以三個字來表現 [善任其職] 的三層次。
從以上典籍的閱讀與思考。我們不難理解有德君子受到人民愛戴的原因。
🔹️首段 [宜] -- 資格 --- 適當其位
🔹️次段 [好] -- 行為 --- 美政善行
🔹️末段 [蓆] -- 仁厚 --- 慈愛寬大
當然,大家也可以從字面解釋,來描寫緇衣本身。然而,詩經的用字與詩作結構往往有象徵與[疊意]手法,讓我們在品味一首看似簡單的詩,有許多可以思考再三的迴旋。
■ 宜 -- 適合,適當。應該,應當。當然,無怪。https://www.zdic.net/hans/%E5%AE%9C
■ 好 --美、善,理想的。https://www.zdic.net/hans/%E5%A5%BD
■ 蓆【爾雅·釋詁】蓆,大也。
《朱熹集注》 蓆,大也。程子曰: 蓆有安舒之義。服稱其德。則安舒也。https://www.zdic.net/hans/%E8%93%86
■蓆
朱熹解為安舒,服稱其德。 [ 衛風 |淇奧 ] 寬兮綽兮,泰然自若。
緇衣之宜兮 緇衣之好兮 緇衣之蓆兮
這15個字,就有這麼精彩的內涵。寫詩寫到這樣的境界,也是嘆為觀止了。
朱熹解釋真是妙。我們從他的解釋來欣賞欣賞。
■粲: 餐也。或曰: 粲粟之精鑿者。[精鑿]的意思是舂去穀物的皮殼。人民用精緻佳肴表示誠意的愛戴。
■既還,又授之粲。言好之無已也。好之無已也! 真是傳神極了!不但衣服修好,送到公務館。愛戴不已。還要旋即轉身來往,再送餐食。景仰有德君子,自發自願,能做的,都要去做。"好之無已"啊!這個畫面真是充滿動感,精彩感人!
■ 眉批處---還音旋。還(音旋)---來回。旋轉。快速。大家可以參考漢典連結。欣賞還(音環)或環(音旋)不同意義。這個字是釋詩關鍵之一。https://www.zdic.net/hans/%E9%82%84
鄭公在周天子宮設事館。不能回到鄭國。那麼,人民帶著好吃的,遠到而來。不見得是食物實體。而是一種比喻。好比迎神要以餐食敬迎。表達了純樸民風那種真摯情感。
■引《毛詩正義》鄭國之人所以能遠就采地,授之食者,言愛之,原飲食之耳,非即實與之食也。易傳者,以言予者鄭人自授之食,非言天子與之祿也。飲食雖云小事,聖人以之為禮。《伐柯》言王迎周公,言「我覯之子,籩豆有踐」,奉迎聖人,猶原以飲食,故小民愛君,原飲食之。
[為] [造] [作]三個層次
如果以修補衣服來說,可以從細部修繕,局部修改,到大部分重做。層次描寫,表現無論如何都要保住這緇衣。也就是愛戴之,誠望常居其位。
更廣義來說。這首詩用字不是[補] [縫] [接]。而是[為] [造] [作]。我們回憶兔爰用字 [為][作][庸]。就更能體會此處蘊含的 [疊意] 了。
■為 https://www.zdic.net/hans/%E7%82%BA
■造 https://www.zdic.net/hans/%E9%80%A0
■作 https://www.zdic.net/hans/%E4%BD%9C
◇ 綜合義譯 ◇
《緇衣》這首詩解釋角度各有不同。有妻子為先生修繕衣服說法,也有君臣之間愛賢說法。等等。實在無法在短小篇幅完全涵蓋。回到歷史。綜合查考資料。以下以自由體意譯。愛戴桓公武公說法。供大家參考 。
致敬啊! 桓公武公這樣的有德君子
緇黑正服多麼合適 卿士之位實質名歸
無論緇衣或其他 若有敝處我來修改
前往公館請您吩咐
我要快快帶著精鑿粲餐 獻上我的愛戴啊!
致敬啊! 桓公武公這樣的有德君子
緇黑正服多麼美好 卿士之為至中至善
無論緇衣或其他 若有敝處我來改造
前往公館請您吩咐
我要快快帶著精鑿粲餐 獻上我的愛戴啊!
致敬啊! 桓公武公這樣的有德君子
緇黑正服多麼寬舒 卿士之德仁厚泰然
無論緇衣或其他 若有敝處我來重造
前往公館請您吩咐
我要快快帶著精鑿粲餐 獻上我的愛戴啊!
所謂[詩無達詁]。三千年來各家對詩經,每一首,甚至每一個字詞,都有各自詮釋。各有理想,各有性格,各有時代背景,各有偏愛。甚至各有不同的血壓! 雖然有史記,有春秋左傳,有周禮,有古籍。。。可茲參考。。。然而,到了某一個程度,還是如同仰望天上浮雲,有人看見城堡,有人看見美女。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主觀。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全知全能。然而,我們可以說明自己的角度與依據,並且在每一個環節,盡量退後三呎。也去釐清各自的觀點。非常喜愛這首詩。在極精簡詩句中,感受隱藏其間深沉的歷史文化。一首詩的魅力,將史記中的故事也活出風采。
不同觀點是這個世界多彩多姿的開始。彼此理解是愛的實踐。
以下附[ 鄭風 | 緇衣] 五種解釋。僅供參考。看看不同觀點,思想所由所出,也是品詩樂趣! http://www.360doc.cn/article/32439742_94215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