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劉昌漢老師接受有「美南哈佛」之稱的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休士頓亞裔美國人檔案館」(HAAA) 策展顧問 Ann Shi 女士的口述歷史專訪,談自身在海外五十餘年的藝術經歷與感想,留下紀錄。休斯頓亞裔美國人檔案館收集、記錄和保存亞裔僑民的生活經歷,旨在通過被訪人的親身經驗,更廣泛去理解歷史,提供做跨國視角的亞洲研究。
畫家、作家、藝術策展人劉吉訶德
劉昌漢老師
劉昌漢老師多次在美國、加拿大、歐洲、中國和台灣畫展,作品榮獲重要美術館典藏。曾經為台灣文化部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展。藝術創作獲頒2011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挑戰美國獎」(NEA Challenge America Grand Awards) 。
曾以筆名劉吉訶德長期在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及《德周刊》撰寫藝術專欄,以本名劉昌漢在臺灣《藝術家》雜誌執筆。著作包括《百年華人美術圖象》、《藝術如此多嬌》、《北美水墨畫觀覽》、《遊美加—發現美術館》、《北美風景繪畫》等等。不斷在各種藝術主題 "兼收並覧,廣議博考",並且深入淺出,著書講述。
代表作品:〈玉山雲〉、〈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通景〉、〈巍峨〉、〈浩瀚無垠〉、〈雪山河源〉、〈雪山〉系列、〈水之舞〉系列等等。
◇ 旅美藝術大師劉昌漢先生的創作心路
國際影展得獎導演梁晨拍攝
風簷雅敍 ZOOM 會
臺灣美術300餘年的發展歷史
「臺灣美術史」
畫家、作家、藝術策展人劉吉訶德
劉昌漢老師主講
美西 | 5/3/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5/4/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臺灣文學家陳芳明形容臺灣河川:「有憤怒的激流,也有柔情的細水,都可在季節轉換中的濁水溪得到見證。夏日洪流奔馳而下時,浩浩蕩蕩,河岸每一寸砂石都受到無情的沖刷。秋後枯水季到來時,亂石纍纍的河床,向天無語張望……。」拿這段話形容臺灣藝術憤怒又柔情的掙扎宿命也很貼切。
由於島嶼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因由,臺灣美術史的論述每每受到政治意識影響而認知紛亂,難有共識。5月3日的講座,劉昌漢老師把視線從海外華人美術,中國美術和世界美術回轉到自己成長的臺灣的藝術創作和發生事件上,借助二百餘張圖版,以唐吉訶德衝撞風車的勇氣,從海外客觀的視角和風簷朋友分享島嶼美術300餘年的發展歷史。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既有反思,也帶有殷切期盼。
風簷雅敍 ZOOM 會
瑰麗色彩的鄉土摯愛
「林惺嶽—臺灣美術的建構者」
畫家、作家、藝術策展人劉吉訶德
劉昌漢老師主講
美西 | 5/10/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5/11/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在臺灣當代美術發展過程裡,林惺嶽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建構者。他的生平富有傳奇性,從孤兒成長,青年時以水彩和超現實畫風受到矚目,但在出國遊學,經歷九死一生的韓航事件後,於創作盛年捨棄去追隨西方時潮,開始專注臺灣自身的風土描繪,以奇幻瑰麗的色彩和驚人的毅力,畫出大量與生活土地和社會息息相關的作品,確立了宏觀的本土表述。
劉昌漢老師與林惺嶽相交近50年,歡迎大家來聽他娓娓講述林惺嶽的藝術故事。
■ 系列講座 ---- 郭氏家族的美術與文學
郭雪湖(1908年4月10日—2012年1月23日),出生於日治時代台灣臺北廳大稻埕,是台灣近代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也是台灣膠彩畫的先銳。夫人林阿琴亦為才華洋溢的畫家,畢生支持郭雪湖創作。子女在藝術及文學領域各有成就。
郭雪湖先生不但在台灣美術史留下堅實的足跡與地位,他的畫作更成為研究台灣歷史的重要史料。長子郭松棻先生的文學作品雋永深刻,代表了所處時代的歷史文化軌跡。三女郭香美老師秉承父志,不但在膠彩繪畫藝術精煉突破,更融合了新世代的技法。四女郭珠美教授承繼語言文字素養,致力於教學與研究,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以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雷鳥全球管理學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貢獻良多。自教職榮退為榮休教授之後,時常受邀演講,以其敏銳的視角詮釋父母兄姊的藝文成就,發揚光大。
「郭氏家族的美術與文學系列講座」--- 五月中由郭珠美教授開啟第一講,探索郭雪湖先生的精神宇宙。六月由郭香美老師以兩次「藝術的旋律」講座回顧膠彩藝術的家學承傳與創意實踐。並先後由郭珠美教授與前歷史博物館張譽騰館長引言介紹。七月由郭珠美教授以兩次「懷念郭松棻先生」講座,從生命與精神,存在與歷史深刻解讀文學作品。
◇ 風簷雅敍「郭氏家族的美術與文學系列講座」◇
■ 「我的父親郭雪湖 — 創作靈感的深邃視角」
郭珠美教授主講
美西 | 5/17/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5/18/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 藝術的旋律 [第一講] — 人物靜物天地間
郭香美老師主講
郭珠美教授引言介紹
美西 | 6/7/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6/8/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 藝術的旋律[第二講] — 動感靜態與 AI 創新探索
郭香美老師主講
前歷史博物館張譽騰館長引言介紹
美西 | 6/14/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6/15/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 懷念郭松棻先生講座 [第一講] — 我的哥哥郭松棻:生命圖像與精神世界
郭珠美教授主講
美西 | 7/5/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7/6/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 懷念郭松棻先生講座 [第二講] — 存在的叩問與歷史的反思:郭松棻小說的兩種閱讀視角
郭珠美教授主講
美西 | 7/12/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7/13/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風簷雅敍 ZOOM 會
我的父親郭雪湖
——創作靈感的深邃視角
郭珠美 (Jane Kuo) 教授主講
郭雪湖先生是日治時代台灣美術界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畫家之一,與林玉山先生和陳進先生並稱「臺展三少年 」。在戰後籌組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是主要發起者及創始者之一,被譽為台灣繪畫史新美術運動的推動者。
郭雪湖先生以獨特的繪畫技巧,展現優雅的藝術風格。郭珠美教授幼承庭訓,家學淵源,將回顧父親郭雪湖先生的繪畫歷程、時代境遇,闡述其藝術思維、繪畫潛質與深邃視角。以〈圓山附近〉、〈新霽〉、〈南街殷賑〉、〈寂境〉及〈早春〉等多幅經典名畫為例,深度分享他創作建構與意涵。
美西 | 5/17/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5/18/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郭珠美 (Jane Kuo) 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以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雷鳥全球管理學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榮休教授
郭珠美教授終身致力於語言及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在雷鳥全球管理學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任教期間(1974-2006)致力於研發以商務為特殊目的的中文及文化教學課程。並在該校EMBA課程中擔任對專業人士進行商務中文和跨文化交流的教學任務。1982年獲邀擔任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和東海大學華語中心客座教授。自2006年,任職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中文部門主任。並曾任全美中文教師學會理事,也是南加州中文教師學會創辦人之一及理事。
郭教授被譽為商務中文教學的先驅。長年鑽研於語言教學習得理論、教學法研究以及大學和研究生教材研發,並多次於學術期刊、研討會發表學術論文,也經常應邀於美國國內與國際會議演講。
郭教授出生於藝術世家,父親郭雪湖先生是台灣近當代美術界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畫家之一,母親林阿琴女士也是才氣橫溢的畫家。他們所培育的子女在藝術、教育及文學領域各有豐碩成就。長兄郭松棻先生為小說家,三姐郭香美女士則承繼父親的獨特膠彩藝術成為專業畫家。郭教授自教職榮退之後,除了受邀演講分享專業領域的學養經驗,更全力投入於發揚其父母兄姊藝文成就的工作。
風簷雅敍 ZOOM 會
「始於一点」
—— 點/線/面人生
孫宇立先生的藝術「始於一點」,以感性理性靈性深探藝術內核原創美學,展現於繪畫雕塑及多方面創意。與舞蹈、音樂、戲劇、文學等藝術家跨界合作,尋求藝術新徑、將藝術帶入人群,普及大眾。作品成為各地公共場域地標,並曾榮登於新加坡錢幣,中國及新加坡郵票。
建築師 藝術家
孫宇立先生主講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 伊利諾大學都市計畫碩士
美天主教大學建築碩士 台灣及澳洲註冊建築師
新加坡雕塑協會顧問 新加坡現代畫會會員
[第一講]
美西 | 5/24/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5/25/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第二講]
美西 | 5/31/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6/01/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孫宇立先生作品榮登於新加坡錢幣,中國及新加坡郵票。錢幣的主要特色是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的「和諧」雕塑,形狀像「8」,象徵「繁榮」、「富足」。 2001 年由李光耀總理和中國副總理李嵐清共同揭幕,以紀念密切的雙邊關係。
2017 - One Belt, One Road
CWTC, Beijing, China
建築師 藝術家
孫宇立先生
https://sunyuli.com/index
1948年 --- 生於中國南京
1970年 ---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
1974年 --- 美伊利諾大學都市計畫碩士
1975年 --- 美天主教大學建築碩士
之後,成為台灣及澳洲註冊建築師,並且師從台灣名藝術家楊英風多年。
1981年 --- 定居新加坡從事藝術工作 現為:新加坡雕塑協會顧問、新加坡現代畫會會員。
孫宇立的藝術由一點出發,具有獨特風格及創新技法。 其作品在新加坡及世界許多國家都可見到。 他也在推廣視覺藝術上熱心投入社會公益及教育活動。 除此之外,也與舞蹈、音樂、戲劇、文學方面的藝術家合作,企圖尋求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尋找新的藝術方向,不斷嘗試把純藝術帶入人群,普及大眾。
講座內容
始於一點 展翅飛翔
在本次講座中,孫宇立將深入探討他從孩童時期成長為建築師和藝術家的旅程。 從大學開始,以"點"作為起點,歷經五十餘年時間,探索點、線、面、體在空間時間中的演變,以及這些概念所蘊含的深刻生存意義。 此外,將闡述所發現的簡潔、精確且能掌控人類溝通的「唯一理法」,以及他創構圖形演繹的「宇宙語言—形上的形式語言」(The Universal Language,簡稱UL)。並解釋如何運用這個理論準確客觀地描述人類從嬰儿期開始覺醒,融入感性和理性本能的生命發展過程,最終形成今日人類璀璨的文明。 也將介紹他在感性和理性心靈交匯處、進入藝術世界,以點、線、面為起點的主觀繪畫和雕塑創作。 以及進入客觀科學世界,以「一點轉動世界」理念所構想的「永動機」。 同時,也將宏觀指出,當今IT界在追求登上OAI大道時,其大方向存在的不足。 並建議以現有語言文法為基礎,通過「宇宙語言」的反思,回歸到人類覺醒時溝通的源頭,由此拾回建立深層文法(Deep Grammar),以重新省思IT,引領行業回歸正軌。這將使人類與OAI攜手站上新的高度。
參考文章
美學的體現 - 孫宇立的雕塑張力 | 杜南發文 - 節錄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孫宇立的雕塑,不只是雕塑。
因為,他所追求的不只是造型的表現,而是對於原型意念的探討,是一種力求掌握原始文明意識,體現原創美學的企圖。
所以,其藝術心靈活動地帶,是力求直接迫近人類最原始的心靈狀態,以探索那一刻天人交會、最神秘高峰處的萌然一點,並且親身體驗那股充沛著原創精神和情感的動人能量。彷彿赤裸投身於清澈冰冷的河水,在不由自主的顫慄衝擊中,以人性本能和純粹的知覺,去感受和接觸那股原動力的神秘真相。
而孫宇立曾是位冷靜的建築師,他必須以高度理性的專業本能和心智狀態,又使他能擺脫純然狂熱的衝動情緒。可以在冷熱交匯的中間地帶,從容的省思觀照,明確地以回溯的姿勢,一步步穩健踏實地循著夸父逐日的方向,緩步不懈地追逐下去。
所以孫宇立的雕塑,其實是一種思維雕塑,是一種現代人與原始心靈之間,以智點連繫的生命拔河。在體現“大器不琢” 的東方遠古美學虔誠意識的沉厚風格中,以最坦然的符號形式,盡情顯露天人交會之際,所可能碰擊而迸出的火花。
所以,站在孫宇立的雕塑面前,可以在凝神對視中,強烈感受到懍然的冰冷與熾熱,凝重與輕快,三度空間尖銳卻又和諧的對比,彷彿整座金字塔以頂峰觸地倒立,那麼四平八穩,卻又那麼岌岌可危。
追逐本然生命的淨土 | 王茂林文
如果人生是一個大舞臺,每一個人都是在進場與出場之間。那麽孫宇立的思維與藝術是要跨越出場與進場,直接踏入遠古邁向天際,力求展示宇宙的永恒、自然的永恒、人性的永恒,領略天人交彙那一刹那的輝煌。
陰陽哲學是華夏文化中最高層次的哲學、東方的禪宗藝術、波爾的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不與陰陽學說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許,正是天地間陰陽互動的規律把人類領入文明之初,而今天也將在更高層次上引導人類回歸自然,走向光明。
在當代西方,尼采帶者悲愴的聲音宣佈“上帝死了”,緊接著衆多的詩人走向自殺來化解生命之光。故哲人海德格爾又悄然起身追尋那“上帝隱匿的蹤影”。隨著工業文明滾卷全球,人們紛紛沈浮於商業信息之中,無力感、孤獨感、失落感、荒誕感,油然而生。
怎樣尋回人生的意義?怎樣找回強勁的生命原創力?東方世界有沒有路?當然有,孫宇立先生就是尋路者。
孫宇立先生冥思十幾載,有感於陰陽圖,有感於拓樸學,以精闢獨到簡練的圖示語言,展現出陰點與陽點互生互動的運行軌迹,以此詮釋自然界的客觀狀態,詮釋東西方文明文化,詮釋生命中本然的意義。力求以純客觀,純自然的方式,超越個體生命和人類文明的初始與終極。以藝術手段塑造一個歸於無的、客觀的、冰冷的、又充滿機緣的終極世界或初始世界,追逐本然生命的淨土。
孫宇立對形式空間的思考和從建築師到藝術家的特殊經歷,如比是,一個點去撞擊一個面,其運作的軌迹,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又純粹的動態平衡。感動是在初始的那一刹那,爆發是在相撞的一瞬間,藝術對於他只是哲思式的裝置體。以純形式的語言融彙東西方科學藝術的總體精神,蘊藏生機,包涵天理,空靈無我,展示了一個超個體群體,超自然人工,超穩定的太初淨土,可謂心契大化,神馳寰宇。力求以此爲依託,消解現代人的終極關懷。
再看孫宇立的藝術,能強烈地感覺到東方古老哲學的大智大慧,但也能感到形式語言的純樸性,抽象化,可謂是一種強烈的觀念藝術。正如他的思維,黑白分明,一針見血,能敏捷地駁去現代生活沖衝殺殺的團團迷霧,理出一條從渾沌到明瞭,從無秩到有秩的清晰思路。他也能在衆多的圖形中很準確地抓住“圓”這個既古老又現代的形式語言,來包容極大又包容極小。這也許是最有可能與外星人對話的終極信音,是一種永恒的存在形式。
可見孫宇立的藝術與其他西方藝術家完全不同,好比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可以無限接近,但永不相交。在孫宇立的藝術中看不到巨大苦難,緊張惆悵,極度的喜悅。他已經把愛戀、情感、神性、超然降低到最低點,以達到人與自然法則的交融,在天地人神交會的臨界點上,展示本真的生命太初。
願孫宇立的藝術能在永恒中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