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簷雅敍 ZOOM 會
大氣、蜜蜂、心智
與歌劇 — 一種未來的遊戲
王瀅喬 Lin Wang主講
歌劇作曲,交叉學科研究者(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
美西 | 2/7/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2/8/2025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在互動和數字音樂劇場 (digital music theater)的視覺遊戲環節,將現代音樂、當代戲劇、裝置藝術、數字媒體、影像視覺盛宴等酷炫的元素交融為先鋒風格,是一種勢在必得的運作方法 。這是此在時代的技術與智能多向度發展的總和;這也是一種未來主義的人、人偶與非人的虛擬現實,它呈現了被破壞的文化景觀。守舊的歌劇形式早已成為年久失修的陳腐博物館,它務必需要新鮮血液的洗禮;這是一個不同於以往時代的時代;儘管劇場藝術已走過了400多年的春秋歷史,然而,新歌劇New Opera的蓬勃生命力才剛剛開始!」
—— 王瀅喬 Lin Wang
王瀅喬 Lin Wang
歌劇作曲,交叉學科研究者(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關注女性主義、種族議題、廢奴主義以及人道主義危機議題,曾於德國難民營擔任志工。根據殘雪短篇小說《雙重的生活》改編為歌劇《泉》於2010年第12屆慕尼黑雙年歌劇節首演,廣受好評。她的現代歌劇、當代音樂戲劇及交響樂作品曾於多個國際知名舞台首演,包括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威尼斯雙年展、維也納音樂節、布萊根茨歌劇節、德勒斯登音樂節、柏林音樂廳、漢堡塔利亞劇院、慕尼黑人民劇院及漢諾威國家歌劇院等。
作為學者,王瀅喬與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展開多項跨界合作。2024年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項目榮獲騰訊基金支持。目前,她正著手香港管弦樂團的新委約,並創作她的第六部歌劇。
風簷雅敍 ZOOM 會
風簷雅敍 ZOOM 會
梁又銘先生的藝術世界
— 藝術與人生
梁政均老師 主講
美國中華藝術學會顧問 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梁又銘先生哲嗣 愛蓮軒傳人 畫家書法家篆刻家
美西 | 2/14/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2/15/2025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史畫畫家」梁又銘先生,以吾土吾民的深厚情懷,在人生不同階段及時代洪流中,展現出多元且卓越的藝術成就。本講座將以時間為脈絡,探索他「藝術與人生」四大篇章:
家庭背景:啓蒙成長
梁先生受家庭陶冶,奠定其藝術啟蒙與文化情懷的基石。兄弟三人鼎銘又銘中銘貢獻卓著,史稱「梁氏三傑」。
北伐時期:以藝術報國
在艱苦卓絕的北伐時期,梁先生以藝術之力報效國家,主編《革命畫報》,激勵有志青年,展現了其家國情懷。
抗日戰爭時期:史畫畫家
在民族危亡之際,梁先生成為一代史畫畫家,參與「革命陣亡將士紀念館」的大型史畫創作,並繪製《愛國歷史人物畫》、《文天祥正氣歌圖繪》及大量抗戰水墨速寫,以振奮國人抗戰精神。他還創辦《中國的空軍》雜誌,繪製空戰歷史油畫,並編纂《航空勞作教材》教育青少年。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在他寓居南京靈谷寺期間,養羊畫羊,成為畫羊專家。
台灣時期:文化藝術創新
遷居台灣後,梁先生創辦《新中國畫報》、《圖畫時報》,積極推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他走遍全台,以油畫與粉彩記錄風景、人文風情及台灣建設發展,並任教於政工幹校(復興崗大學)藝術系主任逾二十年,培養無數藝術人才。他對「當代水墨人物畫」的推展,開創了中國水墨畫的新面貌。
梁先生一生堅守「人品不高,用墨無法」的藝術信念,其高尚的個人修養與品德,在其所書的文天祥《正氣歌》中展露無遺,為後人景仰。
風簷雅敍 ZOOM 會
中原尋古
劉嫄博士主講
神經生物學者、作家、文化藝術傳播人
瑞士巴塞爾大學神經科學博士
史密森博物學院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資深雙語講解員
美西 | 2/21/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美東 | 2/21/2025 週五 [晚] 09:30 - 11:00
亞洲 | 2/22/2025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古稱「天下之中」的河南,自古以來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之一。劉嫄博士長期服務於美國著名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該館珍藏有大量中國古代玉器、青銅器與陶瓷器。這些瑰寶激發了她對中原文化探源的濃厚興趣,促使她兩度親赴河南進行深度訪學。
訪學期間,劉博士有幸參加了「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館之際親臨參觀,近距離感受這座承載遠古記憶的遺址文化。此外,她還探訪了漢魏故城等知名考古遺址,以及不少普通遊客行跡罕至的的博物館、陵墓與石窟,探索中原文化的深層脈絡。
實地探訪之後,劉博士繼續研讀中原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對華夏文明的源流形塑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在「中原尋古」講座中,她將與聽眾分享這段溯源之旅的見聞與感受,帶領大家體味中原大地的歷史厚度與文化魅力。
⏹️「風簷展書讀」討論會
主題:《莊子 · 齊物論》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莊子》充滿創意的經典文字,引發了歷世歷代的想像與迴響,更啟示了放飛自我的逍遙境界。那麼,您如何欣賞《莊子》呢?
風簷學會「風簷展書讀」Line群研習會於2025年1月起,聚焦於《莊子》。正在研讀《莊子·齊物論》,申論萬物平等觀。篇章開首即提出「吾喪我」的境界,強調去除「成心」,破除自我中心的偏見。莊子認為,世間紛爭皆源於「成心」,因此衍生出種種主觀的是非與意氣之見。
進一步而言,每個人的獨特觀點皆來自內在的「真宰/真君」——即人的真實自我。然而,這個「真宰/真君」是否與形體相關?莊子未作直接回答,而是將問題引向更深層的探討——人如何認知世界?分析求知,《莊子》提出「以明」、「葆光」、「兩行」等等概念,啟發我們學習節制與包容,涵納多元視角。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歡迎大家共聚一堂,深入討論與分享!同時,也歡迎更多朋友加入風簷學會「風簷展書讀」Line群研習會,一起研讀經典。
導讀討論 | 楊積亮博士
🔹風簷學會「風簷展書讀」導讀老師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
美西| 2/28/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3/01/2025 週六 [晨] 10:30 - 12: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誠摯邀請各位參與討論,開啟思想對話。同時,也歡迎更多朋友加入風簷學會「風簷展書讀」Line群研習會,共同分享與交流!
風簷網站:www.windwind.org
風簷信箱:wind201906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