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幾百年,猜想有很多音樂,詩歌。有些被史官記錄下來了。不知是誰,何年何月,被它們收集起來,而且分成《風》,《雅》,《頌》。我們現在有幸,能看到原文,完全是因為唐朝的《武英殿十三經注疏》錄了 《毛詩正義》,而《毛詩正義》除了西漢毛亨作傳的《毛詩》,漢代鄭玄的箋注。唐代孔穎達作的疏以外,還保留了原文。《毛詩》三百零五篇均有小序,其中第一篇《周南·關雎》的小序之後有一段較長的文字,後人稱為《毛詩序》或《詩大序》。關於其作者,歷來眾説紛紜,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兩説:一説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一説為漢人衞宏所作。一般認為,《毛詩序》的撰寫從先秦延續至兩漢,非成於一人一時。為了方便起見,有人把大序和小序放在一起,叫《毛詩詩序》。序是什麼?很多學者有不同的解釋,我的想法,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導讀。
《孔子詩論》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中的一篇。包括29支簡,計約1006字。這批簡較多殘斷,其序列難以判定,文字部分也有許多缺失。其中內容都是孔子對於《詩經》篇章、詩句的評論之語,整理者據此定名為《孔子詩論》,學界亦稱《詩論》。大概是孔子教弟子讀《詩》的評語。也是導讀。
《孔子詩論》裡的文字和說法和其他很多竹簡有關,例如:郭店楚墓竹簡裡的《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等。
也有很多,和傳世文獻有關,除了《論語》以外,還有:《左傳》,《禮記·孔子閑居》,《禮記·仲尼燕居》《尚書》、《國語》等。
一般來說,《孔子詩論》和《毛詩詩序》,都是導讀《詩》。都起源於孔子和其他儒家學者,但是因為時代不同,不免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很想多了解一些:
什麼是《詩》?
《孔子詩論》: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 」有些學者的解釋:《詩》裡說的全是寫詩的人的志。而且《詩》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樂,說的全是寫詩的人的情;一部分是文,說的全是寫詩的人的言。
樂和文,都是《詩》,都是《詩》的表達方式。就好像樂是音樂,是聲音;文是歌詞,是文字。能夠同時一面聽樂,一面讀文,那是最好。但是往往人只能接觸到一面,好像孔子的時代,有些人生活簡單,聽不到樂,只能讀文。有些人不識字,讀不懂文,只能聽樂。現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聽不到樂,只能讀文。
《毛詩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看來,《毛詩詩序》和《孔子詩論》說得一樣。
為什麼有人要寫《詩》?
什麼是志?很簡單,就是心裡要跟別人說的話。當然也有可能是只想跟自己說的話。有些學者的解釋:《孔子詩論》與《毛詩詩序》想達成的目標不同,前者側重於個人品德修養的提升,後者則傾向於群體的教化。
《毛詩詩序》: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至於《孔子詩論》,等我細讀了以後才敢談。幾個在我心裡的問題是:感情和禮節之間的取捨;樂於文之間的取捨,己與群之間的取捨,等等。
什麼是「風」,「賦」,「比」,「興」,「雅」,「頌」?
「風」,「賦」,「比」,「興」,「雅」,「頌」,這六個字,廣義的看,都可以也做名詞,也做動詞。一般來說「風」,「雅」,「頌」是名詞,而且也是《詩》裡的三種文體的詩。「賦」,「比」,「興」是三種寫詩的方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用一個事物來比喻另外一個事物;「興」是先寫一個看起來無關的事物,希望使人聯想到另外一個事物。「比」,「興」的區別,有時不容易分辨。「比」比較的關係比較近,容易叫人理解。「興」有的時候,關係很遠,叫人覺得有些主觀。有一些人覺得《毛詩》在用「興」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往美,刺這個角度去聯想。最早《周禮。春官》用這六個字的時候,叫六詩,是六個字並用,都是在說寫歌詞的六種方法,和 六聲(陽聲: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相應。
《毛詩。大序》的說法不同,重新下了定義: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從字面上看,《孔子詩論》完全沒有提到「賦」,「比」,「興」。說了一些有關「頌」,「雅」,「風」的話,《孔子詩論》的竹簡殘缺很多,不容易讀,好幾位學者對竹簡的排列和古字的解釋,有不同的意見,下面是我勉強從張金良《上博簡《孔子詩論》釋文及簡文大意》裡看到幾段;看出來的幾段:
簡二:《頌》,旁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遲,其歌申而引,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頌》,德行廣大,其中多說到先王,它的音樂節奏舒緩,雍容肅穆。歌聲反復吟唱,聲韻悠長。其中蘊涵著對先人深遠綿長的追思。《大雅》,盛大的德行到達了極至啊!其中多說到……
簡三:……也,多言戁而怨懟者也。衰矣!小矣!《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聲善。孔子曰:“唯能夫……”(《小雅》)其中多說到恐慌、怨恨的人。衰微啊!渺小啊!《邦風》廣容博納,從中可以看到人民的風俗,並且可聚集大量人才,它的言辭文雅,聲韻美妙。
簡四:與賤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幫助生計凋敝的人民,使他們寬裕,這種用意是通過什麼反映的呢?答:“是《邦風》”。
簡五: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是也。“成就文治武功的那些人,什麼詩是指他們的呢?”答:“是《頌》”
學問太大,只好埋頭細讀,急不得。
楊積亮 2/2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