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畫系列講座 ◇
每場播映約百幅圖版 和喜愛藝術的朋友觀賞交流
畫家、 作家 、藝術策展人
劉昌漢先生(劉吉訶德) 主講
◇ 四之一 美西 6/4 亞洲 6/5 山水畫的歷史與精神
◇ 四之二 美西 6/11 亞洲 6/12 山水畫的形式和技法
◇ 四之三 美西 6/18 亞洲 6/19 欣賞山水畫
◇ 四之四 美西 6/25 亞洲 6/26 海外的文化鄉愁 --- 個人的山水創作
美西 [週五] 6:30 - 8pm 美中 8:30 - 10pm
亞洲 [週六] 9:30 - 11am
ZOOM I.D.: 545 629 3131 PASSCODE: WINDWIND
劉昌漢老師 (筆名劉吉訶德)
著作畫冊 限量簽名珍藏本
著作 ---
《百年華人美術圖像》
《藝術如此多嬌》
《遊美國‧加拿大 / 發現美術館》
《北美風景繪畫》
畫冊 ---
《山水呼嘯》、《人間尋覓》
◇ 限量簽名珍藏本登記單 ◇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zBFOjRIu9KghDrEePXOjfyeHXmmqJ4NXtTFB0B_O_Ochs5g/viewform
許多朋友曾經在世界日報週末發行的世界週刊,欣賞劉吉訶德藝術專欄。既深入淺出,有一種幽默雋永的魅力。而當欣賞藝術家劉昌漢的巨幅水墨山水畫作,又震撼於浩瀚澎湃的氣勢。他的作品為美術館收藏,包括康乃爾大學美術館。那麼,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如果說藝術家總是出其不意地詮釋真善美。那麼,面對他的從容和善,又是另一種驚喜。
多才多藝,身兼作家、策展人的藝術家,實在不多。他的《百年華人美術圖象》將這個不容易確立範疇的龐大主題,以每位畫家一頁文章,一頁圖畫的方式呈現。言簡意賅,清晰明朗。一百位藝術家的描述包括了他的細膩研究,與許多第一手訪談經驗。同時,旁徵博引藝術流派概念,更偶爾穿插經典文學引述。真是不知多少精神投注與學識積累。
除了以藝術家的人軸線《百年華人美術圖象》,以美加美術館的空間軸線《遊美國 ‧ 加拿大 / 發現美術館》,以北美風景的地域軸線《北美風景繪畫》,當然,還有劉吉訶德十幾年專欄累積的《藝術如此多嬌》。
我們在風簷雅敍開始一刻鐘,每週一書,和藝術家談著作。
藝術有意思《藝術如此多嬌》
劉吉訶著 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一個有趣的調查,當被問到「提及藝術,你聯想到什麼?」時,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教堂」。
包括近代的東方人也一樣,在長期教育底下,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藝術」和「教堂」聯想在一起,因他們總是和宗教、神聖、嚴肅,甚至無趣,幾乎是同義詞。
劉吉訶德,《藝術如此多嬌》一書的作者,和他的名字一般有趣的,他以另一種方式,顛覆了一般人對藝術理解和接近的方法。
在這樣一本縱及古今、橫連中外的藝術書籍中,作者以一種博識多聞的知識基礎,將許多我們原本熟悉、景仰的藝術品和藝術家,放置在不同的論述脈絡中,使得藝術呈現出如此多嬌可愛的面貌,出人意表,博君一笑。
例如開章明義第一章的〈美麗的錯誤〉,面對〈伊甸圍〉、〈亞當的創造〉、〈大衛像〉等等名作,作者注意到的問題,不是什麼構圖之美或意涵之深,而是亞當、夏娃到底有沒有肚臍; 以及大衛作為猶太人為什麼沒有割包皮等等。。。
這些原本可能一不小心即成「八卦」的雜談,卻因為作者博通文學、音樂、戲劇的豐厚背景,使得陳述寬廣、舉例精闢、而博得讀者驚艷連連的喜悅。
二十世紀末以來,尤其人類學式的藝術學興起之後,一向以西歐美學為正統的藝術教育,開始有了較多的反省與修正。每個民族,在生成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對某些主题,有過或同或異的看法與思維,藝術只是其中表達的一種方式; 而西歐的美學或藝術,更是諸多藝術類型當中的一種而已。把人類的藝術史,寫成西方藝術家的家譜,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只是一種窄化,並沒有真正的幫助。
劉吉訶德以一種主題式的統整,將許多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媒材、不同表現方式的作品,重新編碼、重新組合、重新閱讀、重新詮釋; 在流暢的文筆和輕鬆的論述中,提供了許多讀者可能習而未見、知而不覺的視覺驚艷。
這樣一本類如「儒林外史」的通俗性書籍,為專業者帶來警惕和靈感,也為一般入門者帶來趣味和知識。
讀者在讀完這樣一本奇書之後,必定不約而同地驚嘆: 藝術何其多嬌!
◇ 主講簡介 ◇
山水畫是中國繪畫深厚的文化傳統。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靈魂和文脈傳承代表,千百年來無數心靈的安慰與歸宿。作為一位海外藝術家,劉昌漢先生以紮實功力,廣泛涉獵,深厚學養,突破傳統山水框架,將文化鄉愁化為氣勢磅礡的水墨交響。他的大山大水不僅僅是人文空間,更凝練了幾十年來東西文化的震盪探索,成為澎湃雄渾的生命之歌,更是淵遠流長,浩瀚無涯的文化中國映射。作品精湛深刻,震撼動人,為美中台諸多美術館所典藏。本次講座自山水畫歷史與精神綜觀 ,形式與技法解析,並囊括當代山水作品欣賞,與個人山水創作分享。宏觀細賞兼備, 深入淺出,貫串古今,實為難得全面的山水畫系列演講。
劉昌漢先生曾在美國、加拿大、歐洲、臺灣和中國畫展,為文化部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展,推介臺灣藝術走向國際。以筆名劉吉訶德長期在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撰寫過藝術專欄 。以本名劉昌漢在臺灣《藝術家》雜誌寫稿。著作包括《百年華人美術圖象》、《藝術如此多嬌》、《北美水墨畫觀覽》、《遊美加—發現美術館》、《北美風景繪畫》等。 獲得海外華文著述獎首獎、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 Challenge America Grant」獎勵。曾任美南華文寫作協會會長,現為中國畫學會(美國)榮譽會長。著作兼具宏觀與博考。藝術範疇寬廣,旁徵博引文學哲學經典,勇於藝術論述與省思,意義深長。
劉昌漢先生不斷在他的藝術生涯創造突破與傳奇。正如他在〈百年華人美術圖象〉一書,對於旅居海外的百位藝術家,在各自藝術領域不斷努力的深刻描寫。海外華人藝術家面對了更多超越的壓力,使他們的生命豐富。沙特說:「藝術品是從生命中摘下的一片葉子」,輕如鴻毛又重逾泰山。在掌聲和失落的背後,海外藝術家如同鐵砧般長期忍受異域的寂寞孤獨、文化的衝突和生活壓力的錘煉,表現出一個被撕碎破裂,捱受苦難而無所遁逃的條件下堅持創作的高貴的藝術靈魂,透露了一個時代的壯麗的史詩般的心靈歷程,他們的精神不會隨著「海外藝術家」一詞的消失而褪色。在斯賓諾沙(Spinoza) 的「永恆之相下觀照」(Concern under the form eternity),惟有對人生抱持深厚的熱情,不避對人生做最深刻的悲劇體驗的人才可能大生大死。海外藝術家勇敢地以赤身面對無根而生的試煉,使得他們可以驕傲的說: 「我們是傳奇。」
藝術代表作品:〈玉山雲〉、〈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通景〉、〈巍峨〉、〈浩瀚無垠〉、〈雪山河源〉、〈雪山〉系列、〈水之舞〉系列等。
山水畫系列講座
四之一 美西 6/4 亞洲 6/5
山水畫的歷史與精神
◇ 主講介紹主題 ◇
一位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年輕朋友和我談到羅浮宮的觀眾比龐畢度藝術中心多的現象,他說他不懂為什麼人們喜歡看藝術的屍體,而不看當下正在發生的活的藝術?我回答他說只要能感動人的作品就不是死的,仍然活著。像今天的海報採用北宋范寛的〈谿山行旅圖〉,這幅畫完成於距今大約1000年前,巍峨崇高,足以作山水畫歷史與精神的代表。藝術隨著時代,內容及形式都在改變,論說詮釋也發生改變,不過傑出的作品永遠感動一代一代的人,就是活的,有生命的證明。
公元220至589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最混亂的時代,電視劇「琅琊榜」的背景(南梁) 正在這段時候。由於戰爭、瘟疫、社會動盪,人們厭倦紛亂的政治和人間鬥爭,崇尚清談和玄學,常到自然山水中尋求精神慰藉,吟詠詩歌,嘯詠煙霞,「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代表者像寫《蘭亭集序》坦腹東床的王羲之、古代版香格里拉烏托邦故事《桃花源》作者陶淵明、狂狷率性的竹林七賢等,他們做了中國精神史上最具魅力的一次探索——向內,發現了心性自由之美;向外,發現了山川自然之美。在繪畫上,此時自然山水從人物配景延伸走出,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的雛形⋯⋯。
山水畫系列講座
四之二 美西 6/11 亞洲 6/12
山水畫的形式和技法
◇ 主講介紹主題 ◇
本星期閒話山水畫的形式和技法,不是教大家如何作畫,而是幫助有興趣的人瞭解山水繪畫的創作特質。
有些人說水墨畫和油畫不同,必須一氣呵成,不能更改,其實是錯誤認知,好的創作,像北宋的大山大水都不可能短時間一蹴完成,元朝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前後畫了三年多時間。藝術創作往往拙更勝巧,筆墨是技法,更重要的應是內容⋯⋯。
山水畫系列講座
四之三 美西 6/18 亞洲 6/19
欣賞山水畫
◇ 主講介紹主題 ◇
中國藝術家陳丹青說:「我們與藝術的距離,只差一雙眼睛。」說得非常好。藝術欣賞需要靠用心感悟,想像力必不可少,知識只為輔佐,如果不能打開心裡的感覺之眼,那麼再多知識只能幫助理解,而不會有內心的波瀾感動,就像知道花是植物繁殖的載體,而不見其美麗,十分可惜。
⋯⋯像山水畫的山是陽、水是陰,象徵陰陽調和; 山是剛、水是柔,體現剛柔相濟;山是實、水是虛,代表虛實相生; 山是德、水是性,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而岩石、草木、雲霧、瀑水、丘壑、山巒以及風晴雨露、四季更替,表達的是華夏特有的審美意境,闡述了人與自然、宇宙永恆和諧的生生相息的關係。
山水畫系列講座
四之四 美西 6/25 亞洲 6/26
海外的文化鄉愁 --- 個人的山水創作
◇ 主講介紹主題 ◇
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有個性,都會變化,包括所有的美麗和荒蕪,而對於畫家來說,一切卻能停止於筆下此刻。
語言最有力的部分是「聽」和「沈默」。相似的思維,我喜愛畫雪山的嚴寒冷冽,喜愛它的潔白靜穆,也愛它溫暖融化後給予大地的濃濃生機。屠格涅夫在《浮士德》中說:「你彷彿是冰,在融化以前,你跟石頭一樣堅硬,可是一旦融化,就什麼也不剩了。」人是如此,雪山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