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均老師
◇ 簡介 ◇
梁政均老師,字正勻,號十二,天尺,又號愛蓮軒少主。祖籍廣東,生於上海,長於台灣,目前定居美國加州。梁老師生長於藝術世家,幼承家學,耳濡目染。父親梁又銘教授,伯父梁鼎銘先生與叔叔梁中銘先生,是藝術界著名的梁氏三傑。梁老師承蒙點教,學習素描,水彩,粉彩,國畫,書法等等各種媒材。在筆墨,線條,色彩,造型各方面,建立了紮實基礎。其後師從邵幼軒女士學習花鳥,並跟隨湯成沅先生學習金石篆刻。 此外,梁政均老師曾經從事室內設計,更掌握了空間透視關係,與所學各種美術技法融會貫通,勤學敏思,作品豐富。舉凡時下社會現狀,風俗民情,自然風光,花卉動物等,所見所聞皆可入畫。梁政均老師又擅長書法,篆刻,時常書畫印相互結合。梁政均老師注重社會使命,三十餘年來致力於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教育與推廣,經常受邀至主流社會 、學校 、博物館講解中國畫之欣賞與奧妙。為文化交流與傳承,努力不懈。
作品曾在台灣、北京、廣州、上海、日本、菲律賓、美國各地展出, 曾獲加州美術會金獎展獎、日本水墨畫會獎、日本書人會獎。曾任洛杉磯華人藝術家雅集會會長, 歷任洛杉磯重要美術比賽評審, 現任美國中華藝術學會顧問、加州美術會會員、台灣中華畫院顧問, 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Click the drop down arrow on right for more]
Jack J. Liang | Biography
Jack J. Liang, was born in China and grew up in Taiwan. Resides in California, Raise from an artist family. He began to study drawing at the age of seven. He specialized in a unique style which combines western watercolor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He has been exhibited in Taiwan, China, Philippines, Japan, and United States over many occasions. Living in America for over thirty years, he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Western Art and Eastern Art Culture exchange. He has performed many demonstrations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many organization, colleges, libraries and museums.
He received many awards including Shiyo Gin Ka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xhibition in Japan, Gold medal exhibition of CAC, in U.S.A. His art works are owned by numerous individual, museums, public and corporate collectors and galleries. Mr. Liang was the president of Los Angeles Chinese Artist Association. Currently he is a member of California Art Club, the Advisor of Chinese Calligraphy & Painting Society of USA, the Advisor of Taiwan Art Institute, Director of Guangdo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change Center.
詩書韻律 不疾不徐
筆法畫意 收放自如
如果您到 Google 或者 YouTube 輸入梁老師大名[梁政均],您會看見長長串串的紀錄。在眾家報導中,以下這個影音集是由 Bowers Museum 美國加州寶爾博物館製作,獨樹一格,別具風采。[ 幽蘭 ] Solitary Orchid,鄭子昊彈奏古琴,伴隨梁政均老師畫蘭,在悠揚的琴音中。梁老師從容題字,自在畫石,瀟灑寫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ji10TRKnA&ab_channel=ChinaMusicRhymoi%E4%B8%AD%E5%9B%BD%E9%9F%B3%E4%B9%90%E5%9C%A8%E7%91%9E%E9%B8%A3
寄情筆墨 自在傳承
詼諧中有莊嚴 承傳中有自在
造訪愛蓮軒少主梁政均老師總是極其愉悅,令人難忘的榮幸。梁老師出生藝術世家,自幼見聞廣博,詩書字畫樣樣精通。人生經驗豐富,擅長各地方言。幽默詼諧的談笑之間,自然而然參入人生智慧的分享與教導。真是精彩難得的學習。然而,只要一談到藝術,梁老師就會閃亮炯炯目光。剎那之間,重要的關鍵語句,在空中綻放光芒。這是梁老師的摯愛追求。而憶起梁老師的父親,更立即感受一股肅穆的莊嚴,令人為之動容。
詩
謝勳 《無常的美學》
一朵朵
白日夢
浮沉在,字裡行間
虛實交錯
淡淡勾勒的
欲言又止的
完成於,意象的分岔
路口
非常榮幸請到謝勳老師兩次 [風簷雅敍]。
■ 首講 [速寫當代美國詩壇] 謝老師分享訪談美國當代14位詩人。背景,過程,精彩詩作分享,詩觀的逐步構成。
■ 第二講 [當書法邂逅現代詩] 謝老師闡述詩的構成,詩作分享,與創意詩作書法。
謝勳老師
◇ 簡介 ◇
多才多藝的科學家詩人
■ 科學
謝勳先生,台大化工系畢業,1969年赴美進修,獲博士學位。從事研究發展,著有英文參考書。"Inorganic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and Reaction" 。
■ 詩作
自2004年以來,旅行,寫詩,創作。詩作多次刊載於《秋水詩刊》、《世界日報》、《笠詩刊》、《文訊》及 《葡萄園詩刊》。著有詩集《無常的美學》《當書法邂逅現代詩》。
■ 書法
謝勳先生寫詩題材不拘,生活大小事物皆可入詩。生動活潑,充滿生動意象。他用書法將中文詩作創意書寫,並且翻譯成英文詩。將詩,書,畫,融為一體。成就創意雋永的個人風格。
■ 訪談著作
謝勳先生自2004年以來,曾經負責講義雜誌的「國家地理新鮮聞」專欄,並受邀為《秋水詩刊》,及美國《新大陸詩刊》同仁。在《秋水詩刊》撰寫「海外詩壇」專欄六年。訪問美國當代重要詩人及介紹美國詩壇多樣風貌。著有《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訪問14位美國當代詩人,包括諾貝爾化學獎詩人 Roald Hoffman,以及數位美國詩壇高度榮譽的桂冠詩人。
詩人,像夜空中的星星,兀自閃閃發光。串起那點點的星光,緣起於一場偶然間的閒談。
「我開始勤於寫詩後,因為長年居住美國,對英文詩也感染了很濃的興趣,特別是對美國當代詩壇的發展趨向與現況。有一次,我回台灣時遇見女詩人莫云,與她分享不久前我在史丹佛大學聽了美國桂冠詩人品司基(Robert Pinsky)回母校朗讀詩的情節。她建議我把當時詳細的筆記整理成一篇報導,發表在秋水詩刊裡。詩刊主編涂靜怡和女詩人琹川也都鼓勵有加,希望我能在秋水詩刊每期的「海外詩壇」專欄裡持續介紹美國詩壇的景況。
由於這個因緣,我得以實現一個深藏內心已久的願望:直接訪問有代表性的美國詩人。一位又一位的訪談,一篇又一篇的報導,就像洋蔥一瓣一瓣地往裡剝,漸進核心。整個過程中,對於選擇訪談的詩人所展現的個別特質,我盡可能力求均衡,同時也反映美國社會的多元化。他們分別來自不同地區和族裔(印第安裔、非裔、墨西哥裔、亞裔及阿拉伯裔),當中有三位美國桂冠詩人。」
[Click the drop down arrow on right for more]
◇ 著作 ◇
■「當書法邂逅現代詩」(謝勳著,蕙風堂)(When Calligraphy Encounters Modern Poetry by H. Philip Hsieh; Published by Topline Study Treasures Co.)
■「無常的美學 - 謝勳詩集」(謝勳著,馥林文化)
■「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詩人的訪談及朗讀」(謝勳著,釀出版)
■ "Poets about Poetry -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s"(by H. Philip Hsieh, EGW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Amazon.com)
■ “Inorganic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and Reaction” (by H.P. Hsieh, Elsevier Publishing Co., available at Amazon.com)
◇ Facebook ◇
Facebook 「謝勳 (Phil Hsieh)」:https://www.facebook.com/hphchemtec
Facebook「詩書交融」:https://www.facebook.com/%E8%A9%A9%E6%9B%B8%E4%BA%A4%E8%9E%8D-155781301934775/
謝勳老師
◇ 簡介 ◇
多才多藝的科學家詩人
■ 科學
謝勳先生,台大化工系畢業,1969年赴美進修,獲博士學位。從事研究發展,著有英文參考書。"Inorganic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and Reaction" 。
■ 詩作
自2004年以來,旅行,寫詩,創作。詩作多次刊載於《秋水詩刊》、《世界日報》、《笠詩刊》、《文訊》及 《葡萄園詩刊》。著有詩集《無常的美學》《當書法邂逅現代詩》。
■ 書法
謝勳先生寫詩題材不拘,生活大小事物皆可入詩。生動活潑,充滿生動意象。他用書法將中文詩作創意書寫,並且翻譯成英文詩。將詩,書,畫,融為一體。成就創意雋永的個人風格。
■ 訪談著作
謝勳先生自2004年以來,曾經負責講義雜誌的「國家地理新鮮聞」專欄,並受邀為《秋水詩刊》,及美國《新大陸詩刊》同仁。在《秋水詩刊》撰寫「海外詩壇」專欄六年。訪問美國當代重要詩人及介紹美國詩壇多樣風貌。著有《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訪問14位美國當代詩人,包括諾貝爾化學獎詩人 Roald Hoffman,以及數位美國詩壇高度榮譽的桂冠詩人。
詩人,像夜空中的星星,兀自閃閃發光。串起那點點的星光,緣起於一場偶然間的閒談。
「我開始勤於寫詩後,因為長年居住美國,對英文詩也感染了很濃的興趣,特別是對美國當代詩壇的發展趨向與現況。有一次,我回台灣時遇見女詩人莫云,與她分享不久前我在史丹佛大學聽了美國桂冠詩人品司基(Robert Pinsky)回母校朗讀詩的情節。她建議我把當時詳細的筆記整理成一篇報導,發表在秋水詩刊裡。詩刊主編涂靜怡和女詩人琹川也都鼓勵有加,希望我能在秋水詩刊每期的「海外詩壇」專欄裡持續介紹美國詩壇的景況。
由於這個因緣,我得以實現一個深藏內心已久的願望:直接訪問有代表性的美國詩人。一位又一位的訪談,一篇又一篇的報導,就像洋蔥一瓣一瓣地往裡剝,漸進核心。整個過程中,對於選擇訪談的詩人所展現的個別特質,我盡可能力求均衡,同時也反映美國社會的多元化。他們分別來自不同地區和族裔(印第安裔、非裔、墨西哥裔、亞裔及阿拉伯裔),當中有三位美國桂冠詩人。」
◇ 著作 ◇
■「當書法邂逅現代詩」(謝勳著,蕙風堂)(When Calligraphy Encounters Modern Poetry by H. Philip Hsieh; Published by Topline Study Treasures Co.)
■「無常的美學 - 謝勳詩集」(謝勳著,馥林文化)
■「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詩人的訪談及朗讀」(謝勳著,釀出版)
■ "Poets about Poetry -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s"(by H. Philip Hsieh, EGW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Amazon.com)
■ “Inorganic Membranes for Separation and Reaction” (by H.P. Hsieh, Elsevier Publishing Co., available at Amazon.com)
◇ Facebook ◇
Facebook 「謝勳 (Phil Hsieh)」:https://www.facebook.com/hphchemtec
Facebook「詩書交融」:https://www.facebook.com/%E8%A9%A9%E6%9B%B8%E4%BA%A4%E8%9E%8D-155781301934775/
張聖恩老師
張聖恩,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士。於 [風簷展書讀] Line 群組,講解詩經經句,並且旁徵博引,廣泛探究。於 [風簷習中醫] Line 群組,探究中醫養生知識。
張老師熱愛國學,尊從恩師愛新覺羅毓鋆學習論語及易經。以下為張老師自述。
第一天上毓老的課,
長夜見曙光 !
論語開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應該解釋為學習知識後,在適當的時機 靈活運用,並且順應當時情況有所檢視調整,豈能不開心暢說。孔孟之後,千年來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教育,即落入偏頗,執誤不明。尤其採用朱熹學說之後更形刻板僵化。 至今未見突破,實乃中華文化之大不幸,減一分程朱則多一分孔孟。 跟隨毓老,潛心研讀經學大師「熊十力 」精闢入裡,層層剖析人性的論語、易經,是我此生堅毅志業的基石。
1998年起在洛杉磯各中文學校專教SATII及AP中文。
2019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覺、感、通》三步驟,靈動教學法-深入生活與生命的啟發與永續
2018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不易遺忘的竅門,一起簡單輕鬆學漢字
2012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注音符號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
2008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究會」講員
講題:靈動化中文教學
2002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引發學習潛能的教學
1999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中西互動的世界觀教學
◇ 著作 ◇
作「 漢字薪傳」八本,目前出版 [啟蒙篇] 注音符號。追溯文字淵源,以觸動心靈激發學習動力的靈動化教學方法,盼點燃對於中華文化的信念, 讓漢字在歷史長河裡永遠汩汩绵長流淌!企盼喚醒中華文化,遵從自然,天人合一, 萬物和諧共生的偉大精神。天地為大乾坤,人身為小乾坤。
◇ 探學中醫 ◇
天有一年,人有一身.
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天有東西南北四方,
人有眼耳鼻舌四門。
天有二十四節氣,
人身有小腸二丈四尺。
天有五常 (仁禮信義智)
人有五臟 ( 肝心脾肺腎)
天有五星,人有五行。
天有日月,人有雙眼。
天有百萬星辰,
人有百萬毛孔。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核心,
中醫是易經理論的實際運用。
易經是骨架中醫就是血脈。
學易經是概念探究的天人合一。
學中醫是切身體會的天人合一。
學中醫,懂得順應自然與時序相配合,藥食同源,認真享受簡單食物,和生活緊密相連的人生智慧。學中醫經常是含著眼淚去學習的,每一步都是感動, 感受中國文化的真、善、慈悲,深厚、精微與大氣度。
感恩陳正容老師謙遜樸素,堅毅的使命感,為傳承中華文化大智慧不遺餘力, 創辦公義教學。 跟隨陳老師七年, 如同研習文字學,步步求真,腳踏實地, 萬物都有靈性,萬物靜觀皆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