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莉 Penli Kao
鍾情人文歷史 熱愛傳統服飾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
前北投文物館館長
高本莉老師研究傳統服飾近四十年,曾於實踐大學兼任講師,教授『中國服裝史』。緣起於研究所時代,跟隨指導教授,研究中國服飾文化史,高本莉老師從古籍研究,一字一句開始,貫串各個時代體制,不斷探索。
💢 學術會議與發表
■《宋代皇后褘衣的色彩和圖文》第四屆亞洲服飾學術會議,1985 年,台北
■《台灣早期漢俗婦女的髮式與髮飾》第一屆中國古代服飾國際學術會議 1991年,湖北荊州
💢 著作
■《台灣早期服飾圖錄》台北,南天書局,1995
■『臺灣刺繡的風格與特色』《臺灣傳統刺繡之美》專刊,2006 國立歷史博物館
■『看見臺灣早期常民文物之美系列1-12』《歷史文物》月刊,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5年2月~2016年12月[259-281期]
💢參與
■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2004 - 2006『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9出版 2013數位化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2011 - 201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
💢 研究興趣
中國服飾文化,織繡工藝,台灣民俗文物,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
🔹️ 風簷雅敘 🔹️ 補子 [第一講]|高本莉老師主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OnE-mfCA
🔹️ 風簷雅敘 🔹️ 補子 [第二講]|高本莉老師主講
詩經中的服飾 -「芾」
高本莉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 (公元前6世紀),約500多年間的詩歌305首。 描繪距今約三千年前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及社會面貌。
《詩經》305篇中有63篇涉及關於服飾的描寫。其中有7篇之多提到「芾」這件服飾。可謂排行第一。
**《詩經》中描述有關「裘」的篇章也不少,但細分起來屬於「狐裘」為5篇,「羔裘」4篇。還是不及「芾」佔有7篇之多。
**《詩經》中提到 「芾」的篇章:
〈曹風 候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小雅 車攻〉:赤芾金舄。
〈小雅 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
〈小雅 采芑〉:朱芾斯皇,有瑲蔥珩。
〈小雅 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小雅 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用茜草染成赤黃色的蔽膝。
〈檜風 素冠〉: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 **皮製的蔽膝
「芾」是什麼?
「芾」,通「巿」,音:(ㄈㄨˊ,fú)。同「紱 」、「韍」,也稱為「韠」、「蔽膝」、「圍腰」。
我們從「巿」的字形來看,「一 」+「 巾」,是在腰間繫上一條長巾。樣子有點兒像現今的小圍裙。
《説文 巿部》:「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从巾,象連帶之形。」
在祭服上使用稱作「韍」,其它之服上的稱「韠」,以韋(熟皮)製成。漢代以後多以「蔽膝」稱之。
「巿」,就是在腰間繫了一條長巾,它的用途是遮住大腿前面私密之處。不論是用來保護或是遮羞,許多學者都認為這是最早的服裝樣式了。
《周易乾鑿度》鄭玄注:「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 也就是說,隨著服裝形制的發展,蔽膝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還是保留在服裝制度裡。
《詩經 小雅 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鄭玄箋:「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他服謂之韠,以韋為之。…」
漢代以後,這種蔽膝一直是帝后百官命婦禮服中的一部分,在最高等的冕服上,也附有這種配飾,以示穿著不忘古制。
從先秦時期的儀禮、禮記到歷代的輿服志(清代除外)都有記載,有不同的規制。(尺寸、質料、圖紋等都有定制)。
《禮記 玉藻》:「鞸,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圜殺直,天子直,公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士前後正。」
「鞸,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
《禮記 雜記下》「韠:長三尺,下廣二尺,上廣一尺。會去上五寸,紕以爵韋六寸,不至下五寸。純以素,紃以五采。」
「芾」的樣式
從商代晚期及西周初期的玉人,我們可以暸解當時芾的樣式。(見圖)
商代晚期 - 西周初期
12th-11th Century BCE 玉人
Harvard Art Museums / Fogg Museum
商代晚期 - 西周初期
12th-11th Century BCE 玉人
Harvard Art Museums / Fogg Museum
根據玉人服飾復原繪製圖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 出土玉人
西周玉人 陝西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
唐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十三帝圖)
局部
東漢光武帝身著冕服,腹前圍有
紅色蔽膝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明代皇帝冕服的蔽膝(永樂三年制度):纁色,織藻、粉米、黼、黻四章,排列如裳,本色緣邊,施紃于接縫中。上有玉鉤一對。
大明衣冠圖志 董進(擷芳主人)著
在周代青銅器中的銘文中,常有「巿」這個字的出現。(見圖)
銘文又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是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
青銅器中被譽為海內三寶的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這三個鼎中也都有「巿」字。(見圖)
大盂鼎 西周康王二十三年(1003BC)
大克鼎 銘文拓片(易女叔巿、参冋(絅)中悤。易女田于野...)
大克鼎 (西周孝王 約886BC)
朱巿 悤黃(璜)玉環
毛公鼎 西周宣王(828-782BC) 腹內鑄有32行,共500字銘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
從銘文中,可以印證《尚書舜典》中的記載:「(天子)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以車馬,禮服賞賜給諸侯。而「芾」為其中重要的賞賜之一。
回到《詩經》中有關「芾」的7篇中,有5篇在〈小雅〉裡。〈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宮廷宴饗或會朝時的樂歌,即所謂正聲雅樂。
詩中描寫貴族的穿著,卻是以小小的一片「芾」,來代表穿者的身份以及榮耀。
可見「芾」的重要性了。我們來看以下的四篇:
〈小雅 車攻〉是敍述周宣王在東都會同諸侯舉行田獵的詩。古代十分重視田獵,是檢視戰事實力的一種方式。詩中以「赤芾金舄」來描述諸侯的穿著。詩中雄赳赳的馬兒,旌旗飄揚的馬車,諸侯們穿著紅蔽膝金飾高底鞋,從四方趕來朝會絡繹不絕的盛況。
〈小雅 車攻〉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田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於苗,選徒囂囂。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決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於徵,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小雅 瞻彼洛矣〉是歌頌周王集會諸侯,檢閱軍隊的詩歌。
戎服上皮蔽膝閃着赤黃色,指揮校閱著六軍。
〈小雅 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師。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君子萬年,保其家室。
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祿既同。君子萬年,保其家邦。
〈小雅 采菽〉
諸侯來朝,周王給予賞賜的詩歌。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君子來朝,言觀其旂。其旂淠淠,鸞聲嘒嘒。載驂載駟,君子所屆。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紓,天子所予。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
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樂只君子,萬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從。
汎汎楊舟,紼纚維之。樂只君子,天之葵之。樂只君子,福祿膍之。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小雅 采芑〉
敍述周宣王卿士、大將方叔南征荊蠻。而演軍振旅的畫面。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畝。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
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
路車有奭,簟笰魚服,鉤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
方叔率止,約軝錯衡,八鸞瑲瑲。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蔥珩。........
都是以「芾」來表示穿者尊貴的身份。呼應前面《尚書舜典》:
「(天子)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以及《左傳》中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結語與後記
「芾」是圍在腰下腹前的一塊皮或布片,承載著中國傳統服飾制度中的核心理念:
「表德勸善,別尊卑。」
從詩經中的「芾」,到後世各個朝代的帝后禮服中的「蔽膝」,一直是少不了的服飾附件。有其嚴格的定制,代表穿著者的身份地位。現今的服飾中,已不見它的踪影。
但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圍腰」,似乎還可窺得其形制 。例如苗族在各支系和區域有不同的圍腰,除了彰顯苗家婦女的精湛手藝,也是用來識別身份及穿著場合。如還是單身姑娘還是已婚?少婦還是老太太?是頭等盛裝還是一般穿著?因著各個不同的區域形態文化而有各自的標識系統。不知是否為蔽膝的遺風?後附幾張苗族圍腰的圖片,作為本文的結尾。
[左] 苗族織花圍腰 [右] 貴州台江縣台拱鎮 方紹能 攝影 1996.5.30
這件圍腰是屬於貴州台江縣施洞型苗族的圍腰。在節日喜慶或婚禮中,年輕女孩搭配頭等盛裝時的圍腰。平日極少穿戴。
貴州台江縣的苗族中年婦女所穿著的圍腰。乍看之下只是藍藍黑黑的一片。仔細看織紋間綴有暗紅、藍、紫色的織線。正中心有龍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