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徵博引讀《老子》之一
2024 春季,我們要開始旁徵博引讀《老子》。第一個難題,就是網上,坊間有很多不同的《老子》,我們要讀那一本?
過去,千餘年來,我們怎麼會知道有《老子》這本書的?原來大概是我們看到了幾本所謂傳世本的書:其中有兩本,最出名。一本是《老子河上公章句》:作者河上公,不知其詳,大概是漢初的人。一本是王弼《道德真經註》。 王弼(226—249)魏晉玄學家。這些書都是註解《老子》原著的書。有很詳細的解說,很多是作者他們的思想,河上公看重『氣』,王弼以談玄說虛為主。雖然書都寫得好,但是到底代表的是河上公和王弼的思想。還好,兩本書都附有《老子》的原文。也許我們可以說王弼是看到了河上公的書,那河上公又是怎麼看到《老子》的原文的呢?想必漢初就流行了一些抄本,但是,在那裡?千餘年來,這是一個謎。到了民初,哲學家馮友蘭寫《中國哲學史》還覺得是一個謎。王弼的書,在網上能看到的印影本有《欽定四庫全書》 和《正统道藏》的王弼 《道德真經註》。
還好,有了出土文物:
1973,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甲乙本。
1993,湖北荊門郭店村一號楚墓出土三種《老子》甲乙丙本。
2009,北京大學收到一批西漢竹簡本。其中有“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
讓我們看到了一些《老子》的早期原貌。
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大概的共識是:
《郭店楚簡老子》出於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戰國中期的古墓,古墓主人大概是屈原。一般推測楚簡本《老子》與老子寫書的相距不過兩百年左右的時間。老子很可能是李耳(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李耳無意傳書於世,只想存於檔案。有極少數的人傳抄,現有34 章。
太史儋,战国初期人,曾出任周朝史官,看到了李耳寫的這部書,大為欣賞,補充了很多,成了 81 章。分成兩半,前一半叫德經,後一半叫道經。而且由他帶出函谷關,由關令尹傳出。流傳比較廣,很多當時的學者都看了。包括韓非子、莊子等。後來司馬遷也看到了。一個抄本後來隨葬於馬王堆漢墓,成了 《帛書老子》,一個抄本成了 《西漢竹簡老子》。 韓非子、莊子,司馬遷都沒有看過 《郭店楚簡老子》。後來河上公看到了《帛書老子》這個抄本,註解以後,傳世到今。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和李耳(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幾乎同時。 太史儋大概是公元前350年以後出生。看來孔子很可能看過 《郭店楚簡老子》的某一個抄本,而且還和李耳相談過。完全不可能 看過《帛書老子》的某一個抄本。說句玩笑的話, 孔子如果看了 《帛書老子》的 某一個抄本,大概會當場苦笑昏倒。
現在網上,坊間,通行的版本很多,比較中肯的《通行本老子》是,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後改為《老子註譯及評介》)。尤其是對剛開始對《老子》有興趣的朋友,我也推薦這一本。我們這一次旁徵博引讀《老子》,除了讀《通行本老子》以外,還介紹了一下《郭店楚簡老子》和《通行本老子》的異同。
有了這些出土文物的版本以後,有些學者做了整理,當然意見不一。有人認為34 章的《郭店楚簡老子》只是節抄本,不全。有人認為是全本,不是節抄本。我自己覺得《郭店楚簡老子》代表的是西周晚期,東周初期的一些早期道家思想。《通行本老子》代表的是東周中晚期一些學者的思想。我略略說一下他們之間的異同:
1。 早期道家思想本來是想全生避害,後來覺得避不掉害,就希望這些為政的人,按照一些簡單的原則(李耳把原則叫道),讓人民自在的生活。不要做其他不需要做的事(李耳叫無為),把這個原則表現出來(李耳叫德)。相對而言,李耳看到的是一個比較簡單,沒有心機的社會。
2。到了東周中晚期,各家各派的學者爭辯不已。太史儋,不得不,或是加添了虛玄,抽象的哲學觀念,有如道,德。或是強調了和儒家的區別,看低了仁義。把34篇,贈加成了81篇。
3。在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西周和東周很不一樣。
考慮在三,我想我們還是按照《通行本老子》的順序來讀《老子》,我會不時把《通行本老子》的全文寄出來。在適當的是侯,我們會總結《郭店楚簡老子》和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後改為《老子註譯及評介》)的同異。
我們主要是用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後改為《老子註譯及評介》)作為《通行本老子》。陳鼓應的書主要是以王弼《道德真經註》為主,但是有些地方,陳鼓應參攷了《郭店楚簡老子》,我們會把這些地方寫出來。
楊積亮 2、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