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聲書|國風|鄭風|將仲子 🔹風簷細品詩經🔹 - YouTube
《將仲子》一詩在不同歷史時段,有不同解讀。
《毛詩正義》:祭仲數諫莊公,莊公不能用之,反請於仲子兮,汝當無逾越我居之里垣,無損折我所樹之杞木,以喻無干犯我之親戚,無傷害我之兄弟。此段歷史故事,記載於《古文觀止》開篇《鄭伯克段於鄢》,以及《春秋左傳》隱公元年。
《將仲子》三部曲思慮重重。鄭莊公母親武姜寵愛次子共叔段。莊公面對覬覦王位的胞弟,展開親情,現實,禮法三層次的矛盾思維。方方面面回答了大臣祭仲諫言。深沉迴盪縷縷弦外之音,伯仲相愛,何必蕭牆之內。
宋朝朱熹《詩集傳》 另有思維角度。改釋為女子面對男子幽會邀約,顧忌父母兄長禮教,人言可畏,因而矛盾不已。當代許多學者也以戀愛女子心境闡述此詩。
詩經|國風|鄭風|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畏我父母。
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牆,無折我樹桑。
豈敢愛之?畏我諸兄。
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
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詩無達詁。以下且以左傳歷史背景白話釋義。]
祭仲啊!請求您不要逾越我的里界,不要折杞,傷我手足。
我豈敢溺愛我的胞弟,我是敬畏父母,
仲子思慮在我胸懷,父訓母命,令我敬畏啊!
祭仲啊!請求您不要逾越我的宮牆,不要折桑,傷我家園。
我豈敢溺愛我的胞弟,我是敬畏兄長,
仲子思慮在我胸懷,兄長評論,令我敬畏啊!
祭仲啊!請求您不要逾越我的園圍,不要折檀,違逆禮法。
我豈敢溺愛我的胞弟,我是敬畏百姓大眾,
仲子思慮在我胸懷,國人輿論,令我敬畏啊!
■將 〈動〉 ㄑㄧㄤ
願;請求。用來表示禮貌上的尊敬。 [ask; request]
https://www.zdic.net/hans/%E5%B0%87
🔹️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詩經 | 衛風 | 氓 》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將進酒》 唐 | 李白
[ 鄭風 | 將仲子 ] 仲子是誰?
■ 當代常見說法
面對男子幽會邀約,女子因於禮教,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戀愛女子百般想念男子,卻又心有顧慮,父母兄長人言可畏。[仲子] 解釋為二哥。排行第二的人。
■ 《將仲子》主題解釋為女子矛盾心情,大約始於宋代。根據朱熹的解釋, [仲子],男子之字也。關於朱熹的看法。我們之後繼續探討。
■ 以經解經
將近三千年的詩經釋意,眾說紛紜。如果我們以經解經,可以理解古人對於《將仲子》有另一番理解認知。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衛寧喜弑其君剽 . . . 國子賦《轡之柔矣》,子展賦《將仲子兮》,晉侯乃許歸衛侯。
如果《將仲子》釋義為女子面對幽會邀約的矛盾情詩,那麼,我們便無法釋義左傳記載的子展賦《將仲子兮》何以 "晉侯乃許歸衛侯" 。
■ 《毛詩正義》仲子,就是祭仲。鄭莊公因於父親武公遺命繼位。母親武姜偏愛其弟段。鄭莊公因於母命,不得已任由胞弟作大,大臣祭仲直言進諫鄭莊公,必須早日處理遏止,以防國有二君的僵局。
這首《將仲子》深刻描寫身為一國之君的莊公面對血脈親情,政治現實,禮法理想,各個層面的衝突矛盾,父母,兄弟,親族,社會各種人倫關係,輿論禮教的方方面面。深沉迴盪不已。
歷史上有一段故事[鄭伯克段於鄢]。記載於左傳隱公元年。左丘明史家之筆精湛非常,成為《古文觀止》第一篇。值得各位細細品賞。
讀經典文字,除了理解《將仲子》歷史背景。也可以知悉常言 [多行不義必自斃] [不到黃泉不相見] 出處。其中還有 [黃泉見母] 的感人故事。如此,讀這首《將仲子》就更有味道了!
以下各連結,供諸君參考。
■ 古文觀止開篇《鄭伯克段於鄢》
http://203.71.212.37/school/guowenke/books/guanzhi/01.htm
■古文觀止
http://203.71.212.37/school/guowenke/books/guanzhi/oldlist.htm
■ 聽書
喜歡聽書的朋友,關於這段歷史故事,這裡有喜馬拉雅連結。
■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中的祭足,就是祭仲。
祭仲(?-前682年,姬姓,祭氏,名足,字仲,一說名仲,字仲足,中國春秋時代鄭國的政治家及謀略家。
與祭足有關的最早記載是在鄭莊公元年 (前743年)。當時鄭莊公把京封予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祭足勸阻,認為封邑過大,容易使共叔段養成實力發動叛亂。但因為封地要求是由鄭莊公的母親武姜提出,莊公未有聽從祭足的建議,又稱「多行不義必自斃」,暗示共叔段不悔改的話不會有好結果,勸祭足不必擔憂。後來共叔段在前722年發動叛亂,以失敗告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AD%E8%B6%B3
◇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 引自《左傳》白話文大意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妻子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給他取名“寤生”。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爲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莊公即位時候,武姜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險要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裏,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可照辦。” 武姜便請求封京邑給太叔。莊公答應了,稱他爲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就會成爲國家禍害。先王制度規定,國內最大城邑不能超過國都三分之一,中等不得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京邑城牆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
莊公說:“姜氏想要如此,我怎能躲避禍患呢?”
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一旦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不能剷除乾淨,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 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臺,你姑且等着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歸爲自己。
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否則,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
莊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遭到災禍。”
太叔又把兩屬邊邑改爲自己統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
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他將得到百姓擁護。”
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他也會垮臺。”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內應。莊公打聽到共叔段偷襲的消息,說:“可以出擊了!” 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城。莊公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是謂共叔段。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 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作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爲“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出於鄭莊公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筆下難為之處。
莊公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見!” 後來,莊公後悔了。
潁考叔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吃飯時候,把肉留着。莊公問他爲何如此。潁考叔答道:“小人有母親,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母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為何如此?”莊公把原因及悔意告訴了他。潁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能說您違背誓言呢?”莊公依了他的話。
莊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 “隧道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啊!” 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隧道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啊! ”從此,他們恢復了母子關係。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母親,而且把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
《詩經·大雅·既醉》篇說:‘孝子不斷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同類。’大概就是關於潁考叔這樣孝道吧!”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1556/prose_translations/4098
◇ 矛盾 ◇
鄭莊公承繼父親遺命成為一國之君,卻面對自己的母親偏愛自己的胞弟,覬覦自己的位置。明明是自己的母親,卻得不到完整的母愛。明明是自己的胞弟,卻無法誠摯兄弟相愛。這是[親情的矛盾]。明明是一國之君,必須鞏固政權。但是,政權第一號威脅,竟然是自己的親人。這是[政治現實與家庭親情的矛盾]。矛盾的處境,終必以抉擇面對。同時,抉擇也必須以實踐完成。當然,實踐又必須考量家庭社會國家方方面面。
那麼,抉擇的標準是什麼? 是親情? 是現實? 還是超越親情與現實的精神理想?
這個問題,不只是鄭莊公,我們每一個人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也許都曾經面對過矛盾困境,而必須思索什麼是抉擇的標準。鄭莊公的滿懷心事被大臣祭仲一語道破,並且提供了快速明晰的解決方式。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被他人挫破心事的經驗,當下立刻說 "別管我家的事!" 那是劃清界線的防衛心理,人之常情。然而,這種劃清界線的立即反應,更凸顯了自己的憂心忡忡。
而那被揭發的矛盾糾結痛處,自此款款道來,在親情,現實,與價值之間探索人生抉擇,成就這首特殊的詩經名篇。
那麼,以下就嘗試以另一種形式翻譯這首詩吧!
◇ [國風|鄭風|將仲子] ◇
白話解釋|鄭莊公版
祭仲啊!祭仲!吾父雖亡 遺訓尚存
吾雖為王 母命難違
您這樣驟諫 我如何是好
吾愛吾國吾愛吾鄉 吾愛吾家吾愛吾親
我的母親偏愛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覬覦我的位子
祭仲啊!祭仲!您要我處置我的胞弟 我如何是好啊!
祭仲啊!祭仲!請求您 請求您
不要逾越我的鄉里 不要逾越我的家園 不要逾越我的庭院
鄉里水岸那些杞樹 同屬人們折柳告別的柳樹
祭仲啊!祭仲!杞字左木右己
這一折難道不是折了自己的骨肉相連
祭仲啊!祭仲!不要折杞!不要折杞啊!
我們的家園如此富足 桑樹茂盛絲衣可期
祭仲啊!祭仲!桑樹就是我滿懷富國安家的心願
這一折難道不是折了平安富足的家園
祭仲啊!祭仲!不要折桑!不要折桑啊!
我們的庭院世世代代以檀築壇尊禮為教
祭仲啊!祭仲!檀樹就是我祖我父相承天道的理想
這一折難道不是折了的世代相依的禮法道統
祭仲啊!祭仲!不要折檀!不要折檀啊!
祭仲啊!祭仲!人皆有父有母有手足
我如何愛 我如何不愛 我又豈敢溺愛我的胞弟
我難道不知道我的親弟覬覦我的位置
甚至 唉! 我難道不知道 他心裡在想什麼
您的思慮哪一樣不在我的心頭纏繞
不在我的胸懷翻轉
但是 祭仲啊!祭仲!吾愛吾家
我多麼敬畏我的父母 父訓母命都在我的心上
祭仲啊!祭仲!吾愛吾鄉
我多麼敬畏鄉里兄長 兄長評論都在我的耳畔
祭仲啊!祭仲!吾愛吾民
我多麼敬畏眾生百姓 國家輿論都在我的腦海
祭仲啊!祭仲!我心沈吟 將仲子!將仲子!
我的寬容顧念 我的付出等待
可否希冀我的親弟胞弟仲子一絲轉念!
將仲子!將仲子!
朱熹《詩集傳》關於《將仲子》: 莆田鄭氏曰:此淫奔者之辭。
我們現代人看見[淫奔]這兩個字不免想入非非。
《周禮.地官.禖氏》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注曰:「嫁娶而禮不備曰奔」。
看到[淫]這個字,更是觸動現代人的神經。各位想到[淫雨],想到[浸淫],就可以有另外一種角度看 [淫]這個字。
《說文解字》,一日久雨曰淫。雨三日以上為霖。
當然,[淫] 引申有過度的意思。所謂過度的標準是什麼?
回到詩經的年代,周公制禮作樂,一整套以周天子為主體的理想化社會制約系統。因於周禮,因於禮記,三書六禮的婚姻成為社會公認的正統,甚至是弱勢女性的社會地位確認,某種程度的保障。
凡原則皆有例外。三書六禮的婚姻禮制社會,也必須有某種程度的人性客量。
於是不符合三書六禮之過度 [淫] 者,不先經由媒人問名等等程序,男女自行交往者,就成為 [奔]。以今天的語彙來說,幾乎就是[自由戀愛] 了。
男性主導的禮教時代,女性的自由意識並未得以甦醒重視,禮記所述的禮教,強調的是婚姻社會意義。三書六禮規範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當然,不是現代人可能遵從的思維。
每一個時代都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在品賞《將仲子》的過程,欣賞《毛詩正義》以祭仲諫言鄭莊公的歷史故事,回到《春秋左傳》。
細品朱熹集注,發現他在局部釋義與毛詩雷同,然而,在整首詩的大方向卻與前朝學者大相徑庭。
探究問題,就要回到詩經研究的幾個大項目,關於 [正變],關於 [淫奔]。從周公,到毛詩,到朱熹,文學在中國並非獨立存在,無論是政治教化,禮儀教化,仁義教化,始終承擔相當程度的教化功能。
因此,關於《將仲子》的旁徵博引,我們欣賞史學家錢穆在以上《讀詩經》文章。回到歷史,讀詩經。
朱熹作為一位理學思想家,自有他的社會理想使命感,深深影響了他的詩經詮釋。
理解了歷史巨流中的詩經釋義變遷,回到《將仲子》這首詩。此時窗外溫暖和煦的冬陽。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演繹,經典詩句,仍然是縷縷清香,在層次疊句中散發不朽的文學光芒。
■以下是維基百科關於程朱理學描述節錄:
「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獨尊於一家。但是朱熹完成了新儒學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五行,把張載、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學高度一元化的哲學和道家無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細緻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
程朱理學往往將「天理」和「人欲」強調存天理,去人欲。在文學並非獨立領域,[文以載道] 的時代,朱熹面對詩經解釋時,往往從此角度切入。
朱熹在《將仲子》完全不提鄭莊公和共叔段的歷史,但是,如果繼續品賞詩經鄭風,緊接著《將仲子》即是描寫共叔段的《叔于田》。朱熹在《叔于田》則提到共叔段記述在春秋的歷史「不義而得眾,國人愛之,故作此詩。⋯或疑,此亦民間男女相悅之詞也。」而將兩種釋義同列。
可見,朱熹對於前朝學者的解讀是非常熟悉的。也留給讀者釋詩足跡。無論大家是否贊成他的觀點,宋朝之後《將仲子》更多釋義為戀愛女子的情詩。關於這位女子也有不同討論。
如今,時代不同,當代終於不再禁錮於前朝禮教。也有更多釋義自由。各位在品賞《將仲子》一詩,可以在歷史軸線中,感受各種心路歷程。
◇ 三書六禮 ◇
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迎親)。
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整個傳統婚姻習俗禮儀通知了親屬鄰里,以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媒正娶,甚至於法律上被視為無效;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與合法性。不過,在不同的中國朝代時期之中,婚俗禮儀亦有所不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9B%B8%E5%85%AD%E7%A6%AE
◇ 禮記 昏義 ◇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7%A6%AE%E8%A8%98/%E6%98%8F%E7%BE%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