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新理念
◇ 「即創主義」Swiftism ◇
以相機為畫筆,捕捉瞬間唯美心靈感受;儘量使用攝影器材基本功能,避免調整設定而干擾創作靈感。藉由「簡化形、濃縮意」即時創作,以不刻意修飾的作品觸發,與觀者對話,達到彼此心靈交流最大化...
鏡 | 悟
由攝影領悟生活情趣
攝影藝術家 | 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
◇ 劉榮黔院士 ◇
Lew Yung-Chien, RCA (Royal Canadian Academy of Arts)
[美西] 8/6 週五 6:30 - 8:00 [晚]
[亞洲] 8/7 週六 9:30 - 11:00 [晨]
攝影藝術家 | 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
Lew Yung-Chien, RCA (Royal Canadian Academy of Arts)
🔹️ 請點擊連結欣賞專文🔹️
劉榮黔 院士
無意中到達了這一站 —
訪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RCA)院士劉榮黔
加拿大七天文化傳媒首席記者胡憲
17歲開始學太極,啟蒙老師為“五絕老人” (五絕指詩、書、畫、中醫和太極拳) 鄭曼青先生。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曾受教於黃君璧、溥心畬等大師。25歲赴法國巴黎高等現代藝術學校留學。畢業之後移居加拿大,創立企業形象設計公司。成為一名傑出的企業家。1996年開始從事講學、寫作、繪畫、書法、陶藝、太極、藝術創作研究。
1984年,攝影品作品獲得加拿大楓葉航空公司主辦攝影賽第一名;2008年和2010年,先後獲得中國大美黃山國際攝影大賽和雲南昆明“尼康”國際攝影大賽優等獎。
提出 Swiftism (即創主義) 攝影藝術新理念。「即創主義」以相機為畫筆,捕捉生活中一瞬間唯美的心靈感受;儘量使用攝影器材的基本功能,避免因調整相機設定而干擾創作瞬時即逝的的靈感構思。藉由「簡化形、濃縮意」的即時創作,以不刻意修飾的作品觸發,與觀者對話,達到彼此心靈交流最大化!
2014年以藝術攝影成就,榮獲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終身院士 RCA 授銜。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院士 (Member of Royal Canadian Academy of Arts, 縮寫RCA),甄選嚴謹,是加拿大以國家名義授予視覺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為世界公認。自1880年成立以來,共有 790 餘人獲此殊榮。
[more]
劉榮黔院士著作 太極之意境 --- 知魚樂
L’esprit du taï-chi
Sentir que les poissons sont contents (2009)
融合攝影書畫作品,與太極拳的修煉教授心得,第一本法文專著。在加拿大及歐洲發行。
[Amazon.com link]
https://www.amazon.com/Lesprit-du-Tai-Chi-French-Edition/dp/2890447820/ref=sr_1_1?dchild=1&keywords=Lew+Yung-Chien&qid=1626663762&s=books&sr=1-1
舒建華 舘長
出版人和策展人,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舘長
1969年生於中國浙江蘭溪,1994年浙江大學文學碩士,同年任浙江文藝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2000年底移居硅谷,曾任KTSF26臺《生意與人》(Business & People)節目製片人,
2004年起任硅谷亞洲藝術中心舘長(Silicon Valley Asian Art Center )迄今,致力中美藝術文化交流,推廣旅美華人畫家,編輯圖書近百種,策劃藝展二百餘場,其中有三十餘場在中國大陸。
[第一講]
一池硯水太平洋:旅美華人藝術和藝術家
美西 | 8/13/2021 週五 06:30 - 08:00 [晚]
亞洲 | 8/14/2021 週六 09:30 - 11:00 [晨]
■YouTube[演講時間同步播出]
https://youtu.be/UWK-p-Ctli0
[第二講]
心物之間:藝術鑒賞與收藏
美西 | 8/20/2021 週五 06:30 - 08:00 [晚]
亞洲 | 8/21/2021 週六 09:30 - 11:00 [晨]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 www.artshu.com
唐曉峰教授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唐曉峰曾在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又在北大地理系獲碩士學位(歷史地理學),後在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獲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人文地理學、中國先秦歷史地理、地理學思想史、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等。講授《地理學思想史》(研究生)、《中外城市建設史》等課程。《華夏空間的構建》、《歷史地理前沿:地理學的近代化與其固有的問題》等講座。
出版主要學術著作有 From Dynastic Geograph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從混沌到秩序》、《文化地理學釋義》、《新訂人文地理隨筆》等。
北京的存在 | 唐曉峰教授
https://mp.weixin.qq.com/s/W_ei0stsPpnDqowDrFVcgQ
歲月把老北京城關閉了,北島用回憶,又把它的門打開了。老北京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
這是一份北京生活的回憶,用回憶來捍衛這座城市的文化史,可能是現在唯一的辦法。許多北京城的歷史是由建築物或政治事件的序列構成,北島的這個北京史,則是由人的生活感受構成那時候,他還不是詩人,不是作家,是個普通的青少年。我看過不少北京胡同的照片、繪畫,它們大多只表現胡同的空曠靜謐,裡面全不見活人身影。我認為這樣的胡同“再現”很有問題。
翻開書,色彩、味道、聲音,首先出場。因為與作者同時、同地、同校,我的感官被立刻啟動,那些色味聲迎面撲來。感官的回憶,是細節,是直覺,不是原則,不是問題意識。
許多老北京回憶被概念化,甚至吆喝這麼件事兒,也快成了脫離場景的教條。在感官記憶中,我們不會認同那些過分誇張的喊叫。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家住新街口太平胡同三號,房子的後窗臨街,常聽小販吆喝(比如賣水蘿蔔),聲音與小巷的寧靜氣氛是和諧的。現在,吃喝上了舞台,誇張表演,並伴有掌聲,效果全然不同。
按照北島開列的項目,讀者可以補充許多情節。把北島生動的詞語、妙趣的聯想層面掀開,裡面的事情,許多是我也經歷過的(如翻磚頭捉蛐蛐、蘑菇池學游泳、到護城河釣魚……)。所以,讀著書,同時生出一肚子的話也想要說。我實際上在讀兩本書,一本是手裡北島的書,還有一本是肚子裡跟著引發出來的自己的書,兩條線交錯纏繞,原書是二百頁,我讀了四百頁。
我最愛翻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晴,那時,北京處在“老”時代的尾聲,自稱“老北京”的人,至少要有些那個年代的經歷。 《城門開》中關於那個時期的回憶,尤其令我們這代人心底潮動。
北島說,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史前時期”,大家少小童真,還沒有進入同類相殘的“文明時代”。學歷史,我一直認為“文明”時代這兩個字有問題,文明其實不文明,武器與城垣是文明時代出現的標誌,而這些都是人殺人、人防人的產物。原始時代,只有狩獵工具,只有環壕聚落,那是捕防動物的。
六十年代後期,我們進人高中,開始領教同類間的廝殺,於是我們告別童真,進入“文明”了。我們開始在“革命”道路上前進,學習同類相殘。 “文革”中,京城、校園成為同類鬥爭的戰場。走向鬥爭,是那一段人生的“大方向”。現在做反向回憶,我願意跳過“文明”期,歸依五十年代。
北島談到什剎海地區,這是現在京城所剩留的不多的“老區”。北到德勝門一帶,南到平安大道,東起鼓樓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這就是什剎海地區的範圍。今天有一個“什剎海文化研究會”,專門研究這州帶的歷史、文化。
什剎海地區的幾個關鍵地方北島都說到了。護國寺小吃店、后海積水潭、德勝門、護城河、百花深處一條小胡同的名字,民國間曾用作有軌電車站名、煙袋斜街,等等。從這個地區過來的人,一輩子都揣著這些地方的故事。對我來說,只要護國寺小吃店還在,我的童年就沒有遠去。
這幾十年,北京城天翻地覆,但小吃店居然仍堅守在那裡。我經常說,到護國寺小吃店吃麵茶的,都是我的知己。小學五年級時正是困難年代,為吃一碗麵茶,我排了四個鐘頭的隊,等吃到第一口,格外香,過了幾十年,感覺仍在。
時間不易察覺,而地方場景的改變會告訴你時間的運行。守護場景,可以守住時間我學的是歷史地理,也可以反過來,作地理歷史,用地理證明歷史,我到護國寺街,認為自己還年輕,可到西單一轉,知道自己已成隔代長者。
在工作的北大校園裡,每變化一個地方,我就被北大驅趕一次,現在只剩下不多的地方可以認同。過去的文史樓、哲學樓、地學樓等,紛紛被另一類時代大名壓倒,如逸夫樓、廖凱原樓、陳瑞鴻樓等等,它們像一批陌生人進駐校園,準備重新鑄造北大精神。
還是回到我們的什剎海地區。在這個地區有幾條軸線廊道,德內大街是一條,護國寺街向東連接定阜街、前海街是一條,三海積水潭、后海、什剎海水域也算一條。它們支撐這一帶居民的生活架構,是原始少年探險的第一世界。他們用腳丈量北京,氣概不亞於環遊地球。
《動物世界》介紹說,小斑馬生下來,第一眼看見母親腹部的花紋,小斑馬靠這個花紋記住母親的特徵。相應地,斑馬母親一定要謹防小斑馬看到別的成年斑馬的另一幅花紋,那會錯認母親。我們儿童時代的各種記憶都有母親的屬性,包括地方記憶。
什剎海地區有一片片胡同平房,北島形容“瓦頂排浪般湧向低低的天際線”。在這些排浪中,夾著幾個大院,猶如排浪中的島嶼。其中的三不老胡同一號,是個特別的大院,院裡住的大多是民主人士,“長者皆客氣”。北島說,“民主”二字,在某個年代,彷彿是反動口號。
大院生活與包圍它們的胡同生活完全兩樣,這裡出現兩個北京。大院的孩子對於異樣的胡同世界,會“心嚮往之”(《城門開》,80頁。下引此書只注頁碼)。這類感覺我也有。上小學時,有個要好同學叫丁大春,家住百花深處。去他家,對我是開眼界,猶如探秘。大春的小院很殘舊,屋里黑乎乎,進去半天瞳孔才調過來。只見後牆下橫放著一個大木櫃,上面擺一對青花高瓷瓶,插著雞毛撣子,其他東西也都樣樣新奇,件件陳舊。鏡框裡有一張小劇照,一位旦角形象。 “這是我二哥,在荀慧生劇團。”坐在大春家,只覺隔著一個世道,但那個世道裡卻有我愛玩的空竹和愛吃的麵茶。
丁大春念自己家的地址,“百花深處”,最初我只感覺是北京話的幾個流暢音節,順嘴一溜,模模糊糊完事。大了以後才發現,這竟是個如此美妙的名字。隨著長大,也才漸漸品到北京地名的歷史文化韻味,武王侯、航空署街、西什庫……都是一條條歷史記錄。
對於外地來京的家庭來說,兒童比大人更貼近北京社會生活。上起學來,教室外面有另外一套東西,很吸引我們。老北京孩子,家庭從社會深處延伸出來,什麼都懂。大院的孩子傻乎乎,一切要自己探索。大院裡只有叔叔阿姨、宿舍、食堂,大院家長沒有餘暇走進北京生活深處,他們在指揮城市的拆遷變革時,沒有情感的障礙,他們的童年、少年與這座城市無關。
大院的孩子則與自己的家長不同,他們藉助同學關係,涉入老北京的生活,雖然並不夠深。但他們真心地熱愛自己的童年,於是真心留戀自己童年的北京。
童年的感受非常重要,有的人一生都履行在童年確立的朝向中。美國華人地理學家段義孚總愛回憶童年的地方感受,他寫的《戀地情結》,是美國地理研究生的必讀書。
兒童腦中充滿幻想,兒童腦中也充滿細節。沒有細節,不是童心:
鍍鎳門把上自己的變形的臉,玻璃櫥窗裡的重重人影,無數隻腳踩踏的煙頭,一張糖紙沿馬路牙起落,自行車輻條上的陽光,公共汽車一閃一閃的尾燈……(6頁)
我在其他的城市描述中,從未見到如此細緻的兒童城市影像(urban image)。北島年過花甲,居然還深記這些細節,讀者不得不跟著這些細微的焦點在北京城紛繁的景觀中慢慢移動。
就像法律判斷一樣,沒有細節是虛偽的,沒有細節的城市也僅僅是模糊的幻象。
打開回憶的城門,你還會感到一種無所不在的命運,這是回憶本身的特徵。即使是回憶某個片刻,它也一定屬於一個過程,一個命運。何況,回憶往往把它們穿起串來:
這現代書櫃竟以最快的速度衰亡木紋紙起泡翹起,木板受潮變形,玻璃拉門卡住— 面目皆非,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書被雜物鞋帽取代,最後搬進廚房,裝滿鍋碗瓤盆。 (42頁)
《城門開》展示了各種大小命運家庭的、人物的、街區的、假山的、鑽天楊的、小兔的、唱片的等等,它們與北京城共同構成歷史,是北京城決定了它們的命運,還是它們決定了北京城的命運,已經分不清研究北京的歷史,這許多細小的命運都是值得北京史家特別關注的。
歷史敘述需要載體,有的理論強調物質,但物質不等同於東西物件,物件也是歷史的載體(或叫附體)。
一張帕格尼尼的唱片,附麗著典型的“文革”沙龍史。而北島父親買的《藍色的多瑙河》唱片所串連成的故事,一直延伸到我自己的生活中。這張黑色唱片在三不老一號感動了北島一家人後,被王大理帶到我們插隊的村里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 “這奧匈帝國王公貴族社交的優雅旋律,與嗆人的炊煙一起在中國北方農舍的房樑上纏繞。”(44頁)
我就是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時候熟習了這支曲子,並且試圖在手風琴上演奏完全不成功。在村里,這張唱片,以及其他唱片,還促成了幾起知青愛情故事。這更是施特勞斯所未曾想到的。
一切都是可能的。一部地理學史可稱作《所有可能的世界》(All Possible Worlds,《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杰弗裡·馬丁著,成一農、王雪梅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北京城也是座All Possible城市,裡面有帝王世紀,也有草根故事,有成人的“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也有各色少年之煩惱。是哪個範疇在催生、培育真正的北京史家?
我們這一代人,在這座城裡,做過“祖國的花朵”、“雷鋒式的好少年”、紅衛兵造反派小將、老三屆“插青”等,其後再無整體命運。但無論各人的運勢怎樣,內心都在守望這座城市。
我遇到過一位出租汽車司機,年紀不小,車裡放著蟈蟈籠,手裡轉著一對核桃。我一進車聽見叫聲,順口問“是真蟈蟈嗎”因為我見過能發叫聲的假蟈蟈。這種隨口的不信任惹惱了他,他大聲申斥“一看你就不是真正的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原是一種驕傲。後來從對話得知,他是滿族,而且姓愛新覺羅。作為真正的北京人,他感到驕傲。車中的蟈蟈籠與手中的核桃,是他堅守的園地。
像北島一樣,他也在“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認如今的北京”。但他的重建不是用文字,而是用行為。我本來想說:“您手裡轉著核桃,會影響開車。”但在他的聲勢面前,我意識到,他這樣做,乃是一種權利。懷舊是一種權利。
現在見老同學,懷舊已成戒不掉的話題。 “我們又懷舊了。”大家無奈苦笑,誰讓我們到了這份年紀。然而懷舊,又不僅僅體現歲月,還有變遷。懷舊是變遷的證據,是對命運變遷的吟誦與嘆息,是榮辱的資源所在。它是人生的存在方式,也是懷舊對象的存在方式。
前些日,與老同學趙京興同遊黃龍,我倆在山路上聊到北島,他說沒想到北島散文也寫得這麼好。
《讀書》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