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聞達張
Wenny H. Chang 張小文
風簷學會創會會長 「風簷雅敘」講座策劃主持人
美國加州建築師 Architect, CA, USA
美國奧瑞崗大學建築碩士 M. Arch, University of Oregon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 B.A. in Economics
曉聞達張於2019年6月16日創立風簷學會,以 ZOOM, Line, YouTube 當代 3C 媒體作為公益文化交流平台。超越時空限制,匯川聚流 。策劃主持約兩百餘檔「風簷雅敘」講座。「曉聞達張」 自我勉勵 —— 「曉」知識以充實;「聞」音樂以陶冶;「達」建築以淑世;「張」藝術以昇華。也正是風簷學會研習主題與「風簷雅敍」講座主題。曉聞達張將水墨精神融入抽象油畫,曾經於台北中央研究院展出並成為收藏;融合風動水流等抽象元素於書法藝術,表現虛實同構,多次於台灣、美國、日本參展;嘗試將詩作書畫精神融入作曲,遊走於書畫音律之間,作曲〈青青子衿〉以《詩經 · 國風 · 鄭風 · 子衿》為詞,樸素雋永,成為風簷會歌。
⏹️太平洋彼岸的沉思(油畫作品)
https://youtu.be/Yi0ZrLyVnaM
⏹️華人(We Chinese)雜誌專訪
https://wechineseus.com/archive/202307/#&gid=1&pid=11
https://wechineseus.com/archive/202308/#&gid=1&pid=17
⏹️曉聞達張的書寫時間(書畫音樂共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2PFG6FYN3A
「漢墨雷聲」山水迴響
2025年9月20日我們在聖地牙哥藝術重鎮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旗下攝影藝術館 MOPA@SDMA (The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 at 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 ,展演「漢墨雷聲」山水迴響藝術盛會:以當代藝術家劉昌漢老師山水畫作與當代音樂家梁雷教授原創作曲為主題,並以書法、影音、提琴演奏、舞蹈表演多元藝術共構。展演晚會由聖地牙哥中華藝術文化學會主辦,風簷學會協辦。除了晚會展演,風簷學會更邀請劉昌漢老師、梁雷教授、沈揆一教授及諸位藝術家「風簷雅敘」系列講座 ,延伸探討相關主題,並製作YouTube影音集。
( 更多資訊:請見「漢墨雷聲」專頁 https://www.windwind.org/漢墨雷聲山水迴響 )
左起:晚會司儀、製作人聖地牙哥中華藝術文化學會張瓊芳會長、製作協理聖地牙哥中華藝術文化學會陳菱理事、影音藝術編輯風簷學會王狄秀副會長、影音藝術編輯谷悦萌女士、新媒體藝術家程銘泳女士、策展人風簷學會曉聞達張會長、首席贊助金蓉蓉博士(後排)、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 San Diego Museum of Art 執行總監兼執行長 Roxana Velásquez 、作曲家梁雷教授、藝術家劉昌漢老師(後排)、舞蹈家邢文隽女士、編舞舞蹈家劉興堅老師、貴賓鮑爾美術館 Bowers Museum 首席研究員兼副館長焦天龍博士(後排)、大提琴家福睿笙先生、中提琴家陳麒元先生。
遊 —— 「漢墨雷聲」的筆墨故事
遊 —— 無所為而為、自然而然書寫的純粹心境
曉聞達張榮幸擔任「漢墨雷聲」策展人及書法藝術創作者。回顧一年多來的點點滴滴,與各位藝術家的交流與互動,真是有說不完的精彩。此外,看見自己的書法作品登上主流美術館螢幕,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其實,一開始,書法並沒有特意安排在展演出現,而是策展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發生。從展演命名,個別節目題寫,序幕山水歷史精神的精要介紹,我們逐漸發現書法在山水迴響的世界中,成為匯精集氣的藝術感提綱。我為每一個節目書寫一字書,五個字成為五個節目的代表符碼。當個別一字書逐漸在螢幕展開,成為節目先導,不由得打從心底深刻感受漢字書法的魅力 —— 中文有大美。於此記錄「漢墨雷聲」展演中的筆墨書寫,作為紀念。
漢墨雷聲
策展初期,我們構想以劉昌漢老師的山水畫作與梁雷教授的原創作曲為主題。那麼,如何決定一個深具意義的展演名稱?
在散步的時間,我想起「漢墨雷聲」!—— 正好結合了:劉昌「漢」老師的水「墨」畫景 (inkscape) 與梁「雷」教授的音樂「聲」景 (soundscape)。
山水文化承載了古往今來文人志士的理想與感懷。「漢墨」不但提點民族藝術的恢宏氣勢,也與「翰墨」諧音,「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意義深遠。
山水是文化史中重要文脈,在當代繼續迴響。「雷聲」體現了這層意義,可謂震撼人心勢不可擋,迴響無盡。不但有畫面感、更有音響與時間維度的延續力道。
這樣的四字題目不但連結作曲家與藝術家的作品,更體現山水藝術在中國文化史的承傳。可以餘音繞樑,引發思想。於是,親筆書寫「漢墨雷聲」四字,作為命題紀念。
很榮幸「漢墨雷聲」的命名與書寫都得到與會賢達的共鳴與讚許,我將原稿反白處理,成為海報上的題字。於此也記錄海報設計宗旨:
雪山不但是劉昌漢的藝術主軸,更象徵了風霜雪露中的屹立精神。山水,在悠久的歷史,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精神宇宙。無論朝代如何興衰輪替,每一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瞬間,無數理想主義者的大格局浪漫情懷,共構了中國文化史的大脈絡。此幅「雪山」構圖造型更呼應了本展「跨越」與「共構」的概念。成為本展的文宣主題意象。
黑白漸層象徵時空的延展,自歷史的沉緬到當代的創作。更呼應漢墨雷聲「跨越」與「共構」的概念。也象徵在黑色劇院中漸漸浮現一幕又一幕的影像,ㄧ首又一首的音響靈光。
五個節目五個字
風 Feng
梁雷教授因為蒙古民歌靈感,創作 Feng〈風〉。風,不只是氣體流動的物理現象,更是精神氣場的流動與召喚。正如蘇東坡名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風,體現生命氣場的流淌。遠在三千年前,中國就「采風」彙整十五國家地區歌謠,形塑獨具風土氣韻的詩歌精神。風,成為山水精神的傳衍隱喻 —— 橫跨空間軸線,亦縱貫歷史時序。山水精神如「風」橫跨空間軸線,更縱衍時間歷史軸線。
劉昌漢老師的作品〈河山夕照〉不但體現中國山水特殊的「移動式透視法」與「三遠法」,更展現宏觀視角手法。作品多重S型構圖,蘊含大器磅礴的流動感。我們構想「風」的影片,從黑白進入彩色,從微觀進入宏觀,最後歸於濃縮畫面。正如藝術作品歸於歷史中的一頁。
在書寫「風」的時候,嘗試表現這些意旨。以虛實變化、速度變化、筆與紙的接觸變化,感受「風」的意境。
大提琴家福睿笙先生演奏 Feng〈風〉
旅程 Journey
所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點出旅程的企盼、投入與回顧。表現人生三階段:首先對於人生縱觀而不清晰的描繪,再進入中年的局部專注,最後進入生命的豐滿回顧。
「旅程 Journey」節目以劉昌漢老師的雪山與梁雷教授的 Journey〈旅程〉作曲為主軸。正好,這首曲子也以三段式表達。因此,書寫「山」這個字來作為這個節目的符碼,特別有意義。在書寫時候,也嘗試用不同的質感表現山陰山陽的虛實變化。象徵人生旅程的陰晴圓缺。
梁雷教授:「〈旅程〉這首作品,是因為一位非常熱愛音樂的朋友 Joani Nelson,她去世之前,她的好朋友Gary Poon委約我寫這首作品。我們當時趕出來是為了能夠讓Joani 在她去世之前能聽到這首作品。聽到的時候,她告訴孩子,告訴Gary,這首作品讓她回想到她一生,旅行過那麼多不同的國度,和她人生中體會的各種各樣的旅行中的快樂。」
https://youtu.be/cXy35BVeOZA (Journey〈旅程〉小提琴版)
「翰墨雷聲」晚會,由陳麒元老師以中提琴現場表演〈旅程〉這首曲子。以上刊登小提琴版,供大家欣賞。每每聆聽這首三個樂章的樂曲,皆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深刻感懷 —— Life is a journey. 人生是一段旅程。
中提琴家陳麒元先生演奏 Journey〈旅程〉
月光 Moonlight
梁雷教授與愛子去晚餐。兒子依靠著窗,說:"Dada, the moon is following us." 於是,他決定譜曲 The Moon Is Following Us。他想起中國長城邊的小城,與父親散步的夜晚,那種靜謐溫馨的時刻。
劉昌漢老師的畫作〈雪山09-VI〉恰好有雙峰與月,成為美好的象徵。中國山水精神天地人的和諧共處,〈彩色梯田〉梯田表現了月光灑落人間。我們構想 Video 以色彩斑斕的明暗彩度變化表現活潑動人的月光。
書寫「月」的時候,一邊聆聽梁教授的作曲,一面想像望舒仙子的靈動美好。她與畫作及音樂互動,舞出水的蜿蜒流動線條律動之美,體現天地人的美好和諧詩意。
舞蹈家邢文隽女士
舞出線條律動之美
雪 Snowscape
雪景 Snowscape 這個節目以劉昌漢老師的新作 A Thousand Mountains in Snow〈千山雪霽〉、梁雷教授的新作 Snowscape〈雪景〉為主軸,由新媒體藝術家程銘泳女士影音表現。
那麼,如何寫一個「雪」?我琢磨了好一陣子,希望書寫:像結冰的雪,彷彿聽到結冰的聲音,又有一種長路漫漫的感覺。很榮幸得到大家的讚賞與共鳴。這個字經過反白處理,融入影音節目。螢幕上漸漸展示這個字的形成,並且逐漸融於山水世界中。
程銘泳女士闡述作品 Snowscape〈雪景〉:「透過 TouchDesigner 中的計算視覺處理與生成式 AI 技術,重新想像書法、山水繪畫與音樂之間的深層關聯。劉昌漢老師的繪畫運用紙張的纖維與肌理構築山巒形態,而曉聞達張老師的書法則將『雪』字視為符號亦是質感。這些動作與音樂表達相互呼應,建構出『雪』作為影像、聲音與意義的多層次探討。透過跨媒材的匯聚,試圖喚起一種以『質感』為核心的共享語言,並以科技創作重新詮釋傳統。」
螢幕展示「雪」字形成,並且融於山水世界
書法、山水繪畫、山巒形態的深層關聯
五季 Five Seasons
中國有金木水火土對應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梁雷教授 Five Seasons〈五季〉以琵琶協奏表現五個季節。春天雪水冰融,夏天溪流磅礴,長夏唧唧蟬鳴,秋天落葉颯颯,冬天落雪鼕鼕。新媒體藝術家程銘泳將劉昌漢老師各個時期的畫作按五個季節編撰,並以動態呈現。
以一個「季」字寫五季:在書寫時候,想像季節的流轉。以富含生機的輕盈春夏開端,中間長筆彷彿漫長炙熱的長夏;緊接著筆勢的扭轉,感受颯颯秋風;最後以飛白筆冬結。我在內心深處品味季節能量,充滿喜悅。且以筆墨祝福每一位朋友的每一個季節!
新媒體藝術展現五季動能
右起:晚會司儀、製作協理聖地牙哥中華藝術文化學會陳菱理事(後)、影音藝術編輯風簷學會王狄秀副會長、影音藝術編輯谷悦萌女士、新媒體藝術家程銘泳女士、策展人風簷學會曉聞達張會長、製作人聖地牙哥中華藝術文化學會張瓊芳會長、藝術家劉昌漢老師、作曲家梁雷教授、舞蹈家邢文隽女士、大提琴家福睿笙先生、編舞舞蹈家劉興堅老師、中提琴家陳麒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