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是一個專有名詞。《易》是一套書的名字。
《易》和「八卦」發展的前四個階段:
1。一開始,伏羲八卦只是運用圖像來代表八個方向。「卦」有「懸掛」的意思,也代表將各種現象懸掛標示豎立起來,以便於觀察。
伏羲氏生活在新舊石器交替的時代,距今大約一萬年左右,為了認路找方向,他發明了一種儀器,用太陽的影子在刻了八個方向的盤子上找方向 。 伏羲把它叫做八卦圭表。在洛水邊,伏羲得到了一隻有著白色甲殼的動物。這動物的白色甲殼是當時最好的製作八卦圭表的材料,因為白甲上的投影更清晰易辨,而且堅固耐用。於是,伏羲給白甲刻上了圭尺刻度。從此,這種動物被稱為「龜」,得以以「圭」為音。八卦圭表作為示別方向被使用了大約四千年左右,直到磁石式方向儀 (指南針) 的發明,才結束了它的用處。
馮時在〈漢字一統天下之前的“夷夏東西” 〉中說到了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距今約5300年的玉版。
玉版呈長方形,剖面略呈拱形,通體呈牙黃色,內外兩而精磨。其中三條邊磨出榫緣,且兩條矩邊各鑽有5個圓孔,一條長邊鑽有9個圓孔,在沒有榫緣的另一條長邊鑽有4個圓孔。玉版正面雕琢有復雜的圖紋,中心部位刻有兩個同心圓,圓中心琢制一方八角圖像;兩圓之間以直線均分八區,每區內各琢一枚葉脈紋矢狀標分指八方,外圓之外又琢四枚矢狀標分別指向玉版四角。玉龜由背甲和腹甲組成,均呈灰白色,通體精心磨製。龜背甲為圓弧形,背上有脊,背甲兩邊各對鑽二孔,中央鑽有四孔;腹甲略呈弧形,兩邊與背甲鑽孔相應處也鑽有二孔,中央鑽有一孔。值得注意的是,出土時雕刻玉版夾放在玉龜腹甲和背甲之間。玉版的中心,繪刻了一種八角紋樣。雖有八角但並不正指八方,而是每兩角平行指向一方,因而八角實際標示的只是東西南北四方。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上,大量存在著這種八角圖形。這種特殊八角圖形分佈地域廣泛,編年分析顯示,其延續時間至少應在二千年以上。
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玉版
這類八角紋,在今天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圖案中,隨處可見這類圖形。雖然今日的人們已不甚明了八角紋的原始含義,但是這種形式卻被忠實地繼承了下來。值得注意的是,壯族存留的八角紋樣明確顯示了八角與八卦的聯繫,彝語的「八卦」直接稱為「八角」,便可獲得這樣的認識:八角圖形至少可以與八卦建立起某種聯繫。表面看來這雖然簡單,但由八卦引申出的八方與數字的關係的內容則是豐富的。
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玉鷹,同樣有八角圖案
五千年前,人類渴望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二元對應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東的出現則意味著有西,而東、西的建立又意味著有南、北,人只有立於環形的軸心,或者說是四個方向的中央,才容易獲得和諧的感覺。這造就了一連串相互遞進的方位概念,即四方、五位、八方和九宮。四方和五位是方位的基礎,八方和九宮實際則是前兩個概念的進一步延伸。
《淮南子·天文訓》:子午、卯酉為二繩,醜寅、辰已、未申、戌亥為四鉤。東北為報德之維也,西南為背陽之維,東南為常羊之維,西北為蹄通之維。
五位是以四方為基礎而產生的平面概念,二繩交點的平面化便形成了中宮。
八方是由四條直線構成的方位坐標,兩條叫二繩,另兩條叫四維。二繩互交,構成東西南北四方,四維互交並疊合於二繩之上,構成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九宮既是在八方之中復加了一個中方,又是兩個五位圖的交互。按照傳統的理解,九宮是由九個方格組成的圖形,表面看起來與史前八角圖形區別很大,但八角圖形就是來源於兩個天地數五位圖交午而成的九宮方圖。
同時,人類開始有了一些數字的觀念:
1。一隻手五個手指可以數 一,二,三,四,五。兩隻手十個手指可以數六,七,八,九,十 。
2。 一,三,五,七,九,是天數。二,四,六,八,十 是地數。天數和地數不一樣。
也觀察了天象,希望能找到一些星宿來幫助定方向。
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所謂的河圖,洛書和太極圖。最早的太極圖是一條龍的樣子,和陰陽無關。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掘出土了65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3組蚌塑龍虎圖案。其中,45號墓的墓主人東西兩側,各布有蚌殼擺塑的一龍一虎,墓主人北側布有蚌塑三角形圖案,圖案東側橫置兩根人的脛骨。「蚌塑三角圖案和兩根人脛骨毫無疑問是北斗的圖像!」,馮時敏銳地指出:「墓主人東側蚌塑之龍即東宮蒼龍,西側蚌塑之虎即西宮白虎,脛骨為斗杓,會於龍首;蚌塑三角圖案為斗魁,枕於西方。全部構圖與真實天象完全吻合。」
西水坡45號墓仰韶文化蚌塑星象圖
圖7 彝族圖案(盤旋的龍蛇)
2。後來有人把這些圖像進化成:☰ ☷ ☵ ☲ ☳ ☴ ☶ ☱
用最簡單的符號排出八個不同的位置。後來夏朝有人加上了文字: 天 地 水 火 雷 風 山 澤
既然天數和地數不一樣。人就用兩個不同的符號來表示, 一個是一長橫;另一個是兩短橫。一開始,沒有什麼含意。只是有人想到可以用它來表示順序。
有了文字以後,人就用最熟悉的八種自然現像來表示人對自然的認知。這種演化,一直到現在成了所謂的「象數派」。
A。“☰”象徵天,“☷”象徵地,天氣清輕往上昇華,地氣濁重向下沉著,代表著兩種力量。
B。“☲”象徵火,“☵”象徵水,代表著自然界的兩種物質,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
C。“☳”象徵雷,“☴”象徵風,是自然界常見的兩種自然現象,天氣就會發生變化。
D。“☱”象徵湖泊,“☶”象徵大山,這是地面上的兩種地理形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湖泊與高山。
占: 根據徵兆以推知吉凶。
卜:古人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其裂紋以推斷事情吉凶的行為。
筮:(shì )古代用蓍草占卜吉凶的方法。
巫:( wū)古代會占的人。
甲骨卜辭在商代並不是主要的文字記錄,當時已經有用竹木簡編成的典冊,只是沒有能保存下來,所以商代人在使用書面語言方面實際上已經達到的水平,無論在文字的篇幅上,或是在記敘事實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技巧上,無疑都會高於甲骨卜辭的水平。
由於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後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後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殷墟遺址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大體弄清了殷墟的範圍和佈局。位於安陽市區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約6公里,南北約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帶是殷王居住的宮殿區,發掘出宮殿基址數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積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先後發掘出十幾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座甲骨文檔案庫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延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穫之豐,是中國考古史上罕見的。
3。商代晚期有人把它改成了不同的字:乾 坤 坎 離 震 巽 艮 兌,不知道是為什麼。要把抽象的觀念加在自然現像上。而且不知是誰,八卦相重成了六十四卦,拿來占筮。當時有很多筮書,例如《連山》,《歸藏》等,均失傳。周代的筮書,叫《周易古經》。記載當時的筮事。文王,周公,都參與修訂。
周易古經的筮辭,以內容分有四類:
A。 記事之辭,采用古代故事,以指示休咎。例如:「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大壯.六五喪羊于易.無悔.」等。
B。取象之辭,采用事物作象徵,以指示休咎。例如:「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井.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
C。說事之辭,乃指說人之行事,以指示休咎。例如:「謙. 六二.鳴謙.貞吉.」「師. 六三.師或輿尸.凶. 」。
D。 斷占之辭,乃論斷休咎之辭。例如:「泰.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
斷占之辭中有些字,非常重要,必需特別指出。
A。元亨利貞,這四個字,至關重要,此四字不明,全書不能明白。這四個字的初意:元是大。亨是享,享祀的享。利是利益。貞是貞卜的貞,卜問的意思。後來《周易大傳》把這四個字,解釋成人之四德:元以仁為本,亨以禮為宗,利以義為幹,貞以固為質。這是劃時代的改變。
B。經常用這六個字論斷休咎:
吉:是好,善,有善果的意思。
初吉:開始好。
中吉:中途好。
終吉:最後好。
咎:過錯。咎特別指是自己已經知道的過失。
無咎:無咎是趕快補過。常常和吉連用。注意:咎靠近凶,可是無咎是往吉的方向發展。
吝:(小)過錯,吝特別指是自己還不承認,可是他人已經指出的過失。靠近吉。可是是往凶的方向發展。
為吝:將成為災難。
匪吝:不是災難。匪是非的意思。
無吝:沒有災難。
何吝:不至於災難。
悔:(大)過錯,自己已經後悔。靠近凶。可是是往吉的方向發展。
有悔:有小災難。
無悔:沒有悔。
悔有悔:有是又的意思。悔了又悔。
悔亡:以前有悔,現在沒有悔了。
厲:比悔更靠近凶,可是更想改過。更往吉的方向發展。
凶:是困危,災難的意思。比吝重。
終凶:最後凶。
有凶:會有凶。
《周易大傳》對這六個字的解釋,和《周易古經》相似。
《周易古經》沒有用卦和爻這兩個字。
下面是我陸續這幾年來讀《周易古經》,各卦的小結。我猜想我的小結可能和一些朋友的想法不一樣,大概是因為我用了一個比較古怪的讀法。我的讀法是:1。經傳分開。經是經;傳是傳。經是西周的智者寫的;傳是東周的智者寫的。我的目標是了解西周文化。2。儘量從同時代的例句來解釋文字。 3。不談象數。
我的小結非常主觀,非常希望看到不同的看法,當然只看小結,意猶未盡,只有細讀原文,才能體會西周智者的苦心。
幾個例子:
【1乾】在西周《古經》裡乾只是卦名。到東周《易傳》裡才對乾做了特別的定義。龍大概是象徵有做領導者潛力的人。全卦是說這些人在畜積,進展,騰躍,顛峰,反省的過程中,無不於時俱進,最後領悟世上不一定只有一個主導力量。用一個字來說的話,乾是『時』。這個卦是西周初期智者對當時社會的觀察和認識之一。
【2坤】在西周《古經》裡坤只是卦名。到東周《易傳》裡才對坤做了特別的定義。坤不是乾的對立面,而是主導力量以外,其他一切因素的總和;平穩,謹慎,辛勤,包容,而且不偏袒任何一個主導力量。用一個字來說的話,坤是「順」。這個卦是西周初期智者對當時社會的觀察和認識之一。
【41損】損是減少,益是增加。減少什麼?增加什麼?看起來,是對現在做的事而言。好像看不出什麼大原則。
【42益】和【損】相似。損是減少,益是增加。減少什麼?增加什麼?看起來,是對現在做的事而言。好像看不出什麼大原則。
見《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西周初期智者對當時社會的觀察和認識之一:損和益是一事之兩面。例如:「損其疾」是病減少了,「使遄有喜」是身體恢復的速度增加了,不是同一回事嗎?就要看你心裡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我⼀直有⼀個想法:這種兩極的卦(例如【損】和【益】)⼀個是在90度,⼀個是在270度。而不是⼀個在0度,⼀個在180度。這是《易經》⼀個非常特別,而且重要的地方。
【11泰】泰是卦名。大概有安定的意思。幾個爻都描繪了求安定的做法:
1。給人東西,要給人真正想要的東西。2。不棄朋友。3。凡事看開點。4。平日要想著點可能發生的壞事。5。以和為貴。6。不冒然出兵,不要找借口打別人。
多說幾句: 也許要用點數學了,順境不是在最⼤值 maximum value 的地⽅,而是在變化率 derivative 最⼤的的地⽅;逆境相反。變化率 derivative 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他們的絕對值 value 有可能是⼀樣的。這個觀念在泰卦,否卦表露無遺。古⼈沒有符號,可是有數學。古⼈看到正變化率和負變化率的絕對值是⼀樣的,卻無法表示正和負 。
【12否】否是閉塞的意思。在這裡只是卦名。這個卦是西周初期智者對當時社會的觀察和認識之一:和泰卦相反,前三個爻講述由衰轉向盛的情形,後三個爻講述由盛轉向衰的情形,由衰轉向盛時,要改正過失,要面對窘境,要保持樂觀;由盛轉向衰時,要感謝老天,要如履薄冰,要相信未來。而且, 逆境是指⼤環境,當然會影響個⼈,但是困境特別是指個⼈的情況。
再說,泰卦和順境有關,常常和否卦⼀起談。易經非常強調循環,所以否卦的下三爻,已經開始逐漸談到由逆轉順。否卦的上三爻,多談否卦和泰卦的反差:泰,小往大來,否,大往小來。順境時,往往事半功倍,逆境時,往往事倍功半。
4。到了東周,卜筮更加普遍。《左傳》 《國語》裡都有記載。戰國時代,不同的人寫了七本書,史稱《十翼》,無論在象數上,在義理上,都對《周易古經》做了全新的解釋。對後來的中華文化,影響至深至大。(卜 :古人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其裂紋以推斷事情吉凶的行為。筮 :古代用蓍草占卜吉凶的方法。)
《十翼》,意思是十本幫助了解《周易古經》的書,他們是《象傳》上下兩篇,《彖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說卦傳》一篇,《序卦傳》一篇,《雜卦傳》一篇,《文言傳》一篇。這十本書非同小可,影嚮了中國文化幾千年。其中《繫辭傳》,尤其重要,需要好好讀。
《繫辭傳》首先解釋了為什麼人應該讀《周易》?該怎麼讀《周易》?而且《十翼》又對《周易》做了許多新的解釋。
(一)這裡開始陳述《周易》的好處
(上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準」是準則。 「彌」是包羅。「綸」是將混亂的蠶絲變整齊。「彌綸」這兩個字,「彌」就是宏觀、「綸」就是微觀、所以能將天地之內有關的事物和規律精詳細微地表達出來。
看了《周易》以後,人就能: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1。看到天和地的變化,而知道幽(不可見的規律)明(可見的規律)。
2。看到(事情的)開始和結束,而知道生死的道理。
3。看到人精氣遊魂的變化,而知道鬼(是變)神(是物)的來歷。
知道了這些道理以後,人做事就能: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1。不違天地之理,因為《周易》和天地之理相似(原則相同)。
2。不過(過失,尤其是過分),因為就能把所學實踐於整個人間。
3。不懮(愁苦),因為可以旁行(從權行事),不流(緊守原則),樂天(順著自然規律),知命(知道人的行為規律)。
4。能愛(萬物),因為可以安土(隨遇而安),敦乎仁(效法大地愛護萬物的德性)。
5。順從天地之內的變化,而不過分。
6。促進萬物自己的變化,而不遺漏。
7。貫通晝夜之道,而知(不強求)
最後總結到《易》的妙處。
所以,神(最高的智慧)無方(既定的方法),《易》無體(具體的內容)。
(二)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和天地之道相合,就一定好嗎?
這就是《繫辭傳》裡最精彩的宇宙觀和道德觀了。
(上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1. 我們觀察到天地是有區別的:天高地低;天遠地近;天動地靜。 (尊:高。 卑: 地勢低下。與“高”相對。)
2. 為什麼高的東西,天,用乾表示?為什麼近的東西,地,用坤表示? (除了《易》以外,找不到出處? 《老子》沒有用這兩個字。我猜想是《易》新創。)
3. 遠的東西看起來貴,近的東西看起來賤;動的東西看起來剛,靜的東西看起來柔。
4. 這是天地的區別。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5. 既然天地是有區別的,人物之間,也可能是有區別的。所以: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有了類聚和群分以後,人物之間發生的事情,就更有可能都有吉有凶了。
6. 而且天上的東西,大都無形,可也叫著象(現象),地上的東西,大都有形,可也叫著物。而且這些東西也都時時在變化。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7. 從此,乾道這個名詞表示它的行為和天的行為一樣。它,成男,知大始(解釋了宇宙的開始),易知(容易了解);坤道這個名詞表示它的行為和地的行為一樣。它,成女,作成物(實踐了萬物的形成),簡能(做法簡單)。
8. 既然容易,人也能了解;也喜歡了解,喜歡了,就能持久。既然簡單,人也能學習,也覺得學了是有用,常用了,就能有功。
9. 如此,我們(賢人)就能有乾道的德(內涵:例如:《周禮·地官》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作風,例如:《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和坤道的業(事業。例如:《易·坤卦》暢於四支,發於事業。)
10. 看來,易簡,是天下之理(萬物運行變化的原則)如果能照著易簡做,那我們的作為就中於乾道和坤道了。
11。這一段,充分發揮了二元論(不是A就是B,沒有其他選擇)的推理方式。(二元論,繼續談下去,也可以是 superpositiion of two distinct states,再繼續談下去,可以是 superpositiion of many distinct states,重點始終是 distinct states,而不是 continuous spectrum。--小註)
(三)怎麼把天地之道用到人間呢?
(上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懮,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1. 人類開始看他們的環境的時候,心裡就開始用兩個字作為一個詞來描述他們的感覺,有如:冷熱,饑飽,哭笑,好壞。也可能想到這兩個字中間的變化,有如:不冷不熱,半饑半飽,又哭又笑,有好有壞。這種用現在高深數學裡的(liner combination of two basic states)想法,原來從古到今早就有了。不同的是,西周一般人是不自覺的去用的。但是智者(如:文王,周公和他們旁邊的智者)已經知道其中的道理了。他們用二進位的方法去排列卦序,而且有了『吉凶,悔吝』這些成對的觀念。
2。《繫辭》開始把這種觀念,用到比較抽象的地方:天地, 尊卑, 貴賤, 動靜, 剛柔, 日月, 乾坤。 這些名詞,大多沒有嚴格的定義。最後出現陰陽兩個字。而且強調兩個觀念合起來叫道。
3。這些觀念:天地,乾坤,陰陽,深植於我們的心中幾千年。
(上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4。乾可以大生,坤可以廣生,再加上天地,四時,日月就到了至德。
(四)那我們該怎麼讀《周易》?
(上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懮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1. 人物之間發生的事情,總會有失有得。這種有失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兇。這種有得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吉。有失的時候,我們覺得懮(愁苦的樣子)。這種懮的現象,我們把它叫悔(悔是後悔,自己覺得自己做錯事了)。有得的時候,我們覺得虞(虞通娛。《廣雅》虞,安也。)這種虞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吝(吝是非分貪求,吝往往是自己覺得很好,沒有錯,可是是別人覺得自己錯了)2. 君子能做的事:從易的排列順序,看到現象的變化。從爻的文字意義,看到占卜的用處。總能吉無不利。
(上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1. 彖是卦詞,是說現象;爻詞是說變化;“吉”的意思是有得; 兇的意思是有失;,“悔”“吝”分別是指小問題; 無咎是說善補過。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懮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2. 從爻的位置,可以看出排列貴賤的意義;從卦,可以看出對小大一齊重視;從爻辭,可以看出吉凶的不同;從介(小地方)可以體會到悔吝,從悔,可以看到無咎,震是變動的意思。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3。除了看卦辭以外,還要看爻辭。
4。四道並行:學習卦辭爻辭來贈加語言的能力,理解吉凶的變動來分析事物的變化,仿效卦象圖形來制做器皿,精通卜筮的方法來加強預測的本事。
(上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5。五個階段:立象,設卦,繫辭,變通,鼓舞。
是要叫人:看懂大意;看出真偽,看懂原委,知道利害,崇拜信仰。
(上第十二章)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五)孔子對《周易》的看法:
(上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孔子引了六個從不同的卦裡拿出來的爻,方在一起。好像是組成了一個新卦。
(上第八章)
1。(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2。(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3。(大过。初六)「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4。(谦卦。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5。(乾卦。上九)「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6。(节卦。初九)「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7。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上第十二章)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下第五章)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下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孔子的中心思想了:
謹慎言行,同心,慎術,不越位,禮恭,慎密,
一句話,小心,再小心。
(六)開始講到「數」,重點是變,可以知神之所為。神是最高的智慧。
(上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衍,推衍也。
這裡的象是動詞,假借爲“像”。類似;好像。
揲,(shé ㄕㄜˊ)積累也。
古代數蓍草以占卜吉凶。
積累。
奇,零餘也。
扐 (lè ㄌㄜˋ)
古代數蓍草占卜,將零數夾在手指中間稱“扐”。
手指之間:“歸奇於~以像閏。”
餘數。
閏 (rùn ㄖㄨㄣˋ)餘數閏,餘分之月,五歲再閏。——《說文》
挂,畫也。,掛《說文》。段玉裁注:《易·繫辭傳》:「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古本多作畫者,此等皆有分別畫出之意。 陸德明:「掛,別也。後人乃云懸掛,俗制掛字耳。」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七)開始講到「蓍」,重點是齊戒,可以神明其德。
(上第十一章)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蓍 shī ,蓍草。古代常以其莖用作占卜。「蓍之德圓而神」,蓍草的莖是圓形的,這裡是說圓的東西可以不斷滾動,不斷變化,所以蓍草的提示是非常圓通神奇的。「卦之德方以知」,卦的性質在《周易》裡是方正而明智的。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闔戸,指氣機收斂言。闢戸,指氣機發生言。見,謂萌芽初生。形,謂體質已成。制用,謂制為揲蓍之法,用之以卜吉凶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大極,謂至極無上,以主宰萬化之理言。兩儀,謂奇偶。四象,謂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八卦,謂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亹亹(wěiwěi ) ,連續而不倦怠。《詩經.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蓍草與大龜,均為古人卜筮時所用,故用以指占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八)一段歷史:
(下第二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九)《易》的主要內容
(下第七章)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下第八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下第九章)《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下第十章)《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下第十一章)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十)小結
(下第十二章)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侯之」二字衍文。亹亹,是不倦於趨避之意。)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周易古經》, 尤其是《繫辭傳》已遠遠超出了《周易古經》的範圍。它一開始,就標明了作者的宇宙觀和道德觀,而且把它們緊密的連繫在一起。要人不只是“讀”《周易古經》,而且是四道並行,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學習卦辭爻辭來贈加語言的能力,理解吉凶的變動來分析事物的變化,仿效卦象圖形來制做器皿,精通卜筮的方法來加強預測的本事。)經過這五個階段,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立象,設卦,繫辭,變通,鼓舞。叫人:看懂大意;看出真偽,看懂原委,知道利害,崇拜信仰)。這麼做了以後,人就能:
1。不過(過失,尤其是過分),因為是要把所學實踐於整個人間。
2。不懮(愁苦),因為可以旁行(從權行事),不流(緊守原則),樂天(順著自然規律),知命(知道人的行為規律)。
3。能愛(萬物),因為可以安土(隨遇而安),敦乎仁(效法大地愛護萬物的德性)。
最後一段,我的理解是:眾人應該是可以由卜筮以知吉凶,但是往往有人看不到實相,而自欺欺人,例如:
如叛正理者,其心多愧而辭慚恧;
如疑正理者,其心多惑而辭枝離。
有德之吉人,言不妄發而辭寡;
無德之躁人,言不由衷而辭多。
謗善為惡者,其辭浮游而不實;
失所執守者,其辭屈抑而不伸。
辭是眾人對卜筮到判詞的理解。
放在一起說
這四個前期階段:
1。一開始,伏羲八卦只是運用圖像來代表八個方向。「卦」有「懸掛」的意思,也代表將各種現象懸掛標示豎立起來,以便於觀察。
2。後來有人把這些圖像進化成:☰ ☷ ☵ ☲ ☳ ☴ ☶ ☱
用最簡單的符號排出八個不同的位置。後來夏朝有人加上了文字: 天 地 水 火 雷 風 山 澤
3。商代晚期有人把它改成了不同的字:乾 坤 坎 離 震 巽 艮 兌,不知道是為什麼。要把抽象的觀念加在自然現像上。而且不知是誰,八卦相重成了六十四卦,拿來占筮。當時有很多筮書,例如《連山》,《歸藏》等,均失傳。周代的筮書,叫《周易古經》。記載當時的筮事。文王,周公,都參與修訂。
4。到了東周,卜筮更加普遍。《左傳》 《國語》裡都有記載。戰國時代,不同的人寫了七本書,史稱《十翼》,無論在象數上,在義理上,都對《周易古經》做了全新的解釋。對後來的中華文化,影響至深至大。
看似簡單,其間經過了幾千年,在當時都是劃時代的變化,完全是創新。在這四個前期階段以後,後期的變化更多。但是說句托大的話,都是細節末枝,不足細論。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中解釋說,「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有三層意思:……第二,「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說得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