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謝勳
於「風簷雅敘」演講
謝勳 H. Philip Hsieh
多才多藝的科學家詩人
台大化工畢業,1969年赴美進修,獲博士學位。自2004年以來,旅行,寫詩,創作。詩作多次刊載於《秋水詩刊》、《世界日報》、《笠詩刊》、《文訊》、《葡萄園詩刊》、《創世紀》及 《野薑花詩刊》。著有詩集《無常的美學》《當書法邂逅現代詩》。
寫詩題材不拘,充滿生動意象。用書法將中文詩作創意書寫,並且翻譯成英文詩。將詩,書,畫,融為一體。成就創意雋永的個人風格。自2004年以來,曾經負責講義雜誌的「國家地理新鮮聞」專欄,並受邀為《秋水詩刊》撰寫「海外詩壇」專欄六年。訪問美國當代重要詩人及介紹美國詩壇多樣風貌。著有《速寫當代美國詩壇》,訪問14位美國當代詩人,包括諾貝爾化學獎詩人 Roald Hoffman,以及數位美國詩壇高度榮譽的桂冠詩人。
🔸風簷雅敘🔸
詩寫日常 ——《撐起一夜清醒的夢》 https://youtu.be/1QnqnaiaV_w
「深處的迴響」我收藏的現代英文詩 https://youtu.be/sy4hFWxSvpU
速寫當代美國詩壇 https://youtu.be/WST6A8Npw6Y
當書法邂逅現代詩 https://youtu.be/XPm8GUZfEaw
「旅途中」
二零零四年我和太太參加了朱琦博士的絲路文化之旅,在途中,他點燃了我寫詩的熱情。旅行中的景物和朱老師描繪的歷史人文,總會激起我內心一種渾然忘我的情懷。「旅途中」是我開始寫詩的時候,發表在「秋水詩刊」的初作之一。我試著捕捉那次旅遊給我的整體感覺:
再短的旅途 / 也是刻意的 / 自我放逐 // 走避家的佑護 / 永續尋找一方 / 流動的 / 心靈故鄉 // 我心中有個徐霞客 / 餐飲山水的永恆 / 流連於萬物是我 / 我是萬物的渾然 // 我心中有個李太白 / 詠嘆青史的滄桑 / 忘返於古人是我 / 我是古人的蒼茫// 讓車窗外 / 撲面浮游而來的 / 萬象風景的躍動/ 輕輕地叩門 / 叩謬斯的門 / / 讓一甲子間 / 層層疊疊發酵的 / 朝露暮鼓的心動 / 脈脈地散發 / 散發出生命的茶香
那也是我有生以來首次強烈感到有話要說,有感覺要分享。我也發覺,在那一次以及日後的旅途中,我的觸角似乎特別敏銳。正在百思不解的時候,我正好在閱讀兩位當代美國女作家Joyce Carol Oates和Natalie Goldberg的著作。很巧的是,她們兩位都相信,當我們週遭景物的影像跳動時(例如跑步或者旅行的時候),我們的創意往往比平常豐沛。這更增加了我喜歡旅遊的興致,期待旅途中巧思的收穫。
二十年來,我不斷地嘗試書法和現代詩的結合。在「詩書交融」這樣的系列裡,我避免以圖畫或者太具象的描繪作背景,而搶去書法應有的風采。
這幅「旅途中」的書法作品可以說是這一系列中最具象的了。雖是如此,我仍然採用極簡的構圖和暗示性的筆觸,讓詩意更濃。因為這是相當長的橫幅,閑章用得比平常多些。
「致拿破崙 — 憑弔滑鐵盧古戰場」
今年春天盧比荷之旅的一個重要歷史景點是比利時的滑鐵盧。拿破崙的雄志,在那看似一個安靜的小村莊受到重挫而被放逐,鬱鬱而終。拾階登上小山丘俯瞰周圍地勢,加上講解員的解說以及參考一本詳細紀錄那一場戰役的小書,對於滑鐵盧之役更了解更有感覺。旅程結束後寫下的「致拿破崙 — 憑弔滑鐵盧古戰場」一詩,剛發表在創世紀詩刊第224期,第118頁(2025年9月秋季號):
致拿破崙
— 憑弔滑鐵盧古戰場
走在歷史面前
懷著些許的敬慎
我沒想到滑鐵盧
是如此的田園
難以想像1815年
那四個仲夏日子
這安靜的小村莊
因你龐大的慾望
頓時旗鼓震耳
與你對峙的
是整個歐洲
不顧前一夜天空的哭泣
鼻孔朝向藍天
對著那四公里長的佈陣
你哼了一聲
說這場戰役
會像早餐那樣的簡捷
敵不過兩方向堅韌的夾擊
敵不過威靈頓將軍的心機
你踩著遍野的屍體敗退
被捕,從此喪志
於聖赫勒拿島
細數你來時路的光耀
你不經意
把小小的名詞
滑鐵盧
改運為人人
閃避的動詞
一直到今天
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