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簷雅敍 ZOOM 會
音樂史系列講座
「游於樂」—古典時期
[第一講]
美西 | 3/1/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3/2/2024 週六 [晨] 10:30 - 12:00
[第二講]
美西 | 3/8/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3/9/2024 週六 [晨] 10:30 - 12: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賴婷如博士游於樂系列講座「古典時期」。「交響樂之父」亦是「弦樂四重奏之父」的海頓,開展新的音樂形式。「音樂神童」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曲引領我們進入純粹和諧的喜悅,「樂聖」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傳遞萬物萬象的共存共榮。這些皆是古典時期的不朽樂章。
有別於廣義的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古典時期」(Classic Period)大約始於1750年左右,以巴哈過世時間為起點,至大約1820年間,以歐洲為中心,「當交響樂,協奏曲和奏鳴曲的形式被標準化的時期」。
講座梗概探討滋養古典樂派的社會背景,思想,文學,以及藝術代表。並且從旋律,和聲,節拍,調性深入理解古典時期的風格元素。
從巴洛克時期的巴哈家族一脈相承至奏鳴曲式的確立,以三位維也納大師海頓,莫扎特及貝多芬為主軸,解析奏鳴曲及奏鳴曲式的發展。認識典型奏鳴曲的四個樂章,包括奏鳴曲式,變奏曲,小步舞曲及三重奏和迴旋曲。
除了欣賞海頓弦樂四重奏,早期交響樂,及其鋼琴作品外,也介紹巴里頓三重奏。並且深入探索莫扎特的協奏曲及其改良的歌劇,聆聽貝多芬以堅韌的生命力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樂。[第一講]古典時期的開端及背景 —概述古典音樂的風格元素和海頓的創作。[第二講]細說奏鳴曲及奏鳴曲式。介紹莫扎特的協奏曲及其歌劇中的創意。
賴婷如博士主講
輔仁大學音樂學士 (Bachelor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Redlands 音樂碩士 (Master of Music)
UCLA 音樂博士 Ph.D. in Music Composition
賴婷如博士研究音樂創作及人類音樂學。現居美國加州,教授鋼琴課程,音樂理論及音樂欣賞。除了鋼琴,也演奏大提琴,以及國樂的嗩吶與笙。作曲範疇包括鋼琴獨奏,小提琴獨奏,大提琴獨奏,巴松管獨奏,黑管四重奏,長笛六重奏,中提琴長笛和豎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男高音與大提琴雙重奏,男高音與混聲合唱曲,四手鋼琴與三位敲擊樂曲,嗩呐與琵琶雙重奏,笙與小型室内樂,女高音獨唱曲等等。
自2011年,在加州音樂教師協會,擔任哈崗分會副主席及財務秘書。自2019年起,擔任哈崗分會主席至今。自2020年至2022年,於 「風簷學會」「風簷音樂會」導聆蕭邦21首夜曲。以鋼琴彈奏及文字語音細品每一個音節,每一個樂句,並且穿插蕭邦的生平與作曲描述。 於「風簷雅敍」主講「游於樂」系列講座 — 自希臘到當代。
演講主題包括古典音樂欣賞,當代音樂欣賞,即興作曲與音樂創作。音樂創作曾在台灣和美國演出。除了教學和作曲之外,賴博士在音樂檢定考試擔任評審,包括加州音樂教師協會 (Music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的 certificate of merit 資格檢定評審。
風簷雅敍 ZOOM 會
《藝術家》雜誌的故事
何政廣社長主講
藝術家出版社社長
《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設計》發行人
我謹記當初創刊的信念,人生因藝術而豐富,藝術因人生而發光,藝術也許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們深信它總能在特殊的時刻與每個人心靈相遇,並且帶領我們去感受生命之美。
——《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 於2015年第39屆金鼎獎獲獎感言
何政廣先生於1975年創立藝術家雜誌社。將近半世紀以來,始終秉持忠實公正與客觀的原則,提供中文讀者海內外藝壇訊息,藝術評論,藝術主題介紹,為廣大讀者打開藝術視野,不但是藝壇的重要平台,也是普羅大眾深入淺出的美育滋養。不但影響台灣藝術發展極其深遠,更已經成為全球重要中文藝術平台卓越標幟。時尚傳媒集團《時尚芭莎》(BAZAAR)2012年1月號特別選出《藝術家》雜誌為全球十大頂級藝術雜誌之一。《藝術家》雜誌不僅是世界藝術深入台灣的渠道,更敦使台灣藝術走向國際。
美西 | 3/15/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3/16/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感謝藝術家雜誌社提供珍貴圖檔。以上彙集藝術家雜誌封面。左上第一張是1975年6月1日創刊號,向右序列自1976年起每年首月的49張封面。從這50張圖檔,可以一窺藝術發展歷程。
以下引述維基百科 ----
藝術家雜誌社創社社長何政廣憑著想做一本純粹美術雜誌的意念,在劉其偉、席德進等「10人小組」協助下創辦藝術家雜誌社。1975年6月1日,《藝術家》創刊號問世,總頁數144頁,是歷來最薄的一本,彩色印刷頁數僅16頁,定價新臺幣30元;創刊號封面是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的幾何色塊作品搭配何耀宗設計的識別商標英文字母「a」,標準字是書法家莊嚴題寫;創刊號與當時臺灣教科書相仿的菊八開本設計,目的是「要讓學生方便收在書包裡」。隨著藝術產業興起,《藝術家》愈來愈增厚,常被戲稱是磚頭:1990年代臺灣藝術市場最蓬勃時期,《藝術家》曾厚達600多頁、近1公斤重,一半是廣告,「雜誌厚薄也能當成經濟指標」;2007年10月,《藝術家》首度改版,不但「長高」,內容全部彩色印刷,當然也更有「分量」。
《藝術家》為了讓讀者在每月1日看到雜誌,前一個月22日準時出刊,一一包裝寄送到訂戶與書店架上,數十年如一日;唯一一次的延遲出刊是1999年921大地震,印刷與裝訂廠停工,但也只延誤一天,變成9月23日出刊。
(文字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8%97%9D%E8%A1%93%E5%AE%B6_(%E9%9B%9C%E8%AA%8C)
何政廣創辦藝術家雜誌成就卓越
何政廣為藝術家雜誌社發行人,在台灣美術欠缺本土與國際對話的時代,在荒蕪的藝術環境中,披荊斬棘、播種、灌溉、深耕與創新,台灣美術出版業茁壯成海峽兩岸、兩岸四地及全球華人世界的重要領域,創造出台灣出版界少有的奇蹟。
將近半世紀以來,不斷追求創新,藝術家出版社在何政廣領導下,建立起台灣出版界的卓著品牌。今日,藝術家出版社已經成為國內、華人世界中歷史最悠久領域最廣泛的綜合性出版社。藝術家雜誌每月一刊,系列叢書眾多,專著領域廣泛,深受國內以及華人世界所推崇。
何政廣在台灣出版文化界的貢獻卓著,2015年榮獲文化部出版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21年獲文化部文協獎章。越茲具體羅列下數項:
一、台灣與西方美術橋的建構
何政廣草創藝術家雜誌社於1975年6月,當時國內藝術刊物幾乎處於荒蕪階段,國內經濟逐漸上軌道,美術發展尚待突破。特別是,美術發展必須進行文化對話且極需當代性的啟迪,何政廣排除萬難創立藝術家出版社,透過藝術家出版社的報導,台灣美術獲得內部紮根,對外引進嶄新訊息的管道。草創之初,何政廣以其美術教育的專業領域,獲得美國國務院邀請,於1977年5月起至美國訪問六個月,考察美國、歐洲的美術展與出版狀況。在國際訊息不甚流通的時期,何政廣考察各地美術館的展覽活動,參訪各國的重大出版社,拜訪留學各地的華人藝術家,開闊往後經營發展的國際性視野。
在他的規劃下,一本美術刊物承載許多龐大的國際與國內、華人世界的美術訊息,很快地為華人世界的代表性美術刊物。這股力量促使藝術家出版社為台灣引進國際美術脈動、視野的最迅速與深入報導的一扇窗戶。將近半世紀以來,何政廣不斷追求創新與卓越,何政廣等於藝術家雜誌的代名詞。
二、台灣美術的紮根貢獻與推手
何政廣積極投入美術鄉土化運動,舉凡當時著名藝術家都與何政廣互動密切,或者因為藝術家雜或出版社的報導與引介,逐步登上畫壇。藝術家雜誌社於1975 年創刊年,即獲得行政院藝術家優良雜誌金鼎獎。
何政廣除了擔任省立臺灣美術館(今日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規劃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文建會美術詢委員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評審委員等要職,長期關注台灣美術發展。不只如此,他作為出版界一份子,以其熱忱關注到當時甚少人關注的前輩畫家身上,為免人物去世而無從採訪、作品與資料的亡佚,何政廣積極擘劃「臺灣美術全集」系列,成為首部為台灣本土藝術家立傳的大型叢書系列,撰稿嚴謹、內容豐富、資料珍貴,獲得行政院金鼎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圖書獎。此一部叢書從1992年出版至今已經發行40卷,為今日奠基台灣美術發展的堂堂巨著。
三、兒童教育出版事業的播種與深耕
何政廣長期深耕台灣兒童教育。自從1982起出任臺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總編輯,同時也於1986年出任《兒童的雜誌》雜誌社總編輯,對於台灣兒童教育貢獻卓越。
(文字資料來源 藝術家雜誌社)
風簷雅敍 ZOOM 會
「梁又銘先生的藝術世界」 — 愛國獎券的故事
美西 | 3/22/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3/23/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自1950年到1987年間台灣的愛國獎券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這1171期獎券不但助益政府籌措資金,臺灣許多殘障、失業、老弱等社會弱勢群體依靠販賣愛國獎券為生,也成為社會救助的積極途徑。
愛國獎券上有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繪畫出自於藝術家梁又銘先生的精心製作。先生有感於愛國獎券發行量巨大,可以成為美術教育的重要管道,而開始這項繪製工程。設計插圖與撰寫文字皆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隨著每一張獎券,傳佈歷史文化精神文化。
梁又銘先生是中國繪畫史著名的梁氏三傑之一。他的多方面學養與成就不但體現於抗戰時期畫作成為歷史見證,還有實事求是的航空勞作教材為航空教育前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先生還有親民的漫畫作品,將其幽默風趣的性格融入對於大我的摯愛關懷。而愛國講券的繪製與故事編輯更是將渾厚學養的無私奉獻。
梁政均老師主講
美國中華藝術學會顧問
加州美術會會員、
台灣中華畫院顧問
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梁政均老師,字正勻,號十二,天尺,又號愛蓮軒少主。祖籍廣東,生於上海,長於台灣,目前定居美國加州。梁老師生長於藝術世家,幼承家學,耳濡目染。父親梁又銘教授,伯父梁鼎銘先生與叔叔梁中銘先生,是藝術界著名的梁氏三傑。梁老師承蒙庭訓,學習素描,水彩,粉彩,國畫,書法等等各種基礎媒材。在筆墨,線條,色彩,造型各方面,建立了紮實基礎。其後師從邵幼軒老師學習花鳥,並跟隨湯成沅先生學習金石篆刻。並隨蕭一葦老師習國學藝術理論。此外,梁政均老師曾經從事室內設計,更掌握了空間透視關係,與所學各種美術技法融會貫通,勤學敏思,作品豐富。舉凡時下社會現狀,風俗民情,自然風光,花卉動物等,所見所聞皆可入畫。梁政均老師又擅長書法,篆刻,時常書畫印相互結合。梁政均老師注重社會使命,三十餘年來致力於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教育與推廣,經常受邀至主流社會 、學校 、博物館講解中國畫之欣賞與奧妙。為文化交流與傳承,努力不懈。
作品曾在台灣、北京、廣州、上海、日本、菲律賓、美國各地展出,曾獲加州美術會金獎展獎、日本水墨畫會獎、日本書人會獎。曾任洛杉磯華人藝術家雅集會會長,歷任洛杉磯重要美術比賽評審,現任美國中華藝術學會顧問、加州美術會會員、台灣中華畫院顧問、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風簷雅敍 ZOOM 會
◇ 蔡梅曦教授講座 ◇
蔡梅曦教授 (Meishi Tsai, M.A., M.Phil., Ph.D. )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英國牛津大學神學研究
德國海德堡大學研究所研究 英國倫敦大學神學及宗教研究所神學碩士
Meishi Tsai, M.A., M.Phil., Ph.D.
Professor Emeritus, Providence University
蔡梅曦教授學貫中西。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留學柏克萊加州大學,獲比較文學博士。之後,深入研究神學,曾經留學最高學府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於中西文學,比較文學,基督教神學,皆有深厚學養造詣。著作不但思維縝密,結構紮實,並且於多重向度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兼具優雅的文學底蘊與厚實的學術風格。「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蔡教授不但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時而即興感懷,賦詩抒情,風采非凡。
◇ 學歷 ◇
1964 畢業於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1965-1966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英國文學研究所文學碩士
1968-1973 美國柏克來加州大學中英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1983-1984 英國牛津大學神學研究文憑
1985-1989 德國海德堡大學研究所研究
1990-1992 英國倫敦大學神學及宗教研究所神學碩士
◇ 教學經驗 ◇
加州波末那大學 (Pomona College and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中國語文及現代歐美語文學系教授 、台中靜宜大學 (Providence University) 英文系所專任教授、東海大學 (Tunghai University) 外文系講座教授、宗研所兼任教授。英、德、東南亞、美國等處教牧工作,並於台灣、美國、星馬、印尼、紐澳等地神學院、神學訓練班授課。
風簷雅敍 ZOOM 會
舊約微型小說《約拿書》:敘述技巧與象徵層面
蔡梅曦教授主講
The Book of Jonah as Miniature Fiction: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Symbolic Dimensions
美西 | 3/29/2024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3/30/2024 週六 [晨] 09:30 - 11:00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21世紀盛行「微小說」新興文體。然而,在舊約聖經已經有了精彩的微型小說《約拿書》。
一如西洋學界長期以來將聖經作為文學批評的研究對象,本講座主題的舊約小先知書《約拿書》,總計有48節或1082個字的文本篇幅,充分表現故事情節的敘述技巧,起承轉合的結構,修辭與寓意象徵的文學特徵,而且展現古代中東世界歷史背景,以及以色列智慧傳統的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