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漢老師接受有「美南哈佛」之稱的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休士頓亞裔美國人檔案館」(HAAA) 策展顧問 Ann Shi 女士的口述歷史專訪。
劉吉訶德
藝術家、作家、藝術策展人劉昌漢
多次在美國、加拿大、歐洲、中國和台灣畫展,作品榮獲重要美術館典藏。曾經為台灣文化部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展推介臺灣藝術走向國際。藝術創作獲頒2011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挑戰美國獎」(NEA Challenge America Grand Awards) 。
以筆名劉吉訶德長期在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德周刊》撰寫藝術專欄,以本名劉昌漢在臺灣《藝術家》雜誌執筆。著作包括《百年華人美術圖象》、《藝術如此多嬌》、《北美水墨畫觀覽》、《遊美加—發現美術館》、《北美風景繪畫》等等。不斷在各藝術主題兼收並覧,廣義博考,並且深入淺出,著書講述。
代表作品:〈玉山雲〉、〈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通景〉、〈巍峨〉、〈浩瀚無垠〉、〈雪山河源〉、〈雪山〉系列、〈水之舞〉系列等等。
藝林外史 — 藝術水噹噹
地球上的物體一般以氣態、液態、固態擇一存在,水卻能以蒸氣、水與冰的不同形式劈腿棲息,十分另類。水和生命關係密切,人體中水占70%;嬰兒出生前在母親肚腹浸泡於水;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先看星球有無水源。水侵蝕土壤,沖淤河道,搬運泥沙,營造平原,調節氣候,滋養萬物,不僅提供生物生存所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依附。西方的四元素說、印度佛教的四大、中國的五行裡都包括著水。不論東、西方,人類文化大多誕生水邊,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均由此而來。希臘文化崇拜掌水的海神波塞頓(Poseidon),歐洲傳說的水神溫蒂妮(Undine)(圖一)是海神的侍從;東方祭祀之水神如玄天上帝、龍王、河伯、媽祖、李冰、湘君等等,湖海江河各有職司。
[圖一] 歐洲水神溫蒂妮。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將水視作最高道德準則。水有許多象徵,中國古籍以水喻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東方人講風水,認為水帶來財富和好運。東方藝術的山水畫長久敘述著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水木清華,婉兮清揚」,水之景緻是描繪的重要支柱。華人成語或關於水的用語很多,敘景的如明山秀水、桃花流水、弱水三千;寫心的如心如止水、飲水思源;虛幻的像鏡花水月、水中撈月;借勢的有水到渠成、水漲船高、順水人情、順水推舟、順水放船;負面的則若拖泥帶水、混水摸魚、水性楊花、紅顏禍水、一肚子壞水;其他還有難以歸類的水落石出、水乳交融、望穿秋水、如魚得水、水清無魚、柔情似水、杯水車薪……,認真搜尋,可以找出更多為本篇文章「灌水」,劉吉訶德走筆至此,不禁心頭暗笑,寫水題目真是賺到了。
藝術家拿水創作的所在多有,即以近的來說,中國當代作曲家譚盾寫有一首「永恆的水」協奏曲,為此做了各種存水的裝置,演奏者在台上玩水,讓水發出各種不同聲音,再由管弦樂團伴奏合為曲調。劉吉訶德自己也在康乃爾大學強森美術館舉行過一個「水之舞」畫展,以水墨、錄影和裝置表現東方文化裡的水的感情。另外,劉某人見識過前衛綜合藝術為想激發觀眾共鳴,結果引用馬桶沖水聲進入作品,真的被藝術家無厘頭妙想笑翻了。
歐洲城市不少噴泉以海神波塞頓為造像,羅馬著名的〈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 (圖二) 中間站立男子即是波海王造像。此噴泉以許願聞名,各國銅板來者不拒,準不準劉某人沒有試過,倒是幫羅馬市政府賺進大把外快,不是假的。
[圖二] 羅馬著名的〈特雷維噴泉〉,中間男子是海神波塞頓,以許願聞名,各國銅板來者不拒。
人類喝水,奈何肚皮容量有限,也得排水才能再接再厲。1917年法國藝術家杜象(Duchamp)不按牌理出牌,用專供男士解放「自來水」的現成品尿池「創作」了一個另類〈噴泉〉(圖三),孰料歪打正著,闖出大名,此作成為「反藝術」的「達達主義」經典,堂堂進入藝術史殿堂。俗話說革命不分先後,造反不分早晚,犯傻不分老幼,〈噴泉〉顛覆了一般人的藝術觀想,不過本身也難避免成為被顛覆的對象。2000年此作在倫敦泰德藝廊展覽,兩位中國行為藝術家喝飽水有備而來,到展場踢館,眾目睽睽下掏出自己「那話兒」尿打司令部(圖四),小水去沖龍王廟,要把藝術還原成尿池,結果被抓進警察局裡。驚世駭俗的挑釁是否成功猶很難說,藝術家倒先一尿而紅,躍上媒體版面,得意不在話下。
[圖三] 法國藝術家杜象用專供男士解放「自來水」的現成品尿池「創作」了一個另類〈噴泉〉。
[圖四] 杜象的〈噴泉〉成為經典,兩位中國行為藝術家尿打司令部,要把藝術還原成尿池。
同樣是噴泉,以設計華府越戰紀念碑崛起的華裔「女孩」林瓔在1989年完成了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人權紀念碑〉(圖五),表現的又是一番不同景況。她在平面的黑色花崗岩圓台上刻了美國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的名言與事件年表,台面淌著緩緩流水,象徵著人權運動「可以找到開端,但永遠不會結束。」
[圖五] 林瓔製作的〈人權紀念碑〉,圓形流水象徵人權運動「可以找到開端,但永遠不會結束。」
歷史上無數畫家土法煉鋼,靠手工畫過水的作品,有的作為陪襯,有的位列主題,濁浪滔天有之,細水慢流也有之,驚悚與平和,一水兩制或一水多制任人表述。中國山水畫大多有山有水,其中捨山就水,將重點全放於水的也不少。北京故宮收藏的宋人馬遠所畫〈水圖卷〉(圖六)是一絹本冊頁,上有十二張圖,作者對水觀察入微,通過不同姿態的描寫,呈現了種種水的變化意境。
[圖六] 北京故宮收藏的宋人馬遠所畫〈水圖卷〉,呈現了種種水的意境。
台灣日據時代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分東洋畫與西洋畫兩部,殖民政府刻意提倡西洋畫和膠彩畫,忽視水墨媒材,以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文化臍帶。不過日本在台畫家本身畫水墨的不少,稱作南畫,並且加入寫生技法描繪台灣美麗的自然山川。鄉原古統所作〈台灣山海屏風─北關怒潮〉(圖七)即是記述台灣海岸壯麗的波濤景觀,以勢取勝。他教導出的台灣學生如陳進、郭雪湖等都以東洋膠彩見長,卻沒有水墨傳人。等到國府遷台,大力宣揚水墨畫為「國畫」,膠彩被打入冷宮,從政權更替和文化傳承,可以看出政治操作的「黑手」痕跡。
[圖七] 台灣日據時代,日人鄉原古統所作〈台灣山海屏風─北關怒潮〉,記述台灣海岸壯麗的波濤景觀。
19世紀英國畫家泰納(Turner)的早年作品〈海難〉(圖八)畫船隻遇難,友船紛紛趕來救援,洶湧的海水表現得精彩極了。東方人喜歡高山流水,細水長流;西方人則著眼嘩啦啦的大水力量。美國畫家切爾契(Frederic Edwin Church)畫〈尼亞加拉瀑布〉(圖九),完全著眼奔騰的水勢,大就是讚,也是佳作。
[圖八] 英國畫家泰納的早年作品〈海難〉,洶湧的海水畫得精彩極了。
[圖九] 美國畫家切爾契畫〈尼亞加拉瀑布〉,完全著眼奔騰的水勢,大就是讚。
近代中國當紅的油畫家陳逸飛善畫美女,也畫過水鄉系列(圖十),運河畔歲月剝蝕的老屋配上緩緩行船,時間在這兒彷彿被遺忘了,明暗強烈,筆觸粗獷,屢屢創下拍賣高價。一人有慶,萬民賴之,連帶使得上海周邊的周莊、烏鎮成了觀光勝地,養活不少生計。
[圖十] 陳逸飛的水鄉系列,運河畔歲月剝蝕的老屋配上緩緩行船,時間在這兒彷彿被遺忘了。
女人是水作的,水與女人關係密切是不必說了。20世紀美國攝影家傑瑞‧尤斯曼 (Jerry Uelsmann) 有張水與女人合成的黑白名作〈無題〉(圖十一) 充滿想像。女性攝影家茱蒂‧妲特(Judy Dater)絕大部份創作都是水噹噹的女子肖像,呈顯了女性對女性的觀想慾望。不過我看過她一幅書與水的作品〈青年日記〉(圖十二)十分喜歡,燦爛的陽光與瀲灔水影,把人生這段似水年華表現得很富詩情。
[圖十一] 美國攝影家傑瑞‧尤斯曼有張水與女人合成的黑白名作〈無題〉充滿想像。
[圖十二] 美國女性攝影家茱蒂‧妲特的〈青年日記〉,燦爛的陽光與瀲灔水影,把似水年華表現得很富詩情。
在現代繁忙、擁擠的都市生活,親近自然環境有限,建築師採用新的流體技術,借多層次的水提供豐富的視覺饗宴,水舞、水幕的裝置,使都會生活人們享受水的靈性洗滌。拉斯維加斯巴拉吉歐旅館前的舞蹈噴泉(圖十三)由著名的「濕設計」公司承製;芝加哥千禧公園矗立的〈皇冠噴泉〉(圖十四) 乃西班牙藝術家普倫薩(Jaume Plensa)的作品,二者都是借助電腦科技控制、改換影像的公共藝術傑作,成功的和民眾打成一片。北京奧運的國家游泳中心膩稱「水立方」,乃一藍色泡泡狀的四方形建築,造型似一個裝滿水的盒子,簡潔新穎,予都市濃濃的水意,同樣獲得了讚譽。
不知道台灣什麼人最先用水噹噹形容水水、漂亮的女性,水噹噹姊妹聯盟、水噹噹美容院、新娘水噹噹,吸引男人們看得眼睛噹噹亂跳。藝術水噹噹在現實中還加上想像的創造,形式與內涵更廣,又不耽心太太或女友吃醋,欣賞的人有福了。
[圖十三] 拉斯維加斯巴拉吉歐旅館前的舞蹈噴泉由著名的「濕設計」公司承製。
[圖十四] 西班牙藝術家普倫薩的〈皇冠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