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漢 (劉吉訶德)
藝術家、作家、藝術策展人
劉昌漢老師多次在美國、加拿大、歐洲、中國和台灣畫展,作品榮獲重要美術館典藏。曾經為台灣文化部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展。藝術創作獲頒2011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挑戰美國獎」(NEA Challenge America Grand Awards) 。
曾以筆名劉吉訶德長期在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及《德周刊》撰寫藝術專欄,以本名劉昌漢在臺灣《藝術家》雜誌執筆。著作包括《百年華人美術圖象》、《藝術如此多嬌》、《北美水墨畫觀覽》、《遊美加—發現美術館》、《北美風景繪畫》等等。不斷在各種藝術主題 "兼收並覧,廣議博考",並且深入淺出,著書講述。
代表作品:〈玉山雲〉、〈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通景〉、〈巍峨〉、〈浩瀚無垠〉、〈雪山河源〉、〈雪山〉系列、〈水之舞〉系列等等。
◇ 旅美藝術大師劉昌漢先生的創作心路
國際影展得獎導演梁晨拍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TRlsbVde0
◇ 風簷雅敘 ◇ 2021 🔹️ 劉昌漢老師 [劉吉訶德] 山水畫系列講座 🔹️
1/4 🔹️ 山水畫的歷史與精神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BZhFWYFN0
2/4 🔹️ 山水畫的形式和技法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7Y44Rzue0&t=32s
3/4 🔹️ 欣賞山水畫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92WE0bN1E
4/4 🔹️ 海外的文化鄉愁 個人的山水創作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WLKkVSbRU&t=3851s
◇ 風簷雅敘 ◇ 2022 劉昌漢老師 [劉吉訶德] 講座
🔹️ 當代藝術與中國經驗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DzKM1VaUY
🔹️ 政治烈焰下的絕命情詩 🔹️ https://youtu.be/gYp50fJFwNc
🔹️ 名著故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41qPbIpcw
淺談《詩經》的自然敍事與山水畫的內質異同
劉昌漢
中國的《詩經》彙集了上起西周,下至春秋的早期先民的詩句歌謠,記載著農耕祭祀、思念嫁娶、行獵爭戰、風俗宴飲等等人生現實,旁及天象晴雨、山川地貌和動植物,字句樸實,天真雋永,被尊為華夏文學經典。
歷代註疏認為《詩經》賦詩言志,表達出一般庶民的生活心聲,反映政治得失,不過也有學者主張應該放開儒學經世致用的教化觀點,而純粹從文學角度去欣賞(註一)。例如〈周南 ‧ 關雎〉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水岸鳥鳴求偶開始,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釆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思慕故事添加了場景和動作。〈周南 ‧ 桃夭〉形容「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桃花怒放似火,與新娘美麗的容顏對照。同樣在〈秦風 ‧ 蒹葭〉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文句以蘆花蕩的荒寒遼闊景色,敍述了尋覓的漫長和艱難。〈邶風 ‧ 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以天候形容環境險惡;以及〈唐風 ‧ 山有樞〉的「山有樞,隰有榆⋯⋯」,以山水植物和人生比較,勸世意味濃厚。還有〈小雅 ‧ 蓼莪〉説「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南山律律,飄風弗弗」,山與風的呼應帶引出景緻的音效,更加傳神。
整體上這些詩句裡的自然景觀雖然每以背景之姿出現,且多是未經雕琢的平水鄉疇,很少大山巨川。又如〈鄭風 ‧ 風雨〉「風雨淒淒、風雨瀟瀟、風雨如晦」,或〈陳風 ‧ 月出〉的「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的氣候描寫都平常靜順,配以生活忙碌的瑣碎,把人生的悲喜苦樂融入周遭環境。另外〈周南 ‧ 芣苢〉裡「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薄言掇之、薄言袺之」的農家樂情懷,流露出農耕社會人們對於土地濃厚的依存感情。創作精神是入世的,人間化的,而歌謠形式的重覆文句帶有朗頌的聲韻和生命活力,可以成樂,可以為詩。
中國漢代以前人們以繪畫暢述神、人故事(圖一),自然山水只作背景,和 《詩經》描述一致。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山景和獵人(圖二)、〈洛神賦〉的人物山樹(圖三) (註二)都延續著此種格律,處於山水畫的形塑初期。
(圖一) 戰國帛畫
(圖二)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山景和獵人
(圖三)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局部
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說,造化即是大自然,將寫生與寫意結合成為實踐理論。五代及宋以後畫家追求「詩和遠方」的敍情,自然山川成為創作本體,人物的漁樵耕讀生活退居成了圖畫點綴。山水畫經過荊、關、董、巨(註三)和李成、范寬之開拓而成氣候,其中范寬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所作渾厚壯觀(圖四)。
(圖四) 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同樣的,唐宋時候中國文人放大了觀察自然的眼界,蘇軾〈赤壁賦〉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如果說《詩經》敍述的自然平凡可親,那麼北宋表現的山水畫則博偉崇高,是人類文化走出熟悉日常,追求更大的心象探索的一大跨步。南宋繪畫基本沿襲北宋風格以院體為主,到了元朝因為異族統治,文人放逐歸隱,道、釋思想影響,其後畫家專注山巒雲水,描述的是一種遠距觀看的疏放生活(圖五、六)。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水畫家把人生隱藏進大自然中,悠然世外,與《詩經》的人與自然緊密、坦然相養的描寫相距日遠。
(圖五) 明 沈周〈杖藜遠眺〉
(圖六) 明末畫家石谿作品
山水畫從寫實進而寫意,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過缺少現實生活的煙火供養,它和人生的淺沾即止,固然使繪畫自身卓越獨立,但是孤高絕塵的出世思想,對於社會的影響終必是消極的。日本繪畫學自中國,內容卻具入世精神(圖七),所以能啟動歐美的Japonisme文化風潮(圖八),波及至繪畫之外的服飾、建築、電影等各個層面。
(圖七) 浮世繪 日本繪畫學自中國,內容卻具入世精神
(圖八) 西方論述Japonisme文化現象的著作
哲學對於入世和出世的解說各有執著,前者為在現實社會實踐自我理想,獲得完美人生;後者主張超越現實的不完美,以期進入一種完美狀態。
其實藝文創作,企圖將入世和出世,或者説生活現實與精神超脫截然區分並無可能,最多僅只獲得輕重的表象,而無暇去深思二者內在的多元性。《詩經》根源自然的人生,是初始藝文的創作結晶;而山水畫放大了人生其中的自然意象,是後來的演變過程,兩者有時間的先後,而不是內質的併存對立。藝文創作者浮游於歷史累積的汪洋之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註四),所有「示覺」都聚散了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對大自然的應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詩經》如此,山水畫亦復如此。
自己近年繪製〈雪山經幡〉系列(圖九),探討天、地、神、人議題,即有尋遍千山,回返人間之意。再次展讀《詩經》,略記感想,和風簷文友分享一愚之得。
(圖九) 劉昌漢 雪山經幡
註釋
註一:見清朝姚際恆、方玉潤及近現代胡適等人之著述。
註二:現今存世之〈女史箴圖〉及〈洛神賦〉均為後人摹本,但仍可以略窺原作風貌。
註三:荊、關、董、巨指五代時期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四大畫家。
註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語出《詩經》〈鄭風 ‧ 子衿〉,此處借用引申。
附圖
No. 1 戰國帛畫。
No. 2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山景和獵人。
No. 3 顧愷之〈洛神賦〉局部。
No. 4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
No. 5 明沈周〈杖藜遠眺〉。
No. 6 明末畫家石谿作品。
No. 7 日本繪畫學自中國,內容卻具入世精神。
No. 8 西方論述Japonisme文化現象的著作。
No. 9 劉昌漢〈雪山經幡〉,水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