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莉老師
◇ 簡介 ◇
高本莉老師,前北投文物館館長。研究傳統服飾三十多年。曾經走遍台灣,尋訪各地傳統服飾珍品。這數百張第一手照片,張張都是熱情灌注,堅持努力的結晶。每一張都是一個故事。即將登場的風簷雅敍,我們有幸聆聽高本莉女士細細說來,一起欣賞這些珍版資料,感受傳統服飾樸實淳厚的韻味,綿密針腳的風采故事。
💢 高本莉女士著作
■《台灣早期服飾圖錄》 台北:南天書局。 1995
■『臺灣刺繡的風格與特色』,《臺灣傳統刺繡之美》專刊
2006,國立歷史博物館
■『看見臺灣早期常民文物之美 系列1-12』,
《歷史文物》月刊,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5年2月~2016年12月(259-281期)
💢 參與: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2004-2006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9出版,2013數位化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2011-20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
賴婷如老師
◇ 簡介 ◇
賴婷如博士於輔仁大學獲得音樂學士學位,並於UCLA獲得音樂博士學位。研究人類音樂學,音樂作曲。賴婷如博士於輔仁大學獲得音樂學士學位,並於UCLA獲得音樂博士學位。研究人類音樂學,音樂作曲。
賴婷如博士教授鋼琴課程,小組音樂,音樂理論。除了鋼琴,賴博士也演奏大提琴,以及國樂的嗩吶與笙。
賴博士為獨奏,小型合奏和室內樂團編曲創作。 她的作品曾在台灣和美國演出。 除了教學和作曲之外,她的演講主題包括當代音樂欣賞,浪漫時代音樂欣賞,即興作曲與音樂創作。
賴博士在許多音樂資格考試擔任評審。包括音樂老師資格認定的 MTAC (Music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加州音樂教師協會)優異證書的評審。
BIODATA
Ting-Ju Lai, Ph. D. 賴婷如
Dr. Ting-Ju Lai received her bachelor degree of music at Fu-Jen University in Taiwan at year of 1992, Master degree in composition at University of Redlands, and Ph. D. focus in music composition cognate with ethnomusicology in UCLA at year of 2001.
She enjoys teaching both private and group lessons at music schools including Fountain Music Center, Yamaha Music School and Music N Smart. She has also been holding both private and group lesson in composition, music theory, analysis, and piano at her studio since year of 2011. Dr. Lai is an armature cello player, she also loves to play Chinese instruments suona (reed trumpet) and Sheng (mouth Organ).
Dr. Lai arranges songs and wrote commissioned works for solo, small ensembles and chamber groups including Debussy Trio and Armadillo String Quartet. Her composi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aiwan and USA. In addition to teaching and composing, she gave lectures on topics of music appreciation in contemporary time, music appreciation in Romantic era, basic improvisation and music composition. She served as a judge at music festival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fundamental evaluation and Yamaha grade 9, 8 and 7 Examination. She is also an evaluator at certificate of Merit for MTAC (Music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Updated in 11/9/2020
張聖恩老師
◇ 簡介 ◇
張聖恩老師,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士。尊從恩師愛新覺羅毓鋆學習論語及易經。於 [風簷展書讀] Line 群組,講解詩經經句,並且旁徵博引,廣泛探究。於 [風簷習中醫] Line 群組,探究中醫養生知識。
以下為張老師自述。
第一天上毓老的課,
長夜見曙光 !
論語開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應該解釋為學習知識後,在適當的時機 靈活運用,並且順應當時情況有所檢視調整,豈能不開心暢說。孔孟之後,千年來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教育,即落入偏頗,執誤不明。尤其採用朱熹學說之後更形刻板僵化。 至今未見突破,實乃中華文化之大不幸,減一分程朱則多一分孔孟。 跟隨毓老,潛心研讀經學大師「熊十力 」精闢入裡,層層剖析人性的論語、易經,是我此生堅毅志業的基石。
1998年起在洛杉磯各中文學校專教SAT11及AP中文。
2019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覺、感、通》三步驟,靈動教學法-深入生活與生命的啟發與永續
2018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不易遺忘的竅門,一起簡單輕鬆學漢字
2012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注音符號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
2008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究會」講員
講題:靈動化中文教學
2002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引發學習潛能的教學
1999年南加州「中文教師教學研討會」講員
講題:中西互動的世界觀教學
作「 漢字薪傳」八本,目前出版 [啟蒙篇] 注音符號。追溯文字淵源,以觸動心靈激發學習動力的靈動化教學方法,盼點燃對於中華文化的信念, 讓漢字在歷史長河裡永遠汩汩绵長流淌!企盼喚醒中華文化,遵從自然,天人合一, 萬物和諧共生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