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簷 | 文化是我們的心靈故鄉
風簷 | 文化是我們的心靈故鄉
風簷學會 Wind Eave Cultural Association
以 ZOOM, Line, YouTube 當代 3C 媒體作為公益文化交流平台。超越時空限制,匯川聚流。我們以南加州為發起地,五湖四海,共襄盛舉,無遠弗屆。簷友遠達舊金山,紐約,美加城區。橫跨太平洋,及於台灣,香港,北京,上海,東南亞,歐洲大陸等地。歡迎大家以文會友,共同分享文化美好。
風簷雅敍 Zoom 會 — 邀集學者專家藝術家公益講座。北美時間週五晚間,亞洲時間週六早晨。
風簷 YouTube — 刊載紅樓夢有聲書,詩經有聲書,風簷人物誌,以及風簷雅敍精彩紀錄。 www.youtube.com/@WindEave
風簷 Line 群研習會 — 包括「風簷展書讀」「風簷美術館」「風簷音樂會」「風簷習中醫」。歡迎願意專注主題,愛好文藝的朋友。來函請附姓名、地址、電話以及簡要自我介紹。 E-mail: wind20190616@gmail.com
風簷雅敍 ZOOM 會
拍一朵花,其實是想捕捉春天呼吸的聲音。
雨雖然好似無聲,卻激起記憶的漣漪。
不是在拍風的聲音,而是在拍風說的話。
—— 劉榮黔
「聆聽:光影之聲」
—— 關於攝影,不只是看見
劉榮黔院士主講
Lew Yung-Chien, RCA
Member - Royal Canadian Academy of Arts
美西 | 8/8/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8/9/2025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YouTube 同步播放鏈接:
https://youtube.com/live/YchRMmgnIeI?feature=share
劉榮黔院士以Swiftism(即創主義)發展攝影創作的核心理念,表現獨特的視角與風格。作為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 (RCA) 的成員,作品和著作《知魚樂 - 太極之意境》、《心讌》與《心鏡》探討藝術與哲學。透過在加拿大、美國、中國内地和台灣的演講及展覽,分享藝術理念,也推動攝影與文化交流。
近期作品更從捕捉剎那的即創,進而探索更深層的感受 — 從景深到情深,聽光裡的聲音,感受影子的情緒,以等待、體會與回應捕捉詩意,在靜默裡等待感覺現身,在留白中包納內心深處說不出口的一切。
每次按下快門都不只是捕捉一個畫面,而是靜下心,等某種聲音從沈默中浮現。心靜,萬物皆真。心靜,才聽見萬物的真實聲音。與您分享光影之聲!
風簷雅敍 ZOOM 會
「補于同心」—
從國寶《宋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
談冊頁欣賞與修復
洪順興老師主講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保存修復科科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
美西 | 8/15/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8/16/2025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國寶修復師
洪順興老師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保存修復科科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
1967出生於台灣,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副研究員,保存修復科科長。曾修復「宋人采芝仙」、「宋人華春富貴圖」、「南宋絹本水陸畫軸」三件、「宋元真跡冊」、「明朱端尋梅圖」、「明仇英桐蔭晝靜」、「明仇英雙駿圖」、「明仇英園林清課圖」、「明董其昌山水書法冊」、「明董其昌書周子通書」、「鄭成功畫像」、「八大山人花卉冊」、「郎世寧錦春圖軸」、「清艾啟蒙畫白鷹」、「清無量壽佛」、「王鐸行書軸」、「張大千夏山雲瀑」、「張大千仿石濤松下高士圖」、「張大千以寫我憂冊」、「張大千仿王詵連山斷礀圖」等數十件書畫文物。
並於2004年起陸續於台北藝術大學與台南藝術大學教授書畫裝裱等課程。
研究範圍:摺扇修復、書畫裝裱材質、書畫裝裱形式等,並以此題材撰寫多篇論文及修護報告。
學 歷
2003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古物維護研究所東方繪畫組畢業
1991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畢業
經 歷
2024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2018 國立故宮博物院 副研究員
201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3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12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06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兼任講師
200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
2003 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專職書畫裝裱修復
2002 美國Freer Gallery實習與獎助
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實習
2001 獲陸委會之中華發展基金獎助至蘇州紀錄折扇製作方法
2001 上海博物館實習
2000 中國北京歷史博物館實習
期刊論文
2024 <補于同心—國寶<宋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修復方案的評估與抉擇>,《故宮文物月刊》,497期。
2023 <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文物狀況與裝裱紀實>,《故宮文物月刊》,483期。
2023 <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文物狀況與裝裱修復策略>,《故宮文物月刊》,482期。
2022 <書畫摺扇的修護>,《故宮文物月刊》,473期。
2021 <回首向來—博物館文物修護專業的傳習與發展>,《故宮文物月刊》,461期。
2020 <清黃慎<煉丹圖>軸修復紀實>,《故宮文物月刊》,451期。
2019 <舊思維創新方法—鳳梨葉纖維紙在局部修護與書畫裝裱的運用>,《故宮文物月刊》,433期。
2018 <「畫樣呈覽,奉准再做」—乾隆時期書畫裝裱與包裝的特色>,《故宮文物月刊》。
2017 <百工圖-書畫修復師>《博物館簡訊》,80期。
2016 <青出於藍-談《龍藏經》磁青紙與羊腦箋>,《殊勝因緣.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探索》,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5 <院藏《十竹齋書畫譜-翎毛譜》版本歸屬與修復>,《故宮文物月刊》。
2014 <手卷的裝潢藝術-及其裝裱與材料使用>,《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4 Ming-Han Chou, Wei-Chao Shen, Yi-Ping Wang, Sun-Hsin Hung, and Tzay-Ming Hong; <Curling edges, A problem that has plagued scrolls for millennia>,《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Volume 112, Issue 3。
2013 Treatment and Display British Museum workshop 24th-25th July
2013 Early Chinese Silk Paintings: Best Practices in Storage, Conservation
2013 The preserva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Chinese style handscrolls
2012 4×1/4花蓮阿之寶聯展 王傑(插畫)吳孟芸(插畫)洪順興(修復)胡棟民(石雕)
2012 〈談十八學士圖的設色與畫中畫裝裱〉,《故宮文物月刊》,356期。
2011 東方紙質文物的修護與保存工作-以明代朝元圖修復為例
2010 「奇幻·驚世的色彩-洪通彩墨畫的修復」/《原鄉美學-洪通的異想幻境》/桃園縣文化局
2010 〈絹本畫心小托的材料與方法以「宋人畫采芝仙」為例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1期,99年3月。
2009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first backing of Chinese paintings on silk : the case of a Song dynasty painting in the National Palace collection / the symposium "Chinese painting: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in Europe and in China"/ Pari
2009 〈從王寵「千字文」談周嘉冑《裝潢志》與本幅手卷裝裱 〉,《故宮文物月刊》,321期。
2009 〈裝裱對書畫文物的影響〉,《探微觀紙》,正修大學。
2009 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委託修護「冊頁修復報告書」, 98/8。
2009 〈鄭成功畫像裝裱之考量〉,《故宮文物月刊》311期。
2008 「國寶-鄭成功畫像修復報告書」, 97/12。
2008 〈我國紙質文物修護發展概況〉,《博物館簡訊》45期。
2007 〈線裝書的製作〉,《台灣文學館通訊》15 期。
2006 〈掛軸幕後的螺絲釘-銅環〉,《故宮文物月刊》292期。
裝裱修復
2024 宋李迪「畫三顧圖」
2023 「清郎世寧交阯果然圖」
2021 修復「清平定狆苗戰圖」冊、「清平定兩金川戰圖」冊
2022 「明仇英園林清課圖」、「宋蘇軾尺牘」
2020 修復國立歷史博物館「夏山雲瀑」、「仿石濤松下高士圖」、「以寫我憂」、「大千狂塗(一)」、「大千狂塗(二)」5件委託修復完成。「宋貨郎圖 軸」
2019 「宋劉松年十八學士 卷」、「明絹本水月觀音像 軸」、「明絹本文 殊觀音像 軸」、「乾隆金娑羅樹圖」、「清無量壽佛 軸」,清黃慎煉丹圖」
2018 「明董其昌周子通書 軸」,「清紫光閣功臣圖 卷」
2017 「鄭成功草書」,「王鐸行書」等。
2016 「南宋絹本水陸畫軸」三件、「清金剛薩埵」唐卡。
2015 「明十竹齋書畫譜-翎毛譜」、「清郎世寧錦春圖」、「清謝琯樵行書五言聯」、「清鄭板橋行書七言聯」、「清李鱓松菊圖」、「明董其昌山山水書法冊」
2014 「明仇英桐蔭晝靜」、「明仇英雙駿圖」、「清華冠人物物軸」、「清石芝圃祖先畫軸、」
2013 宋元真跡冊、清董邦達牡丹圖、民國齊白石葫蘆圖、明朱端尋梅圖、清乾隆時期台灣地圖卷老師
2012 宋人華春富貴圖、明周公霖松下冥思圖、清王廷璋畫山水、明董其昌草書軸
2011 清 艾啟蒙畫「白鷹圖」、清 張照書「臨蘇軾前赤壁賦」、明沈周 「溪山草閣」
2010 清 吳應枚「十萬圖」共十幅手卷、清 戴均元書「御製經筵」冊頁一套、洪通彩墨畫、郭雪湖「鸚鵡」「白鷺鷥」、八大山人「花卉冊」
2009 明 佚名「朝元圖」
2009 重裝修復「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10套清代、民國時期冊頁包括清宮舊藏沈宗敬、董誥等名家。
2008 修復台南市文化中心收藏「蔡茂松水墨畫」
2008 重裝修復國立台灣博物館國寶「鄭成功畫像」
2007 李義弘「玉山行」100尺手卷
2007 重裝修復「宋人采芝仙」
風簷雅敍 ZOOM 會
「書畫修復師的跨洋修行」—
打通任督二脈的養成攻略
蕭依霞老師主講
「芥菜籽畫坊」書畫修復工作室創立人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
曾任波士頓美術館東亞書畫修復室研究員(fellow)
曾任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首席中國書畫修復師(2014-2025)
曾參與北京故宮太和學者計畫與台北故宮進行學術交流
美西 | 8/22/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8/23/2025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正如武者的修行歷練,修復師的養成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筆直的道路。蕭依霞女士從東方氣韻的古卷的入門,跨越太平洋,走進西方博物館的藏品庫與修復室。
這場「任督二脈」的開啟,不只是專業修煉,更是跨文化的視野拓展。從傳統中國書畫的傳統裝裱技藝,到西方材料科學的深入理解,每一個階段都如同武者修煉升級。不但用功於辨紙、識絹、控濕、調膠,更潛心跟從大師學習聽畫說話,在每一處裂痕裡識見時間的縫隙。
歷經年復一年的實習、研習、和展覽現場支援,難以數計的實作挑戰——從巨幅書畫裝裱、濕度調控,到修復倫理的兩難選擇,深刻學習「不只是手要巧,心也要穩,判斷也要準」。更體悟修復師這行所需要的膽識與定力。甚至可以「神刷闖江湖」比喻書畫修護過程中潛藏的危機四伏。
蕭依霞老師12月講座預告
風簷雅敍 ZOOM 會
從修復桌到展覽廳——
「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的參與經驗
蕭依霞老師主講
「芥菜籽畫坊」書畫修復工作室創立人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
曾任波士頓美術館東亞書畫修復室研究員(fellow)
曾任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首席中國書畫修復師(2014-2025)
曾參與北京故宮太和學者計畫與台北故宮進行學術交流
美西 | 12/12/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12/13/2025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富饒的江南孕育豐美的文學藝術,塑造了世界對傳統中國的印象。2023年克里夫蘭美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China’s Southern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Lower Yangzi Delta)是在亞洲以外,首次以長江三角洲下游的藝術生產與文化影響作為主軸的展覽。集結來自中國、日本、歐洲、加拿大、臺灣、美國各地的200件文物,包括克里夫蘭美術館館藏、來自日本的國寶級作品、以及六家中國博物館藏品。
蕭依霞老師,在榮任克里夫蘭美術館修復師期間,參與了「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特展的籌劃與策展工作。此展覽不僅是一場東方藝術的跨文化展示,更是從修復到展示、從保存到詮釋的深度體現。講座將分享在西方博物館語境中,如何讓東方之美被看見、被理解、被共鳴的思考與實務經驗。
風簷雅敍 ZOOM 會
漫遊元宇宙
Wondering in Metaverse Hsin-Chien Huang’s XR works
新媒體藝術家 VR導演
黃心健老師主講
-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特聘教授
- 臺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理事長
-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
- 巴沙迪納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產品設計學士
- 伊利諾理工學院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設計系碩士及博士候選人
美西 | 8/29/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8/30/2025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藝術家簡介
黃心健 Hsin-Chien Huang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是一位跨界的創作者,有著藝術、設計、工程與電子遊戲的背景,一生職志探索最新科技於藝術、文學、設計與舞台表演的可能。他的作品擅長結合互動、表演藝術、動力機械、程式運算、影像裝置等的大型新媒體跨域製作。他也是師大設計系特聘教授,致力跨域整合的STEAM教育與出版。
由台大機械畢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兩次書卷獎;赴美後在巴沙迪納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主修產品設計,曾以「月影」作品獲選為學校招生的代表作品。之後獲得摩荷里納基(Moholy-Nagy)全額獎學金進入伊利諾理工設計學院完成碩士學位,並與新媒體藝術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數次合作,包含Puppet Motel、Here與愛知博覽會展演、沙中房間、登月VR等計畫。他也曾在微軟創始者保羅愛倫的研究公司「區間」(Interval Research)研發互動與音樂的創新應用。之後心健投入了電子娛樂產業的開發,於美國Sega與美國索尼電腦娛樂公司擔任藝術總監,製作電子娛樂的計畫。
黃心健的作品在國際畫廊、美術館與藝術展展出,包括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SXSW、北美館、國美館、上海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紐約MOMA、丹麥Louisiana美術館、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北京798、韓國仁寺洞藝術中心、康乃爾強森美術館、紐約布萊斯畫廊、德國Transmediale、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等,他也參與大型委託製作,包括與敦煌研究院合作的「虛擬敦煌」VR體驗,臺北故宮未來博物館、上海世博會臺北館、臺北花卉博覽會夢想館、臺北101公共藝術等,並參與歌手周傑倫、周華健、李宗盛、江蕙、美國達人秀等表演視覺創作。
他曾獲得美國互動媒體「新聲音,新視界」首獎、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總統府頒贈「臺灣之光」、文化部之公共藝術最佳人氣與藝術創作獎、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巴黎NewImages金面具獎、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榮譽獎、洛杉磯電影獎最佳虛擬實境、坎城影展最佳VR敘事、SXSW虛擬影院競賽評審團首獎等殊榮。
黃心健於2016年集結臺灣優秀的影視互動創意人才,成立臺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 並於2020年開始與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合作,擔任臺北/福爾摩沙花園的總策展人,在國際上推廣臺灣的新媒體藝術創作。
http://www.hsinchienhuang.com/
風簷雅敍 ZOOM 會
中國山水與人工智慧藝術
程銘泳老師主講
活躍於人工智慧、生成藝術與環境研究交叉領域的跨學科藝術家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編導(電視編輯)與數位媒體藝術雙學士
杜克大學實驗與紀錄藝術碩士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藝術實踐與藝術史博士研究
美西 | 9/5/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9/6/2025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程銘泳,出生於北京,現居美國加州,是一位活躍於人工智慧、生成藝術與環境研究交叉領域的跨學科藝術家。她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獲廣播電視編導(電視編輯方向)與數位媒體藝術雙學士學位,後於杜克大學取得實驗與紀錄藝術碩士學位,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藝術實踐與藝術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跨學科環境研究。
她的創作實踐融合計算媒體藝術與實驗生態學,聚焦生成式人工智慧在藝術過程中的共創潛能,探索AI作為協作夥伴如何生成生態藝術作品,進而重塑人類對自然與環境的理解與關係。透過與人工智慧的共創對話,她不斷拓展創意邊界,探索其應對當代生態危機的潛在可能。
程銘泳的作品曾於全球多個重要藝術與科技平台展出,包括電腦圖形與互動技術會議(SIGGRAPH及SIGGRAPH Asia)、神經資訊處理系統會議(NeurIPS)、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ISEA)、以及電腦視覺與圖像識別會議(CVPR)等。她的作品榮獲2025年數位藝術學生競賽——未來臆想(Speculative Futures)冠軍及2025年繆思設計獎(金獎)人工智慧類別獎項。
本次演講圍繞在數位時代重構中國山水圖像的可能性,探討人工智慧如何作為創作夥伴,參與對自然、筆觸與圖像傳統的再思考。透過多個跨學科合作計畫,主講人將分享其如何將生成式人工智慧引入視覺藝術實踐中,與音樂家、畫家及科技研究者共同探索人機共創的圖像生產方式。
演講內容將聚焦於三個以山水為核心意象的創作計畫,涵蓋視覺生成、聲音感知與筆意模擬等多種形式。透過這些案例,演講將引發關於技術如何參與藝術經驗生成、AI是否能理解非具象的美學語言,以及傳統圖像在當代語境下如何轉譯的思考。
本次分享不僅是技術應用的展示,更是一場關於人與技術、自然與圖像、記憶與想像之間關係的哲學追問。
風簷雅敍 ZOOM 會
聲音的顯微鏡與望遠鏡
梁雷教授主講
Lei Liang, Ph.D.
Chancellor'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Mus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著名作曲家 哈佛大學音樂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獎傑出教授
為了能夠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聲音,我們需要新的技術來「照亮」。光學系統,無論是顯微鏡(接收光)或聚光燈(投射光),都依賴兩個基本特性:孔徑和放大倍率。「雷實驗室」(Lei Lab)在聲學中操控時間和頻率,是在聽覺領域中對放大倍數和孔徑的類比操作——從微觀到宏觀——「照亮」這些場景和尺度,探索過去人類聽不到的「聲音」,其中包括人類自己發出,卻無法聽到的信號。
美西 | 10/3/2025 週五 [晚] 06:30 - 08:00
亞洲 | 10/4/2025 週六 [晨] 09:30 - 11:00
*** 以上亞洲時間:中港台新馬時區
ZOOM ID: 646 831 4508
PASSCODE: WINDWIND
著名作曲家梁雷,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獎傑出教授。他曾獲羅馬獎、古根漢獎、謝爾蓋·庫薩維茨基音樂基金獎,以及美國藝術文學院頒發的利伯爾松獎。梁雷的薩克斯風與交響樂團作品《瀟湘》獲2015年普立茲作曲獎最終提名。2021年,他的交響樂團作品《千山萬水》獲得國際作曲最高獎-葛文美爾大獎。拿索斯等唱片公司發行梁雷的十五張作品專輯。他編了十本著作,發表中英文文章五十餘篇。他的上百部作品由朔特音樂公司出版。2023年,他在加州大學高通研究所創立 Lei Lab 實驗室,繼續展開與海洋學家、地質學家、軟體工程師的合作。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eiliangcomposer2
https://music-cms.ucsd.edu/people/faculty/regular_faculty/lei-liang/index.html
Heralded as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voices in New Music" by The Wire magazine, Lei Liang is a Chinese-born American composer whose work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hauntingly beautiful and sonically colorful" b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as "far, far out of the ordinary, brilliantly original and inarguably gorgeous" by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winner of the 2011 Rome Prize, Lei Liang is the recipient of a Guggenheim Fellowship, an Aaron Copland Award, a Koussevitzky Foundation Commission, a Creative Capital Award, and the Goddard Lieberson Fellowship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His concerto for saxophone and orchestra, Xiaoxiang, was named a finalist for the Pulitzer Prize in Music in 2015. His orchestral work, A Thousand Mountains, A Million Streams, won the prestigious 2021 Grawemeyer Award for Music Composition.
Lei Liang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and Alan Gilbert for the inaugural concert of the CONTACT! new music series. Other commissions and performances come from the Fromm Music Foundation, Meet the Composer, Chamber Music America, MAP Fun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the Boston Modern Orchestra Project,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he Scharoun Ensemble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the Arditti Quartet, the Shanghai Quartet, the San Francisco Contemporary Music Players, the New York New Music Ensemble, and pipa virtuoso Wu Man. Lei Liang's fifteen portrait discs are released on Naxos, New World, Mode, Albany, Encounter, BMOP/sound and Bridge Records. As a scholar and conservationist of cultural traditions, he edited and co-edited ten books and editions, and published more than fifty articles.
From 2013-2016, Lei Liang served as Composer-in-Residence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ere his multimedia works preserve and reimagin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comb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In 2018, Liang returned to the Institute as its inaugural Research Artist-in-Residence. In 2023, the Institute launched "Lei Lab" where he continues to collaborate with engineers, geologists, oceanographers and software developers, to explore what he calls "the unique potential for learning offered by creative listening."
Lei Liang's recent works address issues of sex trafficking across the US-Mexican border (Cuatro Corridos), America's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gun and violence (Inheritance),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rough the sonification of coral reefs.
Lei Liang studied composition with Sir Harrison Birtwistle, Robert Cogan, Chaya Czernowin and Mario Davidovsky, and received degrees from the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 (B.M. and M.M.) and Harvard University (Ph.D.). A Young Global Leader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he held fellowships from the 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and the Paul & Daisy Soros Fellowships. Lei Liang serves as the Chancellor'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Music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is catalogue of more than a hundred compositions is published exclusively by Schott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