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風簷雅敘」演講
楊積亮
風簷學會「風簷展書讀」導讀老師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電機工程學博士
「很想知道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想法,到底有那些痕跡和傳統文化有關?」北加州灣區從事計算機 CPU 芯片設計專業數十載。2015年退休後,潛心探索中國古文化源頭與脈絡。對中文古書饒有興趣 ——《詩》、《易》、《老子》、《莊子》、《韓非子》等等。
2021年8月以來,在風簷學會 Line 群組「風簷展書讀」導讀。綜合各家觀點,分享心得大要。
🔸風簷雅敘🔸
來龍去脈話《莊子》 幽默與寓言 [第二講] https://youtu.be/FEJ9ov0lUE4
來龍去脈話《莊子》 幽默與寓言 [第一講]
https://youtu.be/U1QwZFPb-Z4
來龍去脈話戰國時代『稷下學宮』的思想和人物
https://youtu.be/vwR_ziESSHc
來龍去脈話「成書」於漢的先秦古籍
https://youtu.be/2d2NkBM4srg
來龍去脈話周易古經 https://youtu.be/McGJQ9x7QA0
來龍去脈話夏商周 — 從甲骨文出發 https://youtu.be/geXwb85qq0w
來龍去脈話五帝時代 https://youtu.be/5GiRoW-Tc-8
來龍去脈話《老子》 https://youtu.be/0v2-8GyItCQ
來龍去脈 — 說故事讀《易經》 https://youtu.be/b4qUY2bnCG0
詩經 https://youtu.be/pk7HYrNkRKs
四本書 https://youtu.be/GfABFCkV21c
《莊子》裡的「遊」
—— 希望「風簷展書讀」討論會,能「遊心暢談」
楊積亮 5/13/2025
《莊子》書裡常常用「遊」這個字。很多時候,意思都不全一樣,看強調什麼。《莊子》文筆獨特,大家對《莊子》的用字,可能體會不同。我這裡說說我的體會,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沒有對錯,互相交流。
我能看到的「遊」的意思有下面這些。最平常的是:到,行,自由運轉,求學。我覺得《莊子》喜歡用的是:生活。比較特別的是:認同,完全理解,理解到。
當然,最常用的「遊」還是「到」。例如《人間世》「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應帝王》「天根遊於殷陽」等等。
「遊」也有自由運轉的意思。《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遊刃有餘,不就是說刃可以自由運轉嗎?
「遊」也有「求學」的意思。例如:《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說到《莊子》喜歡的《逍遥遊》,《逍遥遊》裡說列子「御風而行」,把事情辦得很順利,但是「雖免乎行,猶有所待」(雖然不需要走路了,但是還是要靠風的幫助)。接著說如果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就不需要靠任何幫助了,那才是真正的「逍遥遊」。這裡「乘」是駕馭,天地指天下萬物,「正」是常態,「御」也是駕馭,六氣是指陰陽風雨晦明,「辯」是變化。「無窮」是指無限大的地方。那「遊」無窮的「遊」該怎麼解釋?許多書上語譯成遨遊,我自己覺得不過癮,遨遊是逍遙自在的玩。蘇軾〈赤壁賦〉:「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我想這裡好像可以語譯成「生活」,快樂的生活才是「逍遥遊」。
另外一個地方說得更清楚,那就是《大宗師》裡的一段話:「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這裡的「遊」,也可以語譯成「生活」。全句的語譯是:所以聖人要生活在一個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人們不能逃避自然規律,而要面對這個自然規律。我們要善待兒童,要善待老人,要善始善終,那對關係著萬物生死,指導著一切變化的規律,我們怎麼看待呢?我們更要善待。「遯」是「遁」字的異體,是逃脫的意思。
另外一個用法,更奇怪了。「遊」有認同的意思。《大宗師》裡又有的一段話:「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弔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爲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這裡是在解釋遊方之外者,和遊方之內者的區別。前面兩個「遊」,還是「生活」。生活在方內,和生活在方外的人。方是世俗禮法,也指國家法律。因為中國的道德律法,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整個社會都是按照儒家之道(方)設計的,所以,在這個秩序約束之內,叫“方內”,不接受儒家思想的其他宗教和思想都叫“方外”。
但是第三個「遊」,遊乎天地之一氣。我覺得比「生活」更嚴肅,可以語譯成「認同」。天地之一氣是說天地的本質是空虛的,《人間世》裡說「氣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齋也。」只有生活在方外的人,才能認同天地的本質是空虛的,孔子自認是生活在方內的人,是不會怎麼想的。
比「認同」更進一層是「完全理解」。《達生》裡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懂得生命真相的人,不會去追求生命裡不一定需要的東西;明白命運真相的人,不會去追求命運裡大概做不到的事情。)有一段話,解釋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人,他們是「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三句話用了三個動詞,三組名詞。三組名詞,分別是不淫之度,無端之紀,萬物之所終始。翻成白話是:做事不過度的尺寸,永恆的規律,萬物發展的過程。妙的是三個動詞:處是掌握,藏是暗中相合,遊是完全理解。妙不可言。
和「認同」差不多的是「理解到」。《德充符》「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爲孽,約爲膠,德爲接,工爲商。」知道這些該忘記的事以後,聖人理解到智巧實在是禍害,約束是不自然的,小惠只是交接的手段,工巧只是商賈的行為。
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遊心」。《人間世》「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這裡「遊心」是說心裡沒有牽掛的事,一旦在遇到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就該保持平和。看到一個有趣的文宣:台大的實驗劇場,取名:遊心劇場。「遊心」一詞典出《莊子》,轉化新意即「遊戲的心」,呼應著這個劇場不受限的表演型態,讓你我在此馳騁想像、盡情遊玩、發揮藝術的無限可能。遊心和心遊一樣不一樣?心遊:流連玩賞。南朝梁.蕭統〈文選序〉:「歷觀文囿,泛覽辭林,未嘗不心遊目想。」(用心體會,用眼睛觀看)
希望《莊子》討論會,能「遊心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