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梅曦 Meishi Tsai M.A., M.Phil., Ph.D.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英國牛津大學神學研究
德國海德堡大學研究所研究
英國倫敦大學神學及宗教研究所神學碩士
Professor Emeritus, Providence University
蔡梅曦教授學貫中西。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留學柏克萊加州大學,獲比較文學博士。之後,深入研究神學,曾經留學最高學府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於中西文學,比較文學,基督教神學,皆有深厚學養造詣。著作不但思維縝密,結構紮實,並且於多重向度旁徵博引,觸類旁通。兼具優雅的文學底蘊與厚實的學術風格。蔡教授不但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時而即興感懷,賦詩抒情,風采非凡。
🔸風簷雅敘🔸
🔹️自然與創作想像 英國浪漫時期詩歌賞析主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0CTcO1XqRc
🔹️世外桃源 陶潛田園詩的隱逸詩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UK-3dXkoQ
🔹️《箴言》: 以色列家庭與社會處世的教育藍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0L3qtqCGyA
🔹️舊約微型小說《約拿書》 敘述技巧與象徵層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Cmm-d8gjZY
遠遊: 遊入於「仙」、遊入於「奇」
旅途遨遊是世界文學經常出現的重要主題,公元前八世紀希臘荷馬 (Homer)史詩《伊利亞德》(Iliad)、《奧德賽》(Odyssey)敘述特洛亞與希臘戰爭中的英雄行遠,義大利方言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神曲》(Divine Comedy) 第一部《地獄行》(Inferno)描寫羅馬詩人維基亞 (Virgil)引領但丁過地下遺忘河後,目睹層層地獄裡罪人惡棍、叛徒、魔鬼遭受惨刑的旅途見聞,英國米爾頓 (John Milton 1608-1674)《失樂園》(Paradise Lost 1674) 中的撒旦由地獄飛行潛遊到伊甸園試探始祖,甚或現代德國赫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的《東方之旅》(Siddhartha) (1922) 描寫悉達塔參與苦行僧 (samanas) 歷盡滄桑,最後於俄姆(om) 聲中、河川岸邊頓悟的足跡及心靈旅程,一一說明人類於生存時空,進行遷移拓殖、征戰行賈、探勝尋幽的遨遊之舉。
中國文學作品不乏「遊」之記載。化境中的仙遊、自由解放的神遊、或游士儒生江湖遠行,充斥於神話、筆記小說、詩詞、地輿遊記。然而,為歷代官宦、墨客騷人,或流落異鄉,或探勝尋幽之「遊」,立下先例者,應推屈原(公元前340-278)足跡遍及江南的《離騷》、《抽思》、《哀珵》、《涉江》、《思美人》等篇。
- 1 -
楚懷王、頃襄王時代的屈原,執履忠貞,卻被讒害而放逐,煩亂不知所愬,「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屈原於《涉江》提到他由鄂渚(武昌)入洞庭,濟沅水,經枉褚、辰陽入潊陽,接著於《懷沙》作品中,又記他沿著漵浦至汨羅路線,詛咒朝廷「邑犬群吠」,悲憤地投江。
屈原於《遠遊》詩中表明「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 焉託乘而上浮」,「忽乎吾將行,仍羽人於丹丘,留不死之舊鄉」的心跡,他要「順凱風以從遊」往南巢(南方遠國)晤見王子(王子喬)神仙世界。此等遨遊冀求的遠遊思想,上承夏商,下接魏晉南北朝以後的的巫筮、陰陽的神仙思想,而呼應的仙遊作品,以《列子》最為相關。列子《周穆王》篇記西域化人 (shaman 羨門/方士)兩度邀約穆王上遊天上迷幻境界。王执化人之袪,飛腾到達五官未纳嘗,金銀珠玉構絡之天宮,羈留數十年後,化人再次偕王至俯仰不見日月河海,目眩耳亂之境。穆王無奈求還,殞虚中醒寤,發覺坐席客人御者、酒肴如前,形體未動。
嗣後,漢魏南北朝時期,遨遊仙幻奇景的詩作輩出,漢司馬相如(公元前179-118)《大人賦》遠遊求仙,神遊至「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儵忽而不見兮,聽惝怳而無聞」的虛無世界,班固(32-92)《漢武故事》與《終南山賦》辭賦記述修竹、玄泉、鸞鳳圍繞著的仙界,有「彭祖宅以蟬蚋,安期饗以延年」的碧玉秘房,另有長壽仙人與藥石之地。郭璞(276-324)五十二首有關遊仙的主題,散見於《翡翠戲蘭苕》的赤松,乘紫煙至「閶闔(秋風)西南來,潛波渙鱗起」的仙界,而《清溪千餘仞》記述詩人隱約看見「靈妃顧我笑,燦然啟玉齒」。此等神女仙妃、不死仙人、丹黃靈藥、方術之士的記載,連同漢魏時期的郭憲《漢武洞冥記》、東方朔的《神異經十洲記》、劉敬叔(390-443)《異苑》、東晉王嘉的《拾遺記》、東晉干寶的《搜神記》等有關仙遊的筆記小說,可作茶餘飯後欣賞的俗文學著作。
以神仙靈域而言,人們採信崑崙、岱宗、華山等名山奇峰或仙洞為神仙群聚之處,而此等奇幻仙山也出現於良多遊仙詩中。孫綽(興公 320-377)《遊天台山賦》中的太虛遼闊,朱闕瓊台的自然景觀,夾雜著玄玉、華池等道家仙語,使「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的天台山,成為「悟遺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的玄秘境地。李商隱(813-858)《華山王母祠》七絕「蓮花峰下鎖雕梁,此去瑤池地共長,好為麻姑到東海,勸栽黃竹莫栽桑」,追述兩樁神仙故事:一是西王母多次燦爛發光地顯現的華山大羅峰,與她座落的崑崙山瑤池,路途相對等距,另一是援引《太平廣記》所記漢孝恆帝時,神仙王遠降至蔡經家會晤仙子麻姑,坐食時餐具俱是金盤玉杯,所食皆花果,滿室飄香。詩人最後希望西王母勸勉麻姑多種仙食之黃竹,使東海人民延年益壽 。
仙洞的傳說而言,唐朝劉禹錫(夢得 772-842)於其七言古詩《桃源行》記述渔人偶入常德桃花洞,以「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等抒寫,重複陶淵明(365-427)《桃花源記》的情節內容。更有甚者,夢得於《游桃源一百韵》大事描寫桃源秘境的仙禽异草,仙翁遗竹杖,王母留桃核,姹女飛丹砂,青童護金液等志怪仙遊細節,洋洋大觀。
筆記小說不乏凡夫俗子巧遇仙妃的奇緣記載。首先,宋玉(公元前298-222)《高唐賦》描述楚襄王遊高唐「朝雲暮雨,珍怪奇偉」的巫山,夢遇神女。南朝劉義慶(403-444)門人所著《幽明錄》有關劉晨、阮肇誤入桃源的仙域遊跡,後衍成為有説科、作科,充滿仙語情話的元雜劇,後者詞藻更為豔麗,仙幻色彩更為濃厚。元劇中的劉阮兩樵夫採藥途中,被引至桃源洞與二紫霄玉女仙子成就良緣,嗣後二人各動思鄉,回家時已隔世,再入山尋訪桃源,已渺無蹤跡。劇中人物的仙遊經歷,情節動人,歷史與文學典故充斥,是耐人尋味的文學佳作。
除此,唐人張鷟(660-740)《遊仙窟》以第一人稱敘述所乘的輕舟緣細葛,泛過萬尋青壁,松柏千仞的水潭,行舟盡處由浣衣婢桂引見至「香風觸地,光彩遍天」寓所,主客吟詩酬答,張生與十娘一宿良宵,然而全本奇緣仙遊記事,於翌晨張生依依告別聲淚中結束。《遊仙窟》若與《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接受警幻仙子風月教育的仙境比較,雖闕少香豔細節的鋪陳或現代心理分析的深層意義,張生與十娘的感情細緻描摹上,曲盡其情,細膩入微,亦是仙遊奇緣的佳作 。
- 2 -
中國文學有關遨遊主題的歌賦詩詞、記述散文,大多發揮寫景、抒懷、言志的三重作用。高山長流、邊塞黃沙、禽鳴松濤、朝暉夕照的景色,如江鯽過河般地出現於中國山水詩畫中。唐杜牧(803-852)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將他登遊長沙岳麓山愛晚亭道上,所見寒山白雲,小道蜿蜒,楓林秋紅丹醉,又詩又畫地描繪出意境深遠的秋景。宋歐陽修 (1007-1072)《田家》「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所抒寫村民在祭拜田神土地公後的暢談歡笑,住家周圍的平地綠桑杏花,春禽的鳴叫,一一進入眼簾耳聽之中。歐陽修的另一《夢中作》,有「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的佳句,將他步履所及的山月夜笛、暗路之花,雖引起一份輕愁,不啻是一幅賞心悅性的詩畫。
目遊耳聽的自然景觀,有由外物之遊,進入表裏、動靜、明暗相濟的內在玄覽境地之妙趣。劉義慶《世說新語》如下兩則短文,體現方寸可以作遠遊,景物靜觀能自得:(1)「簡文入華林, 對左右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 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2)王子敬云「從『山陰』(案:紹興,邑在山陰之故)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山水貴在「神遊心會」。同理,王維 (699-761)諸多詩作中,經常將漫遊的藍田輞川別墅,山林景物,體現出象外之象,心靈與景物交融的寂靜幽深境界。《鹿柴》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後」、《山中》的「空翠滴人衣」、《鳥鳴澗》的「夜靜春山空」、《積雨輞川作》「積雨林煙火遲」等的五絕詩,是他「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歎白髮》),對足跡所及的輞川景物,淡墨點染,勾勒出多幅禪靜空靈的山水詩畫。
宋朝蘇轍 (1039-1112)《上樞密韓太尉書》稱羨孟子善養天地浩然之氣,並提出他仰慕「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奇景。而「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终南、嵩、華之高,北顧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更是他的憧憬。詩人文士遨遊的雄心壯志,見於氣魄萬千的詩仙李白(701-762)結合遠遊與詩歌創作的生涯 。
李白深知「陽春召太白一煙景,大塊假予文章」,早年讀書漫遊蜀中,學儒擊劍,訪問了青城、峨嵋諸山。廿六歲出蜀,遍遊江漢,以安陸為中心地,既漫遊又螫居。卅六歲移居東魯,曾隱徂徠山,南下吳越,又隱居剡中。天寶年間,玄宗召李白,官翰林供奉。其傲物鄙斥權貴的性格,遭小人排擠,請歸山修道。四十五歲出京師,自商州東至洛陽、汴,遇杜甫、高適,分別同遊宋、齊州、東魯。杜甫回長安後,李白往返揚州、金陵、宣城、幽、并、梁、宋、東魯。安祿山之亂後,隱於盧山。永王璘起兵,以白為幕府,肅宗即位討璘,白連坐下獄,旋流放夜郎,中途得赦,再回金陵、宣城間,依附當塗令李陽冰,至終年為止 。
李白廣遊天下,詩中特別突出山岳與河川的描寫。《將進酒》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他將「黃河落天轉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膺中融合景情境至極。
再者,李白沿用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創新聲中,給《蜀道難》一詩,融合了聲色、光暗、動感的形象,雄奇壯闊。詩中三度讚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肅穆地目視蜀道「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類似希臘神話太陽神亞波羅的「羲和」,駕著六條龍載著太陽在天空運行的車子,以及為險峰所阻而回旋咆哮的激流,都無法通過山之高,如此突出視覺聽覺、動感的震撼力量。
李白勾勒青泥嶺之挺拔艱險難之後,隨著以「西游遠道」之旅客何時還的問句,繼續描述「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流露出參天古木的幽深,禽鳥盤旋的喧鬧,杜鵑鳥悲啼「不如歸去」的淒清氛圍,而「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形象,刻畫出峭壁如何高懸,飛瀑如何震耳,在犀利的視覺、聽覺形象的渲染下,給人一種壯麗雄偉的美感經驗。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句,進入《蜀道難》的第三段。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險阨關隘,猛虎長蛇般的暴君亂者如通過,終必荼毒生民,此句遂蘊藏著詩人反對虐君佞臣的言下之意。最後,詩人因險峻阻滯,規勸登涉者「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而結束此詩。
誠然,遷客騷人遠遊路途中,必有遊景生情,情生境的心懷,彼等筆下深秋夕照,殘燭落葉的悲涼情感,亦不可忽略。漢樂府《古歌》「秋風蕭蕭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以疾風的蕭瑟悲鳴,修長樹木,離家陊遠,喻人生漂泊無定,而陸機於遠遊修廣山川途中,「頓轡倚崇巖,側聽悲風響」,清露滴墜素輝中,「撫機不能寐, 振衣獨長想」(《赴洛道中作》),李白《菩薩蠻》詩中的「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描寫煙靄中的叢林,蒼碧色的孤山寒陵,加上飛鳥歸巢的景物,思念歸程遙遠,空待中傷感由衷而出。近人李叔同(弘一法師 1880-1942)《送別》 一詩點出人生真相:至友相處,結伴同遊,至終,長亭更短亭相送,於古道邊夕陽下淒切地告別。這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别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别夢寒」唱詞,寫盡人世間或生離死別、或滄桑暮年,誠如孤鶩殘雲悄然飛逝,令人神傷泣下 。
-3-
中國有關遊記的散文作品,除聞世的《西遊記》以外,應推劉鶚(1857-1909)的《老殘遊記》。然而,要探討老殘遊記,亦應稍論明末徐霞客(1586-1642)出遊踏遍江浙、皖贛、冀豫魯、晉陝鄂湘、閩粵桂黔滇等十六省份,五台山、恆山、雁蕩山、燕山、華山、黃山,飽覽奇峰怪石、大小飛瀑的遊蹤,以及他對於山脈水道、山勢岩礦,植物品類的考察,貢獻於地質礦石學、地貌水利的科學研究。後人將霞客的遊蹤,編成四十餘萬言的《徐霞客遊記》,而成為一本雅俗共賞的千古奇書,為有意心懷天下,探勝尋幽的人們,立下遊歷名山大川,使詩奇、文工、氣充的佳範。
清代另一游記體廿回小說《老殘游記》,值得一讀再讀。作者劉鶚(號鐵雲)於其序自云「棋局將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故以江湖醫生老殘的游歷足跡,歷記其言論見聞,一如吳研人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鞭刺黑暗吏治。讀者如將《老殘遊記》與徐霞客相比,則發現劉鶚的誌寫,更為鮮明生動。
《老殘遊記〉第二回記述筆者到了濟南鵲華橋附近小布政司街的高升店,將黑妞與王小玉先後出場演唱山東大鼓的情景,寫得精彩絕倫,千古難得一見。首先,老殘以拿著梨花簡、點著鼓槌的十六七歲姑娘出場為伏筆。他用全視掃描的方式,對她鸭蛋脸、抓髻帶銀耳環、川藍布外褂、藍布褲的外貌,簡潔貼切地交代一陣後,便將革弦子高亢錚鏦、梨花簡清脆丁噹、羯鼓急曲促破,繪聲繪形地點出,形容唱腔咬字的準確、聲調的婉轉、節奏的頓挫,如同出谷新鶯歸巢乳燕之鳴叫聲。落筆刻劃的藝術手法,絕妙無比: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老殘繼之以臨場現身觀點,以及平易的談話口吻,描寫高升店內紛雜的觀眾、喧鬧的場地氛圍:「這一群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高談闊論,說笑自如。這十幾張桌子外,看來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讀書人的樣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裡說閒話。因為人太多了,所以說的甚麼話都聽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其次,小玉出場的描摹筆法,如咀嚼橄欖,漸入佳境。他以明喻、同名變換、反覆加強的修辭格律,描畫王小玉的顏面、裝飾、舉動,尤其那雙迷媚的眼睛,既像伊人望穿的秋水、孤寒高掛的天星、又像瑞氣璀璨的明珠、白水銀中脫穎而出的黑水銀,極盡繪形摹聲的絕妙手法: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
黑妞的演唱為序場後,小玉接著開腔引唱的部分,成為本書第二回的敘述焦點。作者五次以連環串珠式的明喻,將日常生活的熨斗、人參果的形象,形容動人的唱聲,如何發出使人內心醺醉、由仙果得滋潤的快感,而「鋼絲」比擬小玉的唱聲,細柔綿延地「一節一節地登峰上有峰」,高聳至岱宗之頂。這種誇飾法淋漓地形容說書唱辭的曲折婉轉,迴盪騰動,直插雲天的氣勢: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傲徕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徕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老殘運用明暗、動靜兩極並存的修辭格律,突顯王小玉的吟唱聲由高聳而低下,霎時寂靜,全場屏氣的場景。稍後啞然無聲中,只聽得唱聲音似乎由地縫遽然發出,同時彈弦子與詞高揚交錯,然後又急轉直下後,唱聲轉成五色光彩,縱橫交織的天籟: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老殘遊記》的明清白話,有方言鎔鑄的新詞,通俗而親切,文雅而典故。眼前的街景、店舖、行人的敘述,平易中有時帶著輕鬆的排調語氣,令人會心發噱。角色刻畫而言,細膩入微,尤其小玉「雲鬢斜挽,明眸善睞,神情超逸」的情貌,在劉鶚素描的寫實筆下,栩栩如生,玉環飛燕均無法與之比擬。
劉鶚以第一人稱描寫遨遊中所經歷的街道行人、高升店、說書場景,均以寫實筆法呈現,不但讓看官一睹泉城風采,而且縮短作者與讀者間的差距,進而邀約讀者進入小說中的人事物。令人難忘的是他利用觀眾評論黑白妞的對話,以及聽唱後湖南少年人的話語,為本書第二回遊記作了中肯的總評。書中的湖南少年人以古人形容歌聲的「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引出這段大明湖說書,的確令人夢回難忘,品味無窮:「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他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人言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的回應『於我心有戚戚焉』!」
蔡梅曦 2025 10 06